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如何做到论点鲜明

专题09  片言居要 直指中心
——议论文如何做到论点鲜明
时评典范
为何国人难享VIP待遇?
——评日本旅行者武汉丢车
李泓冰
一则来自武汉的自行车的小故事,温暖了那个依然凛冽的残冬。
自行车的主人河源启一郎,是一位打算骑车环游世界、救助贫困病患的日本青年医生。三周前,河源启一郎骑车来到武汉,17日傍晚,他的计划出了点纰漏:自行车失窃了。
按理说,在偌大的城市,偶然的失窃并不算意外。但是,接下来的故事却给了河源启一郎意外的惊喜。他的朋友19日将此事发到微博求助,很快得到5万博友的响应,甚至有人将之提升到捍卫城市尊严的高度。于是,河源启一郎感动地发现,“整个城市都在为我寻找自行车”,自行车最终失而复得……
这个故事,有几个要素不可或缺:失主是外国人士,要周游世界,还是做慈善的——于是这辆自行车的丢失,便显得异乎寻常了。一个偶然事件,也就被放大到关系武汉的国际形象,放大到与世界其他地区道德水准作比的重要程度。大家善意地认定,不能让行善的人在武汉吃亏受累。武汉网友以及警方的古道热肠更是显得十分可爱。这样一个呵护家乡形象的集体行为,一方面再次显示了强大的“微博”力量,另一方面也是民气可用的丰富呈现。正是因为拥有如此积极阳光、珍爱国家尊严与家乡形象的国民,中国才有了弥足珍贵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才能不断推动国家的发展进步。
只是,要从根本上捍卫城市的尊严,靠一辆自行车的失而复得,还远远不够。
日本旅行者丢车事件圆满结束,这位国际人士享受了一把VIP待遇,感受到网友和警方的热情与仗义。但是,显然不是所有普通市民和游客都能有此殊遇。不光是武汉,在中国很多地方,自行车失窃的事情司空见惯。我们显然不能武断地从丢车频繁就认定一个城市的道德沦丧,但这至少反映了城市治安管理的一些疏漏。而从根本上看,这一顽症的久治难愈,恐怕也和某些行政人员的漫不经心有关。
在中国的城市,谁是骑自行车的人?选择骑车代步者,往往是这座城市最普通而且收入不丰的劳动者,话语权不大,维权能力不强。而对窃贼来说,对这些人的自行车下手易、风险低,就算“失手”,小偷小摸也不会重判。于是,非但警方不重视,包括自行车企业、交通管理部门在内,对自行车防窃装置、防窃措施和出行便利设施,也都懒得严密、贴心地设计并实施。甚至连自行车主,对“失窃”也习以为常。毕竟,不可能人人都能享受到“警方迅速侦破”使自行车失而复得的待遇。
其实,一个城市和国家是否体面,不在于它拥有多少高楼大厦、创造了多少经济奇迹,也不在于其精英人群生活得多么风光,而在于它如何对待最弱势、最无助的普通劳动者。中央领导一再强调,要让人民群众“实现体面劳动”、“活得更有尊严”。一辆小小的自行车的命运,某种程度上也是劳动者是否拥有足够体面和安全感的一面镜子。当中国的“张源”、“李源”们也都能获得如“河源”一样的“捍卫”时,我们的城市和国家,才拥有真正的体面。
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每一个骑车人的故事,都是衡量社会文明水准的一根标尺。
技法获取
文章针对日本人河源启一郎的自行车在武汉失而复得的事件发表评论,提出了要关心弱势群体的问题,论点鲜明,论证严密。其论点即一个城市和国家是否体面,在于它如何对待最弱势、最无助的普通劳动者。从操作层面上说,使其鲜明的方法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标题直指中心论点。
一个好的标题,往往最先抓住读者的眼睛。本文标题恰到好处地概括了文章的内容,揭示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所在。副标题交代了评论的对象,主标题以生动的疑问句,直指文章的中心论点,吸引读者眼球,引发读者思考:日本旅行者武汉丢车享受了一次VIP待遇,但国人丢车却难以享受到如此待遇,这是为什么?有了这样的标题,文章的所要表达的中心观点便会呼之欲出。
第二,片言居要处,论点自醒目。
