论资历可匹敌新中国大将,曾指挥过秋收起义,为何被监禁长达15年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乃至八十年代初,全国上下都兴起了一种新型的面料,俗称“的确良”,这是一种不会缩水、不会变形甚至不用熨烫也不会变形的布料。
“的确良”布料
“的确良”出现后可以说是风靡全国,没有人不知道这种面料,在社会上这种面料更是受到了极大的追捧,“的确良”面料基本上不会出现卖不动的情况。
“的确良”因为其性能的优越性,受到了广大人民的欢迎,而且特别是因为不会褶皱,让农村中的百姓也都非常喜欢,因为穿这种衣服看起来更干净整洁。
也正是因此许多卖“的确良”布料的商店,在打广告时,都会打上村里人穿上就是城里人的广告,这种耐穿的布料也得到了农村百姓的青睐,可以说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许多人都爱穿这种布料的衣服。
然而就是这样一种受全国民众欢迎的面料,却在出现后的十几年突然停产了,甚至现在在市面上都基本上见不到这种布料了,那么这种布料是如何出现的呢?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后,为什么又突然停产了呢?
“的确良”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因为我国人口数量激增,造成生产供给与实际需求出现较大的缺口,相应的生产能力不能直接满足人民的需求,粮食、布料等日常生活必需品、消耗品,都出现了供给不足的情况。
布票
而且当时在城市中生活的人,想要购买棉花和布匹,都得攒布票和棉票,一家人一年下来才有可能攒够做一身衣服的布票,这在当时就是大多数家庭的真实情况,甚至有的家庭一身衣服的布票都攒不下来。
所谓的“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在这一时期体现的淋漓尽致,大部分家庭都是一年下来给父亲换一身新衣服,母亲再穿父亲的旧衣服改的衣服,孩子们再穿母亲的衣服改的衣服。
随着改革开放,一种新式布料进入了人们的眼帘,这种新式布料就是“的确良”,这种布料最早出现在广东,广东的商店则写“的确靓”,原本这种布料在进口的时候,是只准备向城市出售的。
“的确良”专柜
不过因为这是一种进口布料,在购买时是不需要布票的,因此在出现在市场上后,被广为追捧,这种布料在才出现时就被抢购一空,随后又因为这种布料不缩水、耐穿耐用等等优秀的特点,更是受到了追捧。
其实“的确良”就是现在我们所说的涤纶,是石油工业所产生的副产品,作为一种化合布料,涤纶不需要像棉布一样消耗大量的时间去种植,在进行石油冶炼时便可以进行生产,在生产上有着天然的优势。
最重要的是涤纶的生产非常方便,作为一种副产品原料价格也并不贵,所以即便是涤纶作为一种进口商品销售价格仍比较低,价格低质量好、穿不坏,这样的商品在中国自然会畅销。
随着“的确良”在我国的畅销,中央也决定开始引进涤纶的生产线,为广大的人民群众提供更多的布料和物资。
特别是当时在毛主席和周总理的指示下,我国也正准备在东北的辽化基地。
1972年2月5日,毛主席和周总理接到了《关于进口成套化纤化肥技术设备的报告》,周总理认为在当时布料短缺严重的情况下,引进化纤技术的行动非常重要,毛主席也同意周总理的观点,于是两人一拍即合,决定在东北辽化基地,建立专门生产化纤、化肥的化工产业。
其实在当时“的确良”在京津地区已经有小规模生产了,不过所采用的生产模式,仅是进口化纤丝,再制成成衣的模式,同时这些生产出来的衣服也是要最终销往国外为新中国创汇的。
天坛牌
当时京津地区利用“的确良”所生产的“冰山牌”服装和“天坛牌”衬衫,在美国也风靡了一段时间,独特的中国元素让当时逐渐开始接受中国和中国人的美国人非常喜爱,在一定程度上也得到了发展。
“的确良”在中国的发展
由于当时中国人对于涤纶这种比较专业性的名词不是很接受,所以还是以“的确良”的名字对涤纶衣服材质布料进行销售,原本在“的确良”从广东销往北方时,也曾改名为“的确凉”,不过这种材质并不是“非常凉”,所以后来又改名为“的确良”。
虽然在1972年中央就已经决定在东北辽化基地建立化工产业,而且东北地区又有大庆油田这样的石油原油基地,不过直到1979年我国才发展出了完整的化纤产业。
这主要是因为当时的新中国正处于发展阶段比较艰难的时段,而化工产业又是需要技术积累的产业,所以在艰难的步伐中化纤产业的建立也是十分艰苦的。
不过即便是在这样物资匮乏、条件艰苦的情况下,辽化基地建设者们,再次发扬了东北老工业基地艰苦奋斗的精神,吃苦耐劳不是中华民主的专利,却是中华民族最朴实的精神。
越是在艰苦的年代,这种精神就越能够得到发扬,那个年代的人们,只要听见一声建设祖国需要,就充满了干劲,辽化基地的建设离不开这些吃了无数苦、经受了无数困难的人们的努力才建设起来的。
