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心肠日报》2020榜单-年度30篇肠道综述

2020 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新冠疫情的肆虐为全世界的科研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但是即便如此,全球肠道科学研究仍然取得了颇多令人瞩目的成果和进展。

这一年里,《热心肠日报》进行了文章扩容,从原来的每天解读 8 篇新文献,升级为每天 9 篇。在解读的 3100 多篇肠道及其相关领域的 SCI 论文中,约 1/3 的文章影响因子超过 15 分,其中来自 CellNatureScience 的文章 172 篇,来自 NEJMLancetJAMA 的文章 46 篇。

在此,我们向所有取得为肠道科学研究做出贡献的科学家们表示热烈的祝贺!

为了对 2020 年做一个阶段性的回顾,我们对《热心肠日报》中收录的 2020 年发表的肠道领域研究论文和综述论文,进行了多维度的加权评分,在充分考虑杂志影响力、日报阅读数、转发和讨论数等客观数据的基础上,形成了 2020 年《热心肠日报》的 5 个年度榜单:

2020 年度榜单参评的文章共有 2896 篇,来自 73 个国家(地区)的 2682 个研究团队(以通讯作者数量计), 发表在 416 种不同的期刊上,累计影响因子达到了 47056.74。据不完全统计(仅包括访问热心肠网站),截止今日,《热心肠日报》的读者累计访问了这些文章超过 350 万次。

本榜单仅代表热心肠生物技术研究院基于自身数据所做的优选,可能存在主观因素干扰等不足,仅供参考。欢迎在文末留言提出批评、建议和意见。

本篇发布“年度30篇肠道综述”。

提示:下述文章点击中文标题可直达日报,点击英文标题可访问论文官网。


一文+一图读懂:肠道菌群在人体代谢健康中的重要作用(重磅综述)

Nature Reviews Microbiology[IF:34.209]

① 肠道菌群可影响人体代谢健康,饮食对二者有调控作用;② 菌群异常(如多样性降低、特定成员和功能改变等)可能参与了肥胖、2型糖尿病、代谢性肝病、心血管代谢疾病和营养不良等代谢疾病的发生发展;③ 短链脂肪酸、脂多糖、次级胆汁酸、三甲胺、咪唑丙酸、支链氨基酸、吲哚及其衍生物等一系列的菌群代谢产物和衍生物,可作为菌群的“信使”,影响宿主能量稳态、肥胖、食欲、血糖调控、胰岛素敏感性、炎症和内分泌调节等,调控宿主代谢。

Gut microbiota in human metabolic health and disease
2020-09-04, doi: 10.1038/s41579-020-0433-9

NEJM重磅综述:一文读懂乳品与健康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IF:74.699]

① 牛奶含有复杂的宏量和微量营养素以及促生长因子;② 目前证据并不支持大量摄入乳制品可预防骨折,总乳品摄入量与体重管理、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尚不清晰;③ 大量摄入乳品可能增加前列腺癌和子宫内膜癌风险、降低大肠癌风险;④ 乳品比加工肉和含糖饮料健康,但不如坚果等富含植物蛋白的食物,尚不清楚低脂乳品是否优于全脂乳品;⑤ 牛奶能促进儿童生长和长高,但这一作用既有益处也有风险;⑥ 最佳牛奶摄入量取决于个人的饮食质量。

Milk and Health
2020-02-13, doi: 10.1056/NEJMra1903547

NEJM:一文读懂咖啡和咖啡因与健康的关系(综述)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IF:74.699]

① 咖啡因可增加精神表现和警觉性,可能降低抑郁和帕金森病的风险,增强某些药物的止痛效果,但也可能导致失眠和焦虑;② 咖啡因短期使用可升高血压、降低骨骼肌胰岛素敏感性并利尿,但习惯后会产生耐受;③ 咖啡因或可降低肝纤维化/硬化、部分癌症、2型糖尿病、结石等慢病和全因死亡的风险;④ 咖啡因可能降低胎儿生长并增加妊娠失败的风险;⑤ 非孕或哺乳和无特殊健康状况的成年人,适量饮用咖啡或茶可成为健康生活方式的一部分。

Coffee, Caffeine, and Health
2020-07-23, doi: 10.1056/NEJMra1816604

Nature Reviews:一文+一图读懂肠道菌群-脑轴(综述)