古人强调作文要“立片言而居要”,即把一句概括性的话放在重要位置,以统领全文或某些段落,这样,能使文章的思路清晰,论点突出、醒目,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本文首先以“一则来自武汉的自行车的小故事,温暖了那个依然凛冽的残冬”一语单独成段,领起二、三、四诸段,讲评了日本旅行者丢失自行车后又得以找回的事件;再以“只是,要从根本上捍卫城市的尊严,靠一辆自行车的失而复得,还远远不够”一句单独成段,领起六、七、八诸段,提出这样的温暖关怀并非每个国人都能享有。正是这两句居于要处的“片言”,彰显了文章的思路。思路清楚了,就便于读者把握文章的中心论点。最关键的突出中心论点的语言在第八段开头的重要位置,作者明确地表达出了中心论点:其实,一个城市和国家是否体面,不在于它拥有多少高楼大厦、创造了多少经济奇迹,也不在于其精英人群生活得多么风光,而在于它如何对待最弱势、最无助的普通劳动者。
第三,豹尾明主旨,论点更明确。
人们常用“豹尾”来比喻文章的结尾,有“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之说。打造豹尾,即编织精彩的结尾,不仅是优化文章的必要措施,也是保证论点鲜明的有效手段。本文写至第八段,文意已经十分明朗,就此结束全文也未尝不可,但作者又续上一段:“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每一个骑车人的故事,都是衡量社会文明水准的一根标尺。”有了这样的豹尾,文章的中心论点就更为清晰明确了。
技法链接
考场作文审题立意技法点拨
    古人言:“体者,文之干也;意者,文之帅也。”审题立意是考场作文的重要步骤,是写好考场作文的基本前提。审题就是推敲命题人的用意,审定题目的含义和要求,明确写成什么文体,确定怎样的中心,选用什么材料,等等。立意,指的是确定文章的中心或主题。中心或主题是文章的灵魂,文章的构思、表达都必须为中心或主题服务。
考场作文立意的原则是:准确、新颖、高远、深刻。所谓准确,就是要正确把握命题人命题意图,并在命题范围内立意。所谓新颖,就是要打破常规思维,选取新的切入点,写出“人人心中皆有,人人笔下皆无”的主题来。所谓高远,就是指文章格调高尚,感情倾向积极健康,不落俗套,不低级趣味。所谓深刻,就是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揭示问题产生的因果关系,而不能只抓表象,就事论事。
命题作文
1、词义探讨法
即从本义、引申义、象征义、双关义以及同义词、反义词等方面,对标题词语作多方探讨,以洞悉标题的内涵。2010年江苏高考作文的标题是“绿色生活”,“绿色”是蓝颜料和黄颜料混合而呈现的颜色,即草和树叶茂盛时的颜色;“绿色”象征生机勃勃、赏心悦目的;“绿色生活”既可以指自然环境,也可以指人的心灵世界;“绿色生活”的同义词和近义词可以有“美好的生活”“朴素的生活”“健康的生活”,反义词则可以有“灰色生活”“死寂的生活”等等。经过对标题词义的这一系列思考,便可较为深入地理解标题内涵了。
2、信息增补法
即在对命题初步理解的基础上,从不同角度对标题进行提问,或是在标题的适当位置添加限制词,增补新的信息和因素,达到缩小外延、化大为小、明确范围、方便入题的目的。今年重庆高考作文标题为“难题”,审题时可以通过增补和提问形成这样的一些短语:难题是什么、什么是难题——对“难题”进行个性化解读;难题的什么、什么的难题——写出与难题有关的具体人事或情状;怎样对待难题、为什么要这样对待难题——阐述对待难道的态度及其意义。经过这样的提问和加限制词,考生就可以加深对标题内涵的理解。
3、化虚为实法
有些命题作文的标题或是标题中的某个词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一时以下笔,这时不妨化抽象概念为具体可感的事物,这样就容易找到突破口。2010年湖南高考作文题只是一个字“早”,如果能想到足球,想到邓小平关于“足球要从娃娃抓起的讲话,那就会有了“早作准备抓基础”的立意;如果能想到地震,想到汶川地震前进行防震预演的最牛希望小学,那么就会有了“早作准备,防患于未然”的立意。
4、辩证求新法
