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县古村落:魁星高照石山村
因渡船而发展成镇的是章渡镇,因驿站发展成村的是石山村。石山村是古石山铺所在地。
有关明泾县驿站,实际是铺,铺与驿站比,等级稍低,设施也较为简陋,但杨正泰撰《明代驿站考》却将其混作一谈。
明黄汴等著的《天下水陆路程 芜湖县至徽州路》记载:“……南陵县。神庵塘。分界山。湖冲铺。仙石铺(上坊渡)。泾县(出绵纸)。山口铺。石山铺。考坑。破脚岭。白花铺……”但查嘉庆《泾县志 邮递》中并无山口铺、石山铺的记载,这是为何呢?
清顺治《泾县志》记载,明万历年间,上述二铺俱已倒塌,县令邵蕡将其移至晏公镇。“铺”,上可溯源到《周礼》里的十里之庐,秦十里之亭。宋建隆时以军士递文檄,叫铺兵。明朝的铺,其制式:外有门楼,上榜“××急递门”,门内有邮亭,亭之后为厅五间,左右厢房六间,四周围以院墙。驿站里最大的官叫驿丞,并不入流。
泾县的铺,除总铺有铺兵6名,余皆4名。《明代驿站考》记载:“自芜湖县至徽州府,每处十里。早有闷棍,日有调包,夜有盗,宜慎。轿、马并有。”此段行程大都位于深山,看来并不十分安宁。顺治初,泾县涌溪还有土寇,因此有副总兵李岐山率兵驻扎白花镇(今白华村)。
因设铺于此,南来北往的商旅在此打尖歇脚,石山铺渐渐兴旺起来,聚而成村,且有商业街。铺移至5里外的晏公镇后,其街市并未受太大影响,直至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仍存,所以在新《泾县志》中尚有其古街的记载。
古街没有什么特别可述的东西,只是这里是徽商、旌德商人的一条重要通道,商旅络绎不绝。古街光滑的石板路上,独轮车打磨出的深深沟印,让人感叹岁月的沧桑。因此处东边紧靠着石山,所以铺、村皆因其得名。石山村旧属晏公镇,现属泾川镇。
石山又名台泉山,当入徽之要津。昔日有瀑布从山顶飞泻至平地,如洒万斛珠。其声飒飒,历冬、夏如故。至康熙十四年(1675),遇旱枯竭后此奇景就消失了。入山处有台泉亭,门上有邑人赵青藜所题“问津处”。亭壁有邑人赵知希的《雨后台泉亭》诗:“寒风搜石骨,雨后马蹄稀。客子频筹驿,归心骤见晖。瀑高闻水声,雾定觉山飞。愁并暮天色,秋声下翠微。”在亭外并不见攀山之路,过亭有贴壁的石阶盘旋而上,是谓“后者之顶承前者之趾,差互顷刻,仍复觌面”。半山有亭,为“龙王庙”,可供游人稍憩。
石山,顾名思义通体皆石,以石称胜。清顺治状元徐元文在《台泉山赋》中云:“夫兹山也,环石为屏,倚石作障,若骞若奔,若升若降,或凸或凹,或俯或仰。石门自开,石洞相向,石崖如帘,石桥如虹,石台碨礧,石池滉漾,殊形诡态,莫可名状。”其山麓还有小石山,邑人、御史朱珔在《游台泉山记》中亦有描述云:“沿途垒石,立者仆者、洼者凸者、交错者拦遏者,如釜如杠、如箕如臼,如李广之射伏虎,如黄初平叱之而成羊,偨傂各状,渐就迆逦。”
总之,其山有石门、石洞、石崖、石桥、石台、石池等,其石是奇形怪状,千姿百态。人们熟知的石山有以下著名景观:卧龙岩、普陀岩、玉謦洞、浮龟石、三台泉、望江台。据说浮龟石十分奇异,可漂浮水面,按之不沉,惜已不知下落。三台泉也让人好奇,在山巅石缝中有汩汩水出,天然石池排次似台星,山亦因此得名。在望江台踞而遐眺,青弋江如带轻盈飘逸在青山绿水间,田畴村落,纵横绣错,无限诗意在眼前。
天下名山僧占多,台泉山也不例外。据邑志以及《潘村乡志》记载,台泉山巅建有台泉寺,明朝隆庆三年(1569)来自杭州虎林寺的高僧果大师携徒觉灵初建,清康熙二十七年扩建,乾隆三十七年增设完成。有大雄宝殿、药王殿、三尊佛殿、地藏王殿,共99间;并建有焦公祠,设堂祭祀先贤,首位朱文公,次明许、查二公,配享萧彦、萧雍等。太平天国兵燹后,光绪年间来自九华伏虎洞的超凡大师重振寺庙。台泉山、台泉寺历代名人题咏很多,如大诗人施闰章的《石山庵》。台泉寺解放后毁圮,后经重建,但不复往日规模。
台泉山最令邑人膜拜的并不是山上的景胜、寺庙,而是其书院。泾县历史上书院众多,若以历史悠久,当首推鸿峨山的峨岱书院;若以影响力论,水西山的水西书院则独占鳌头,其可与全国四大书院相媲美;若以景色秀丽选美,其它书院当稍逊宝峰山震山书院一筹;若以所出人才论,那台泉山的云龙书院肯定属其中翘楚。
云龙书院原名云龙书屋,因位于台泉山上,亦称台泉精舍,为太平县人焦玄鉴在嘉靖年间始建。嘉靖四十三年(1564),王涵礼聘歙县许国至此教授其子王廷楠,并招查铎(副使)、焦玄鉴(主事)、萧良干(布政)同会于精舍读书讲学。从游者萧彦(侍郎)、萧雍(按察使)、赵士登(侍郎)、赵善政(副使)、张应泰(知府)等十余人。
一日,师生偕褉于三台池,恰好有相面者至,乍见就惊呼道:“噫,这里贵人怎么如此多啊!”又久久注视他们,对先生许国说:“您当绾玉带,其他人皆系金带。”众人皆以为相者是奉谀他们,就一笑了之。后悉如其言,许国成为宰辅,他人皆成四品以上大员,或理学,或名臣,皆造就不凡,云龙书屋因此声名大振。明嘉靖后泾县进士皆有在此读书经历,如布政吴尚默、通政赵健、太仆叶永盛、行人查曰俞、刺史洪维翰等。
据残存碑记,功名彪炳于明朝,在此山发迹的就有廿一人。清书院历经兴废,但继续在此读书者,如赵青藜,叶沃若、赵希文、吴芳培、赵良[雨/澍]等,皆先后功成名就。而云龙书院所请主讲也都是饱学之士,如桐城周芬佩、无锡刘汝谟、嘉兴盛复初等,无不有鼎鼎大名。台泉书院成为泾县科举者名副其实的读书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