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章技法讲座|印章章法分类(十三)
从印文分之印文朱白法
一般来说印章有两类:一类系朱文印,另一类系白文印。而印文朱白法即用调和兼并的手法,在同一方印章中,有朱文文字,亦有白文文字。这类篆刻章法布局称之为印文朱白法,或叫朱白相间法,也可以叫阴阳相间法。这类印章早见于西汉,亦盛于西汉,形式多样,各具特色,尤其是边栏与印文的衔接、配合更有趣味。印文的字数有一朱二白、一朱三白、二朱二白、二朱三白、三朱一白等。朱白的位置变化亦多端,有的朱文在左、白文在右,或朱文在右、白文在左,从中间纵向一分为二,成为左右均衡的形式,如汉印“左朝”“朱聚”“赵吴人”“中游”“中里唯印”“王宝之印”等。有的朱文在上、白文在下,或白文在上、朱文在下,从中间横向一分为二,成为上下均衡的形式,如汉印“刑广私印”“鱼丘生印”,印章上方两字为白文,下方两字则为朱文。有的则采用对角朱白的形式布白,如“冯未央印”“出入大吉”等印章。有的整个印文三个角是白文(或朱文),只有一个角是朱文(或白文),如汉印“唐中孺”,其中“中”字是朱文。“中”字笔画较少,作者又有意将之刻得很扁小,缩小了与其他两字的空白反差,印章风貌别具,很有特色。汉印“刘胜私印”,其中“胜”字系白文,其他三字系朱文,朱白之间有分栏为界格,而四周边格断断续续,似有非有、残破缺失,一派苍茫古朴之风神。仔细观察之,不难发现,一般笔画少的印文刻成朱文,笔画多的刻成白文。朱文笔画的空间距离基本等同于白文笔画的宽度,利用人眼的瞬间视觉误差,常令人朱白难分。例如汉印“骆长荼印”,不细辨,很难看出“印”字系朱文。再如汉印“臣距”,在“臣”字两个凹口内运用了留红法,突出了阴阳反差,使印文趋向协调和美。而“赵吴人”印,用同样的手法留了一块“红三角”,这就是我在其他章法分类中所论述的“印眼”特色,有画龙点睛的功效,使全印生动活泼。邓散木先生在《篆刻学》中说:“大抵笔画少者,则取简者朱之,繁者白之,朱白之间,各适其宜,不可强合。”此话确系设计治刻朱白印的基本原则。
从印文分之印文歪斜法
印章一般以方正、端庄、平稳为准则,为此在章法布局时大多选用方正的缪篆作为入印文字,为的是把印章刻得雄浑、挺拔、端庄、工稳。其中稍有歪斜,则视为败笔。然而令人称奇的是古玺、秦汉及近现代大量印作中,竟有为数不少的印文歪斜的印章,印章本身虽然是方形的,但印文章法却是歪的、是斜的。如汉印“军假司马”,四个字都朝着右下方歪斜,既险绝又很别致,且很古朴、很有韵味。汉印“安乐乡侯”四个字,也都朝着右下方歪斜。汉印“临湘令印”中的一个“印”字很明显,呈歪斜式布白,而其他三个文字较为浑厚方正。印文歪斜法印章,有奇妙、有奇趣、有奇韵,意境确实不同凡响。它是一种险中求稳的审美产物,是印章艺术创造性的成果。仔细观察,不难发现印文虽然歪斜,但重心不偏,优美的歪斜之态,动感丰富。歪而不倒,则歪得有理;斜而不偏,则斜得可爱。歪斜的动感、平稳的静姿、交叉融会的视觉刺激,树立了一个新颖的艺术形象。明清及近现代诸多名家刻手,对这种印章模式亦相当重视,时见佳构。如朱耷印“闲夫”,文字、笔画皆匀称、工稳地向右下方歪斜,使印章别具一格。弘旿印“诗肠鼓吹”,右边两字朝右下方倾斜,而左边两字朝左下方倾斜,带有一定的放射性状,意韵自然、匠心独具,更体现出印章艺术优美而灵动的风姿。无论是作者还是读者,面对方寸之上如此丰富多姿的艺术元素,都能深切地体验到印文歪斜法的审美理念、审美心理以及审美感受,都能深切地体验到方寸之间那刀工挺拔、文字俊美、笔画灵动之美。我们说,形式的多变是艺术的必需与必然,艺术的出路在于变化与深化。后来者应在对前人佳构的品鉴中,运用这些基本原理,更好地去发挥、更好地去创新、更好地去标新立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