即根据辩证法的观点,运用逆向思维,从相反的角度思考,进而确立文章的中心或主题。仍然以湖南高考作文题为例,注意“早”的基本义、引申义及比喻义,认真筛选、整理、深化,考场上不愁无米下锅。不过要把文章写得深刻、高远,还是有一定难度的。这时,除了正面立意,谈“做任何事情都要走在前面”外,也可以大胆质疑,亮出新见解,比如“早慧”“早熟”固然可喜,但“大器晚成”的事例比比皆是,甚至你也可以想到早是一种急功近利。审题时进行这样的逆向思考,就会在立意上突破一般,以新取胜。
材料作文
1、提炼中心法
写材料作文,若能准确地提炼出材料的中心,并以此作为文章的主旨,就能写出既切题又有深度的文章。今年福建高考作文题用了这样的材料:格林兄弟为研究“流传在民间的故事”与“人类发展的历史”之间的联系,搜集整理出八十六个传说,苦心研究却没有成果;他们的一个朋友将它按故事结集出版,这才有了“世界各国儿童耳熟能详”的《格林童话》。分析这则材料,可以提炼出这样的中心:要做生活的有心人;意料之外与情理之中;机遇与成功;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根据这些中心立意作文,绝对不会偏题。
2、抓关键句法
关键句常常有暗示材料中心的作用,有些材料作文材料中的关键性语句可以作为选择立意角度的突破口。请看今年湖北高考作文题的材料:
孙悟空的筋斗云,哪吒的风火轮,都是神奇想象的产物,寄寓了人类渴求飞速行进的美好愿望。谁能想到,晚清幻想小说《新中国》预言百余年后在上海陆家嘴一带举办万国博览会,法国的科幻小说家凡尔纳梦想“从地球到月球”,在今天会成为现实?幻想源自人类的求职本能,展现了人类非凡的想象力。幻想推动现实,幻想照亮生命,幻想是快乐的源泉……
审题时,只要抓住“幻想推动现实,幻想照亮生命,幻想是快乐的源泉”这一句话,甚至只要抓住“幻想”与“现实”这一对互为反义的词语,便可有准确的立意。
3、因果分析法 
写材料作文,审题时如果能对材料中列举的现象或结果进行因果分析,推究出造成所列现象或结果的原因,往往能找到最佳的立意。2010年高考全国卷作文题所用的材料是漫画,一只正在美餐的猫讥笑另一只捉老鼠的猫:“都什么年代了,有鱼吃了还捉老鼠!”这只猫为什么会对同类的正常举动冷嘲热讽?究其根源,在于它只是将捉老鼠看成是解决温饱的个人行为,而意识不到这是自己的天职。由此,可以提出“高境界才能有美丽的人生”“坚守生命的责任”“回归生命的本质”等观点,以此立意,文章就能不同凡响。
4、分割取点法
有些文题由多则材料组合而成,或几个人物,或几种言论,或几个阶段,对于这样的文题,审题时可以将材料分开思考,有几个人物、几种言论、几个阶段,就从几个角度立意。今年高考辽宁卷作文题所用的材料是托尼的三个生活片段,立意就可以这样进行:3岁时的托尼在瓶子里抓糖,“一颗糠都不想放弃,手又抽不出来”,据此可以立意为“去除贪心”“学会放弃”;20岁时的托尼见一大筐水果搬不动,就选了一小筐,据此可以立意为“追求要适度”,“学会调整目标”;58岁的托尼为公司追讨货款,对方只交21万就还清30万的债务,自己也得了1万英镑的奖金,据此可以确立“双赢”“变通”等立意。
话题作文
1、依题立意法
话题作文的材料和话题是一个完整的整体,话题材料总是隐藏着命题者的某些意图,对作文范围与立意等做出的某种限定都是命题意图。审题之时,首先就是要把隐含于材料中的命题意图解读出来,并根据它确立自己的观点或主题。
2、单一万象法
话题作文只是写作的范围,从话题本身讲,它是单一的。我们在审题时,不能简单地停留在原话题上打转,而要引申开去,化为多个与此有关的命题来。
3、客体主体法
话题是作文的范围,我们在围绕它写作时,要注入主体的思想感情,力避纯客体的“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的“再现”,力求从客体到主体,从自然到自觉,赋予作者情感的“再造”。在审题时,我们就要注意把自己的情感融入所描述的对象之中。
佳作赏析
亮点借鉴:切中时弊
丝瓜与肉豆,形式与内涵
山东考生
对于对任何事都充满好奇的小孩来说分辨丝瓜与肉豆是最重要的,因为他们想还事情一个真相。而对于只重结果的大人来说,能吃到瓜与豆才是最重要的。此处并非是想要讨论大人与小孩的问题,只是想借而表达大人与小孩思维的差别。
从某种意义上来看若视前者为形式而后者则可以视作是内涵。反复思索这个关于形式与内涵的问题之后,又回到“分辨”与“吃”的问题上来。若将这个问题放到柴米油盐的生活之中来说,我们便会由此想到其实形式并不重要,内涵才是一切的本源。(分析文题材料,指出大人与小孩思维的差别,引出形式和内容的话题,入题迅捷、自然、贴切。)
