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书中自有颜如玉

书中自有颜如玉

“人生有涯,而知也无涯”。人来到这个世界上,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求知,求知的方法有多种,读书就是其一。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而在我眼里,书像一把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是给予我帮助的良师益友。在生活中,我们既需要快乐,也需要知识,而读书恰恰满足了这两点,所以我爱读书!

读什么书。要成为一个有用之才首先要读书、多读书、读好书。诸葛亮《诫子书》中讲“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才须学也,学须静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曾国藩说“人之气质本由天生,实难改变,惟读书则可变化气质”。西方哲人培根讲:“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自然哲学使人精邃,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

在这浮躁的时代,读书的习惯和风气开始远离我们,渐行渐远。电视和网络让我们变得越来越懒惰,懒到都不肯思考和想象了。我们都知道,在一本书面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见仁见智需要一个人自身的悟性。在电视面前,这种见仁见智都被一条标杆拉平了,我们是被动的,不需要思索,把身体放松在沙发上,想听就听上一段,不听,也不会影响人家讲下去的乐趣。

其实,读书最大的乐趣就在于参与,在参与中想象,思想就被激活了。掩卷之后,思想仍然处在活跃中,并努力试图站在别人的肩膀上去眺望远方。就这样,读书潜移默化的作用也就浸润到我们的生命里,生命也丰富而厚实起来。读书需要恬然的心态,静谧中,一杯清茶,手捧墨香,于字里行间,走进你的领悟。读书需要一种习惯,一种境界。这种习惯和境界没有几十年的工夫,是体会不到其中乐趣的。这种乐趣会引领我们曲径通幽,步入其中,豁然开朗,别有洞天。

古时候学而优则仕,做官的都是读诗书的人,很值得欣赏。但我真正欣赏的不是读了书做官,而是做了官读书。读了书做官总有点把读书当敲门砖的意思,既贬低了读书也贬低了做官;做了官读书才是一种雅兴,一种大性情,一种真修炼。古代的官员千里宦游、两袖清风,满墙书卷,白天升堂处理俗务,晚来在灯下读书咀嚼真谛,庶几近于人生的最高境界。《三国演义》把关云长塑造成“忠孝节义”的千古武圣人,衬托这一点的标准形象就是:关羽一手拂拭美髯,一手捧读《春秋》,左边关平捧印,右边周仓扛大刀,所谓关云长挑灯夜读《春秋》。无独有偶,也是该书中写曹魏名将李典也喜读《春秋》,“典少好学,不乐兵事,乃就师读春秋左氏传,博观群书。”其实历史典籍里记述的喜欢读《春秋》的忠臣武将大有其人,给人的整体印象是:喜欢读《春秋》的这些人修为、眼界、胸襟高人一等。“半部《论语》治天下”一语出自《宋史》。当时宋朝开国丞相赵普每遇政事不能决,便于归家后查阅家中一箧中书,次日则问题迎刃而解,久之家人好奇,偷偷发箧一看,原来里面只有半部《论语》。于是时人便说赵普以半部《论语》治天下。据说曾国藩一生都是半天办公,半天读书,即使是在战事激烈的军旅之中也不废此例,这可以看作是一种典范。毛泽东一生纵横天下,波澜壮阔,得益于他书剑双修,学用兼擅。酷爱读书的毛主席,将读书作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他常说读书要注重“四多”,即多读、多写、多想,多问。主席博览群书,辩证的汲取书中的精粹,并将书本知识灵活应用于治国实践中,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多写”。毛主席一直坚持做读书笔记,借此记录下自己的思考,真正把书读透。实际上越是置身于官场是非之中越是需要读书来涤虑养心。读书的至境在于养心,在于悟道,在于达到对人性的了悟与同情,达到对宇宙的洞察与皈依,达成个人人格的丰富、威猛与从容。

阅读中国的古典文学与哲学,就会发现中国的主流文化其实是官员们创造的,这使人对古代的宦读人生不禁生出无限的怀想。做官是一种大俗,读书是一种大雅。从俗的、做官的立场上来看,这大雅对大俗是一种拯救;而从雅的、读书的立场上来看,这大俗对大雅又是一种成就。对于读书?我个人的看法和体会是:贵博、贵精、贵恒、贵悟、贵行。

一、读书贵在博。食要吃五谷杂粮,书要读诸子百家。应当博览群书,不能读得太少、太窄,否则就会孤陋寡闻。读书要广收博览也是毛泽东主席一贯提倡和践行的。1957年10月,他曾给秘书林克写信说:“要钻到看书、看报、看刊物中去,广收博览,于你我都有益”。他自己读书的范围就很广,马列经典、经史子集、诗词歌赋、野史小说等,无所不读。由此才形成了他渊博的知识、锐利的思想。

