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死后,他的四十余名妃嫔被集中到大殿...
朱元璋死后,他的四十余名妃嫔被集中到大殿中,在太监的监视下勒令自尽。现场哭声震天,凄惨无比,不忍卒听。“伺寝宫人尽数殉葬”,随同朱元璋葬入孝陵。
多年后,朱元璋的子孙,英宗朱祁镇终于决然废除了殉葬这一惨无人道的祖制。
“自高皇帝以来,但逢帝崩,总要后宫多人殉葬,我不忍心这样做,我死之后不要殉葬,你记住,今后再也不能有这样的事情。”
跪在床前的太子朱见深,郑重地允诺了父皇的遗愿:“我一定会照办的。”
天顺八年(1464),38岁的明英宗朱祁镇躺在病床上,奄奄一息。无数刀光剑影、权谋斗争,很快都将化为过眼云烟。
朱祁镇这一生不算光彩。宠信奸臣、兵败被囚、夺门之变,经历过种种艰难曲折。有过辉煌,也受过屈辱;原谅过兄弟,也杀戮过忠臣。
但他在临终之际所做的这件事,废除殉葬制度,却令后世对他高看三分。朱祁镇这个名字,也因此有了温暖的色彩。
▼
殉葬是古代社会最残酷的制度,最早兴起于商周时期,最晚结束于清康熙朝。但是,在唐宋两朝,其实是没有妃嫔殡葬的。北宋让先帝的妃嫔守陵寝,南宋的皇帝驾崩后,年少无子的嫔妃可以重新嫁人。
到明朝朱元璋时期,却又恢复了这一惨绝人寰的制度。明史记载,朱元璋死后,四十余名妃嫔,被集中到大厅,在太监的监视下勒令自尽,“伺寝宫人尽数殉葬”,随同朱元璋葬入孝陵。
朱元璋以“淮右布衣”起家而据有天下,为人凶狠毒辣,一生杀戮无数,威权极盛。但在他内心里,却始终隐藏着恐惧和不安,他害怕失去既得的一切。
他废除了丞相,清扫了权臣,惩治了贪官,制定了严刑峻法。每一个可能影响帝国安定的细节,他都考虑得非常周全。
朱元璋是个极度自律又简朴节俭的人,去世之前就已吩咐葬仪从简。让自己的嫔妃殉葬,应该是为了帝国的长治久安。
历史上,后宫干政、争权夺利,导致朝纲败坏者不计其数。朱元璋担心重蹈历史覆辙,为清除隐患而让嫔妃悉数陪葬,这种可能性最大。
▼
从残暴的朱元璋,到狠毒的朱棣,甚至连老实巴交的朱高炽,宽厚仁道的朱瞻基,死后都让嫔妃们殉葬。唯有朱祁镇,他没有伟大的成就,却做成了先辈们没有做的事,废除了殉葬制度。
这并非偶然。只因他具备他的先辈们所不具备的一种能力——理解别人的痛苦。
他曾是一个锦衣玉食的皇帝,也曾是一个寄人篱下的囚徒。他深知弱者生存的不易,所以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决定违背祖制,去解救那些无辜的生命。这是一个勇敢而伟大的行为。
他一生中做过很多错事和蠢事,但他比那些雄才大略的帝王更像一个“人”。他不是一个好皇帝,但他是一个好人。
天顺八年正月,明英宗朱祁镇结束了他传奇的一生,终年三十八岁。太子朱见深继位,一个让人哭笑不得的朝代就此拉开序幕……
▼
每次重读《明朝那些事儿》,内心总会掀起情感的波澜。为帝王的雄才大略而感奋,为臣子的忠贞不贰而动容,为普通人的悲欢离合而掩泣,为大人物的家国情怀而感动。
《明朝那些事儿》是部好书,语言风趣幽默,人物形象鲜明,故事情节曲折,叙事如行云流水,读来令人欲罢不能。
又有别于一般的历史小说,内容取材于正史,行文严谨,所述皆有出处。只要读完此书,对明朝近三百年的历史,就可以做到了然于胸。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作者石悦(当年明月)写作《明朝那些事儿》时,还不到三十岁,正是思想最活跃的年纪。又纯粹是出于爱好与兴趣,没有功利目的,因而写作之时毫无拘束,才能将自己的才华发挥到极致,达到了一生难以自我超越的高度。
《明朝那些事儿》刚出版的时候,读者争相购买,一时间洛阳纸贵。迄今为止,累计售出一千多万套,十多年来一直高居“中国畅销图书榜”前5名。可见这部书有多么受欢迎。
▼
在石悦写作《明朝那些事儿》之前,明朝这段历史是面目模糊的:特务暗杀,党同伐异,皇帝昏弱,大臣无能,明明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却将一手好牌打得稀烂,没有进入现代工业化时代,为近代百年屈辱史奠定了基础。
事实果真如此吗?《明朝那些事儿》,为我们拂开重重迷雾,还原了简单结论背后复杂的历史,向我们展示了人物内心的挣扎与无奈。让我们看到了个人力量在时代面前的渺小,也看到了读书人家国天下的情怀。
读完《明朝那些事儿》,对人性的认识更全面,对世事的洞察更深刻,对历史的了解更客观。
感谢石悦,感谢他的生花妙笔,让我们能以如此轻松的姿态,投入地阅读一段厚重的历史,并收获满满。
《明朝那些事儿(最新增补版套装共9册)》已经问世,新版做了百余处的修订,近八十岁高龄的明史专家毛佩奇老先生亲自审定。自己阅读,作为藏书,或赠送给亲友的孩子,都非常合适。
有兴趣的朋友,可点击下面的“看一看”了解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