上世纪20年代,印度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与林徽因陪同,当时的报纸报道:林徽因人面桃花,泰戈尔仙风道骨,长袍长须,加上郊寒岛瘦的徐志摩,犹如苍松瘦竹春梅三友图,成绝世佳品。但是,细细品味之后,会发现,我们的社会中越来越缺少这种“三友”。
“三友”是什么?“三友”是君子一言,驷马难追的信义;是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超凡脱俗;是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儒雅修养。人失去“三友”,即便拾人牙慧,附庸风雅,也便不免落入俗套,成为俗人,因为这是流于形式的矫揉造作。(简述泰戈尔、徐志摩、林徽因的报道,从儒雅的角度进行评述,以“流于形式的矫揉造作”从反面扣合论题,行文放得开,收得拢。)
现今社会中,美人层出不穷,而样貌却越来越同一化,回眸一笑,未曾千娇百媚;影视作品泛滥成灾,而主题却越来越趋向亚文化,回忆青春,未曾涤荡人心。《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匆匆那年》《小时代》,泛滥的青春文艺片充斥我们的荧屏,仿佛青春只能是失去梦想。这种文艺片给青少年带去了什么?无非是物质主义、消费主义及躁动不安。(从文化的角度列举负面社会现象,指出其“物质主义、消费主义及躁动不安”的实质。)
我们总是在反思这个社会究竟失去了什么,为什么青春总是缺乏奋斗色彩?其实,正是人缺少了涤荡与砥砺心灵的精神食粮,一味地追寻形式与数量,造成了社会诸多方面的同一化,亚文化泛滥。(挖根源,深入议论,用“一味地追寻形式与数量”促进分析与论点的融合。)
泰戈尔,徐志摩,林徽因,三人所专不同,性格南辕北辙(“南辕北辙”使用不当,可换“截然不同”),但其感人之处却是一致的:精神气象让人爽朗。“传道,授业,解惑”,我们越来越执着于“业”,而忽视了“道”,而结果是,一个人即使是头戴金丝八宝攢珠髻,项戴璎珞圈,裙系豆绿宫绦,也掩盖不了身上的“铜臭味”。(从“道”和“业”的角度分析重视形轻视内容的危害。)
正如国学大师饶宗颐所说:“人的生命如同蜡烛,烧得红红旺旺的,却很快熄灭,倒不如用青青的火苗,更长久地燃烧,来得经济。”我们的生活一旦被形式主义所左右,那么整个时代的人文精神即将失控。(引名言分析)
丝瓜与肉豆,何必执着于将其分开,只要内涵没有走偏,又何必纠结于无关紧要的形式呢?(回扣文题材料,以反问归结中心论点。)
【点评】
本文以“内涵才是一切的本源”为中心论点,切合题意。文章在分析文题材料,引出中心论点之后,引泰戈尔等人的报道,进行正面论证,再例举负面社会现象,进行反面论证。在进行反面论证时,由现象到本质,再到原因和危害,层层深入,入木三分,切中时弊。
亮点借鉴:说理充分
走的人多了,也就没了路
福建考生
鲁迅先生说:“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可是我要说,世上本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没了路。趋利避害,是人之常情。大道、捷径、坦途,自然为人们喜欢;小道、险路、绝地,往往被人们排斥。习惯于行通衢大道,贪图于走终南捷径,久而久之,滋长了惰性,消磨了锐气,就可能丧失了开辟新路的热情,断路与失路的危机将随之产生。因此,要敢于走自己的路,才能寻找到别样的风景。(引用名言,从反面入手提出中心论点,不落熟套。)
不趋时,不媚俗,才能走出自己的路。若是随波逐流,亦步亦趋地行路,必将窒息灵动的个性,扼杀高尚的志趣,而使自己陷入邯郸学步、削足适履的困境。人各有路,他人的未必就合适你,大家都行的未必你也一定合适。“条条大路通罗马”,哪一条是与你对路的?这需要你的理智决断。而能不为时潮所羁绊,不为流俗所动摇,坚定地抉择自己认定的一条路径去走,这需要的更是勇气。比尔·盖茨、马云们青年时期的创业之路,不正是他们秉守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的昂扬的斗志去奋勇拼搏才成就的吗?(先从反面分析,再作正面说理,引言、事例与分析相结合。)