在工人们努力建设辽化基地的时候,我国的初代科学家们也没有停止工作,仪征化纤项目工程总负责人蒋士成,带领着工人和知识分子,不断的研制着国家和人民所需要的“的确良”材料。
当时新中国的主要发展方向还是基础工业,化工产业的起步还是非常薄弱的,相关专业的人才也比较少,蒋士成一边锦兴工作研究,一边培训工人,终于在整个团队的不懈努力下,终于研发出了中国的第一块“的确良”材料。
蒋士成
蒋士成也成为了新中国的“的确良材料之父”,而早在此之前的1978年,蒋士成就主持规划了50万吨每年、200吨每日的聚酯装置,以及24万吨每年、50吨每日的涤纶短纤维装置。
这对于新中国来讲是一件具有开山意义的大事,蒋士成此举打破了国外在涤纶工业以及相关化工业的技术垄断,开发出了国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容量聚酯技术,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在聚酯以及化纤产业的发展,弥补了我国在相关技术上的空白。
1981年9月,涤纶第一条生产线正式试车成功,中国自此也走上了对化纤材料自主生产的道路。
如果蒋士成依据这一技术申请专利,在未来的数年甚至十多年中,肯定会赚得盆满钵满,因为在这一段时间里,“的确良”受到了全国民众的支持和喜爱,而且随着国家政策的改变,布票在被取消后,购买“的确良”已经成了实打实的金钱贸易。
蒋士成却将这一技术无偿奉献给了国家,随着辽化基地“的确良”的大规模生产,全国各地的化工厂,都开始引进技术和设备,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的确良”布料。
涤纶厂
在布票还未被取消时,“的确良”可以对折的对应布票进行销售,原本一尺布的布票可以用来购买两尺“的确良”,而在1983年布票彻底取消、纺织品开放向社会供应后,“的确良”又因为价格的优势更是在社会上大卖。
有些农村地区的百姓,用“的确良”做了一身衣服后,即便是衣服耐穿、耐造、耐洗、耐磨、耐晒,也大都不常穿,除非是在正式场合,走亲戚、参加婚礼等重要的时刻才会穿。
然而当时没有人们会想到,在社会上陡然兴起、火遍大江南北的“的确良”,在八十年代突然销声匿迹,就连生产“的确良”的工厂都停产了。
不符合国情的“的确良”
“的确良”的确有着它自己的优越性,不过同时也有着它的缺点,现在涤纶衣服虽然有各种各样的版型,却并不能吸引广大的消费者群体,也正是因为涤纶材料的缺点。
涤纶清洗起来的确非常方便,手洗和机洗都能达到清洁效果,即便是污渍较为严重的地方,用刷洗也能洗得非常干净,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它不像棉布衣服一样容易开线和破洞。
的确良布料Polo衫
不过正是因为这些特点,涤纶衣服也存在着难以接受的缺点,涤纶之所以比较好清洁是因为不易吸水,这也意味着涤纶难以吸汗,特别是在南方湿热的夏天,出了一身汗后汗不能被涤纶吸收,反而还因为汗液粘在了皮肤上极为不舒服。
在北方夏天也是同样如此,因为不吸汗导致穿着体验感极差,而又因为是化合材料,在冬天涤纶不能很好地保暖,特别是在冬夜之后再穿十分冰冷,很长时间才能暖过来。
而且因为涤纶是化合材料又不能烤火,冬天想要烤火炉都得脱掉涤纶的衣服,否则不易变形的涤纶在经过火炉高温炙烤后,就会因为高温发生形变甚至烤化烫伤皮肤。
这并不是骇人听闻,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出现过不少因为此类事故导致烧烫伤的人,涤纶材料的出现的确带给人一些方便,也极大地缓和了当时因为物资匮乏带来的矛盾和不便。
甚至在有一段时间涤纶还成为了紧俏货,想要购买涤纶材质的布料甚至衣服,都需要内部特供名额,即便是如此也很可能要在商店外排几个小时的队才能抢到。
直到后来全国各地都逐渐出现制造涤纶的化工厂,才让这一情况有了一定的缓和,不过涤纶在当时的情况下,也只是缓解棉制产品供给不足的替代品,虽然有着诸多优点,却并不能满足人民对于衣物的真正需求。
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涤纶的出现是一种必然现象,而涤纶不能够完全满足义务的真正需求也是必然现象,涤纶的销声匿迹甚至停产当然也成为了必然现象。
其实在“的确良”风靡期间,还引起了一股参军热和军嫂热,这是因为在“的确良”出现时,部队装备部的领导认为可以将更多的“的确良”运用到部队,从而减少对棉花的需求,同时还能够节省军费。
于是“的确良”就这样出现在了军队战士的军便服中,刚刚也提到因为“的确良”独特的材质,在做成衣服后有特别明显的气质的提升,所以使得军队的形象有了大幅度的提升。
军绿色的军便服,就成为了军队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虽然“的确良”存在一定的缺点,不过在军队中战士们在训练时穿的作训服并不是由“的确良”制成的,只有军便服时“的确良”制造的。
