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三坔夜话》,李老师斯时乡轩临窗,于此跟你诗词吟哦,抒怀述志,漫笔人生,点情碰心,说故事,聊语文,话庄道巷,谈古论今,......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与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一般在公历的4月5日或4日或6日,今年即2021年是4月4日)。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是清明节的两大礼俗主题,这两大传统礼俗主题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
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其闻名世界的有关驱动世界发展的领域为世界称叹,其中有关历法方面的知识更是在世界历史的长河中占有重要地位。24节气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为中国所独有。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三月节,……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故“清明”有冰雪消融,草木青青,天气清彻明朗,万物欣欣向荣之意。”满阶杨柳绿丝烟,画出清明二月天”、“佳节清明桃李笑”、“雨足郊原草木柔”等名句,正是清明时节天地物候的生动描绘。西汉时期的《淮南子·天文训》中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清明风”即清爽明净之风。清明节前后之时,春光明媚,桃花初绽,杨柳泛青,莺飞草长,油菜花香,郊外野游,谓之踏青,因此,清明节又叫踏青节。
只是,清明祭祀扫墓这一礼俗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似乎更为重要。在我们家乡,清明、中元、冬至,是一年中三个最重要的祭祀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榼,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其实,扫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则是秦以后的事。到唐朝才开始盛行。《清通礼》云:“岁,寒食及霜降节,拜扫圹茔,届期素服诣墓,具酒馔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树,剪除荆草,故称扫墓。”并相传至今。由此可知,清明扫墓的沿袭是与寒食节相关的,并且以后与寒食节基本融成了一体。笔者曾撰文介绍过晋国的重耳,文中就有一个关于寒食和清明的故事。相传,春秋战国时期,晋献公的儿子重耳为躲避后母骊姬的迫害,由介子推等大臣陪同逃亡国外,他们逃到魏国时吃不上饭,又贫病交加,在绝望之时,介子推忍痛割下自己腿上的肉,谎说是野兔肉煮给重耳吃。后来有人告诉了实情,重耳才知道。19年后,重耳重又回国,做了晋国的国君即晋文公。他论功行赏,大封功臣,却惟独忘了对他忠贞不二的介子推。待人提醒,重耳想起旧事,派人去请时,介子推避而不见。晋文公亲自登门去请,方知介子推已背了老母亲躲进了绵山,于是派人上山搜寻也未找到。晋文公知道介子推很孝顺,要是纵火烧山,他准会背着老母亲跑下山来。可是,大火烧了三天三夜,介子推母子俩也没出来,后来在一株枯柳旁发现介子推母子已被大火烧死了,介子推的脊梁堵着大柳树树洞,洞内藏着他留下的一块衣襟,上面用鲜血写着一首诗:“割肉奉君尽丹心, 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做鬼终不见,强似伴君做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亡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晋文公看后十分感动,放声痛哭,将他母子二人安葬在绵山,改绵山为介山,并建庙纪念。为了铭记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介子推被烧死的那天定为“寒食节”,每年这一天严禁烟火,只吃冷食。第三年寒食节,晋文公率群臣到介山祭祀介子推,发现那株枯柳死而复活,便给那株柳树赐名“清明柳”,规定从寒食到清明,人们都要祭奠介子推。长久以后,人们渐将寒食节与清明相混淆,将寒食扫墓混为清明扫墓,清明也就逐渐代替了寒食节。
春三四月柳丝长,清明折柳存念想。折柳、戴柳、插柳可谓是清明的又一个重要的习俗。据说插柳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荫。至于戴柳,那是因为柳在人们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受佛教的影响,人们认为柳可以却鬼,而称之为“鬼怖木”,观世音以柳枝沾水济度众生。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里说:“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是鬼节,值此柳条发芽时节,人们自然纷纷插柳戴柳以辟邪了。另外“柳”与“留”谐音,所以人们在亲友离别时往往折柳以表示挽留之意。这种习俗最早起源于《诗经.小雅.采薇》里“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用离别赠柳来表示难分难离,不忍相别,恋恋不舍的心意。杨柳是春天的标志,在春天中摇曳的杨柳,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折柳赠别”就蕴含着“春常在”的祝愿。古人送行折柳相送,也喻意亲人离别去乡正如离枝的柳条,希望他到新的地方,能很快地生根发芽,好像柳枝之随处可活。因此,它也是一种对亲友的美好祝愿。在我们家乡,还有一种习俗,那就是清明这天的清晨,一定要在厨房里(过去有水缸,则在水缸上面),贴一张小纸条,纸条上写有“清明送百虫,一送一无踪”这样的字句;说是清明贴了这样的纸条,就没有蚊蝇、蟑螂、蜈蚣等害虫钻进厨房或水缸了。过去每逢清明,笔者都要写都要贴的;现在厨房装纱门了,用自来水了,害虫也没什么了,所以也就渐渐的将这一习俗淡忘了。说到这里,肯定有朋友要问到清明的食俗,这一点,或许各地的食俗不尽相同,但比较普遍的大概就是吃清明饼了。清明饼有鸡蛋饼、荞麦饼、山芋粉饼等。在我们这里,不管什么饼,有一种原料那是不可缺的,即杨柳树叶子,由此我们家乡也管清明饼叫杨柳叶饼。据说,清明不吃杨柳叶饼,容易害眼疾,而吃了杨柳叶饼,则一年到头都会眼睛明亮。据现代人类学、考古学的研究成果,人类最原始的两种信仰,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这两种信仰在我国所形成的就是“天人合一”的传统理念,这种理念在清明节中可谓得到了最生动的体现。清明节凝聚着民族精神,传承了中华文明的祭祀文化,抒发的是人们尊祖敬宗、继志述事的道德情怀,由此也就使它注定成为了中华民族的一个重要的慎终追远的文化传统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