不知足,不自满,才能走好自己的路。(分论点一和分论点二从“怎么样”的角度对中心论点展开阐述,句式上整齐,内容上递进。)“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创新之路无止境。《礼记》中说:“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奔跑于创新之路,最需要的莫过于永不知足的精神。乔布斯曾说:“保持初学者心态,放下成功,当个新手。”百度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彦宏常说:“百度离破产只有30天。别看我们现在是第一,如果你30天停止工作,这个公司就完了。”马云也常说:“我们要么是在危机中,要么在走向危机中。”正因为他们不自满,不知足,常怀危机意识,锐意创新,积极创生新机制,研发新产品,以满足大众水涨船高,日新月异的消费需求,他们的创业经营之路才掀开了一重又一重的新境界。(先引经典名言,再引时人睿语,结合其行为进行分析,说理充分。)
英国历史学家托·富勒说:“走众人所走的路,你就安全了。”诚哉斯言,但是一味耽溺于众人所走之常路,陶然自足于安逸平和之境,则可能吞噬了创新的潜能,熄灭了进取的动力。而只有不断自我挑战,自我超越,敢于涉险境,闯新路,才能走得更远! (从“为什么”的角度阐述中心论点,深化议论。)
“深山必有路,绝处总逢生。”生逢一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黄金时代,创客们更需有一种敢入深山的闯劲,一种勇履绝处的干劲,从而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去激励和感召一批又一批的追随者,才能催生一个革故鼎新的“创造”中国!(号召作结,鼓舞人心。)
【点评】
本文以“要敢于走自己的路,才能寻找到别样的风景”为中心论点,立意准确。文章先引鲁迅的名言,从反面入手提出中心论点,接着从“怎样做”的角度设置两个分论点,对中心论点展开较为详细的阐述,然后从“为什么”的角度再作简要的阐述,最后紧扣中心论点号召作结。全文思路清晰,论述集中,说理充分。
跟踪练习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最近,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火爆全国,其中有一句经典台词:“我命由我不由天!”前几天,这句经典赫然出现在河北省衡水中学校长的开学典礼讲话中。对此,人们不以为然。有人认为“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有人认为“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也有人认为“善假于物,因人成事才是明智之举”……
请以“命运法则”为副标题,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以上观点的看法,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少于800字。
写作提示
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的经典台词“我命由我不由天”之所以被人们广泛认可,是因为它强调主观努力决定个人命运,强调“我的命运我做主”,具有极大的激励作用,充满正能量。而人们提出的几种观点,则与之对立。“天时地利人和”,强调“天”“地”“人”三种因素共同作用,决定人的命运;“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将“人”与“天”对比,重点强调“天”的决定性作用;“善假于物”则强调凡事不能只依靠自己的力量,要善于借力,这样成功的几率会更大。这些观点都有一定道理,但都存在瑕疵,不够全面。在立论时要注意运用辩证法,综合立意,不偏不倚。另外,题目要求以“命运法则”为副标题,考生还必须自拟主标题,切不可误把副标题当标题。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