而且军人只有在外出和探亲时才会穿便服,这也就让军人的整体形象得到了提升,许多的年轻人参军大都是因为看到了穿军便服的军人,许多年轻的女孩子也由此爱上了军人。
这对于提高军队的整体形象,以及对征兵工作调动人民的积极性也提高了很多,当时许多男青年都以参军为荣,而女青年们也都已成为军嫂为荣。
直到现在这股热潮仍未散去,可以说“的确良”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无论是对于缓解国内的物资供应,还是对于提高军队的整体形象,但是因为“的确良”存在的弊端,退出历史的舞台自然也就成为了一件顺理成章的事情。
“的确良”热度的消退背后
其实“的确良”退出历史舞台甚至销声匿迹,除了它本身存在的缺点,还有另外一个现实的原因,那就是中国人民整体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中国经济的迅速提升。
1978年,中国正式确立了改革开放的政策,开始逐渐与世界接轨,随着国外的文化以及商品不断输入国内,让我国意识到了中国与世界先进国家的差距。
于是奋斗、拼搏的优秀精神开始逐渐在中国人民的身上再次开始展现了出来,几十年的打拼和几十年的奋斗,让中国成为了逐渐领先于世界各国的国家。
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在这一过程中不多的提高了,从一开始的吃饱穿暖到实现小康水平,又从小康水平逐渐向更高的方向发展,包括发达国家在内的世界其他各国用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
而中国从改革开放至今却仅用了四十年,这其中制度的优越性有着极大的关系,还有一代人吃了几代人的苦的原因。
新中国成立之初,整个国家都处于百废待兴的阶段,绝大多数劳苦大众连衣服都没得穿,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和贫困地区,甚至还有一家人只有一条裤子的情况,这样的家庭往往都是谁去干活谁穿。
经过党和国家的不懈努力,这样的情况了已经成为了基本不存在的情况,随着时间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再一次迎来了提高,广大人民又开始追求更多的衣服款式。
涤纶丝
却由于生产力跟不上社会需求的发展,这样的需求又不能得到满足,于是国家再度出手,引进化纤产业为人民提供更多的选择和替代品。
而由于化纤材质存在的缺点,并不能在实际意义上解决人民对于义务的真正需求,国家又开始针对增加棉花等衣服材质原材料的产量进行努力,最终也解决了这一问题,让人民能够获得足够的棉质衣服的材料。
这就是“的确良”消失的另一层原因,这个原因说起来也非常的现实,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国家棉花的生产量也大大增加了,让人民不再有后顾之忧了,最终就造成了“的确良”销声匿迹的现象。
从衣不蔽体到每个人都有衣服穿,再到“的确良”的出现以及“的确良”的销声匿迹,不难看出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一直在进步,从一件衣服无数补丁,再到衣柜里满是衣服穿不过来,同样也看出了商品种类的不断增加和经济水平的提高。
如今在商店中每个季节所摆放的衣服款型版式都是不一样的,哪怕是同一种版型的衣服也有足够的颜色和型号,甚至现在足不出户在网上就能够购买到自己喜欢且能穿的衣服。
虽然现在仍然存在着需求不能够全部被满足的情况,但相信在不久后的未来,我们现在没有被满足的需求,都将能够得到满足,不过到时候我们就会产生出新的需求。
“的确良”只是中国物质水平发展中的一个过渡物品,其真正的意义只是满足在一段特定的时间里的人民的需求,当这段时期渡过后,人们也就不再需要这种代替品了,所以对于它的消失并不意外,只不过这也承载了一代人的记忆。
当年因为衣服种类匮乏、布料匮乏甚至粮食和食物都有些匮乏的年代,拥有一件“的确良”材料缝制的衣服,绝对是能够高兴很长时间的事情,更何况“的确良”的材料穿在身上虽然不舒服,却能够将自己的气质提高许多。
涤纶短丝
其实如今“的确良”仍然存在,我们所穿的很多衣服,都存在“的确良”的影子,其实只要拿出衣服的吊牌,就能够看到“涤纶”这两个字,我们现在所穿的羽绒服,其实表面和里子都有用到“涤纶”。
前一段时间很火的冲锋衣也存在涤纶的影子,如今更多的化合材料出现在布料材质中,满足了我们对于衣服的更多性能的需求,这一切都源于经济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质量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