二、读书贵在精。朱熹说:“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这里强调读书要精。《三字经》里也说:“教之道,贵以专。”都是说读书贵精、贵专。读书读至深处,要“一处不懂,十日不放”,以“行百里者半九十”的态度,勿求速,务求精,学到尽可能多的超出书本的知识。毛泽东反对那种只图快、不讲效果的读书方法。他在读韩昌黎诗文全集时,除少数篇章外,都一篇篇反复仔细琢磨,认真钻研,从词汇、句读、章节到全文意义,哪一方面也不放过。前人诗云:“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昧长。”台湾学者张其昀在《读书方法》一文中指出:“欲速是读书第一大病。用功但须静心为之,锲而不舍,循序而有常,绵密而不间断,则断无不成之事。不要过锐,过锐则不可持久,一曝十寒,劳而鲜功,亦虑于身体有妨害。”勤动笔墨是毛泽东读书的一大特点,也是极有价值的一种方法,他一生不动笔墨不读书,但记笔记的方法很特别,他很少用笔记本,而是把自己读书心得体会,读到的精言妙句都批注到书本的字里行间。现在有人专门对他读过的书籍进行整理,从毛泽东在湖南一师读过的法国人泡尔生著的《伦理学原理》一本书中,毛泽东批注达12000多字。在《毛泽东哲学批注集》中,他留下了27604个字,这些批注,就是他读书心得的真实记录。读书要精,一个字是这样,一本书也是这样。其实有几本书应经常翻,搞熟了,受益就比较大。具体看哪本书,就不一样了,医生有医生的看家书,文学家有文学家的看家书,工程师有工程师的看家书。要根据自己的情况,选几本书,经常翻阅,把它读透了,读精了。

三、读书贵在恒。一个人,读一本书不难,读一时书不难,难的是常年读书,手不释卷。读书要一以贯之,既有坚定不移之志,又有勇猛精进之心。毛泽东青少年时期就养成了读书用功、持之以恒的良好习惯。长沙求学时他曾写过一幅自勉联:“贵有恒,何必三更起五更眠;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这幅对联充分体现了毛泽东对“积学贵有恒”方法的称道。后来,他也曾教育广大干部,“读书贵在坚持,坚持数年,必有好处。”这也是对“读书贵有恒”方法的肯定。

四、读书贵在悟。读书最难的就是一个“悟”字,水平高低和学问大小,其关键还要看这个“悟”字。读书,眼睛看并不难,但悟其道就比较难。有些人读书能悟出道理,把书读透了,有收获,有作为。读书,难就难在这个“悟”字上,最费心思也在这个“悟”字上,高明更在这个“悟”字上。若参照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的三重境界去理解,“望尽天涯路”说的就是博,“为伊消得人憔悴”说的就是悟,“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说的是最后才得到果实。毛泽东读书特别善于学思结合。尤其是在他读历史书时,不仅要反复阅读书上的内容,同时还要研究当时的历史背景,时代特征,作者生平,写作动机等。他以自己特有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来品评事件人物,从中鉴取兴亡之道,总结为政方略,悟出新的思想和观念。由于他善于学思结合,故而能以特有的智慧在书海中自由翱翔。

五、读书贵在行。读书贵在“学以致用”,文为时用,若是学而无用,只是挂在口头上,作一种装饰,最终是毫无意义的。读书为了行,学习为了用。有人饱读诗书、满腹经纶,却束之高阁、空无一用,这种例子不胜枚举。读书之用,包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包括提高文化素养。其实,“知”人人都知道,就是不能“行”;“理”人人都知道,就是不能“用”。要既重知,也重行;既重理,也重用。读了书,就要行,就要用。既会读,又会用,才能帮助我们达到一种境界:上与天合,下与地合,外与人合,内与己合。

建议大家认认真真读几本好书,以此作为根基,作为标尺,作为精神支柱。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插图/网络

作家简介

谢庆堂(笔名:及时雨)2012年由银行高管岗位退休,河北文学艺术研究会会员。多年来结合工作笔耕不辍,先后在《人民日报》《经济日报》《河北日报》《石家庄日报》《中国青年报》《金融时报》《中国金融》《经济改革》《经济研究》等报刊发表论文、调研报告、通讯报道多篇,曾在《杂文报》设“储蓄与消费”专栏。退休后开始散文、随笔、杂谈、记实性文稿撰写,并在数家报刊、网络上展现。2019年16万字散文集《是非杂谈》出版,含主持编纂的史书、志书,累计发表作品百万字以上。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名誉顾问:戢觉佑 李品刚

文学顾问:周庆荣 王树宾 白锦刚

法律顾问:王   鹏

总编:琅    琅

副总:蔡泗明  倪宝元

编审:孟芹玲  孔秋莉  焦红玲

主编:石   瑛  赵春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