Nature Reviews Microbiology[IF:34.209]

① 肠道菌群-脑轴主要包括3条互作途径;② 化学信号:菌群可通过SCFA等代谢物、作用于神经内分泌系统、调节GABA和5-HT等神经递质浓度,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神经系统;③ 神经途径:菌群及其代谢物能作用于迷走神经和肠神经系统,影响大脑和行为;④ 免疫系统:小胶质细胞和系统性细胞因子(炎症水平)有关键介导作用;⑤ 这些途径可参与自闭症、神经退行性疾病(帕金森、阿尔茨海默、多发性硬化)和情绪疾病(应激、抑郁和焦虑)等神经相关疾病病理。

The gut microbiota–brain axis in behaviour and brain disorders
2020-10-22, doi: 10.1038/s41579-020-00460-0

Nature Reviews:一文读懂肠上皮细胞(综述)

Nature Reviews Molecular Cell Biology[IF:55.47]

① 肠上皮细胞可分为6种分化的细胞谱系,包括肠细胞、M细胞、杯状细胞、潘氏细胞、Tuft细胞和肠内分泌细胞,各有不同的功能;② 肠隐窝底部的柱状细胞(CBC)是肠上皮中的主力干细胞,Lgr5是其标志物,受WNT、BMP、Notch、EGF等肠道间质和上皮细胞信号的调控,产生/分化出不同类型的肠上皮细胞;③ 除Lgr5+ CBC,肠上皮中也存在“后备”干细胞(如+4位细胞和其它特化的祖细胞),在损伤修复时能发挥干细胞作用。

Cell fate specification and differentiation in the adult mammalian intestine
2020-09-21, doi: 10.1038/s41580-020-0278-0

Lancet:一文读懂功能性胃肠病(综述)

Lancet[IF:60.392]

① 功能性胃肠病(FGID)可影响多达40%的人,包括肠易激综合征、功能性消化不良、功能性便秘等疾病;② 其病理生理学很复杂,主要涉及双向肠脑互作失调,常有心理共病;③ 其它参与FGID疾病发生的因素还有肠道菌群失调、黏膜免疫功能改变(低度肠道炎症、肠道通透性增加、免疫活化)、内脏高敏和胃肠动力异常;④ FGID的诊断主要基于症状和对其它疾病的排除;⑤ 治疗主要是针对症状进行管理,同时考虑患者的社会心理因素,并对心理共病进行治疗。

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 advances in understanding and management
2020-10-10, doi: 10.1016/S0140-6736(20)32115-2

Lancet:一文+一图读懂肠易激综合征(综述)

Lancet[IF:60.392]

① 肠易激综合征(IBS)患病率约5-10%,症状包括腹部疼痛,伴有大便性状或次数的改变;② 急性肠道感染是明确的风险因素,心理共病患者和年轻成年女性也有更高的IBS风险;③ IBS可源于肠脑沟通紊乱,导致胃肠运动障碍、内脏高敏和大脑变化,遗传、菌群失调、粘膜和免疫功能紊乱等也是潜在因素;④ 没有报警症状时,可根据临床病史进行检查和诊断;⑤ 共情是治疗的关键,其它疗法包括教育、饮食干预、可溶性纤维等,严重者可进行药物和心理治疗。

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 2 -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2020-10-10, doi: 10.1016/S0140-6736(20)31548-8

Lancet:一文+一图读懂功能性消化不良(综述)

Lancet[IF:60.392]

① 约16%的人患有功能性消化不良(FD),以无器质性病变的上腹痛和餐后不适等症状为特征;② 风险因素有心理共病、急性胃肠炎、女性、吸烟、非甾体抗炎药物史和幽门螺杆菌(Hp)感染;③ FD可与肠脑轴紊乱有关,导致消化道运动功能障碍、内脏高敏感性,以及菌群、粘膜和免疫功能及大脑生理过程的改变;④ 内镜检查应限于≥55岁或有其它症状者(如体重减轻、呕吐);⑤ 可采用Hp根除术、PPI、H2受体拮抗剂、促动力药和中枢神经药物等进行治疗。

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 3 - Functional dyspepsia
2020-10-10, doi: 10.1016/S0140-6736(20)30469-4

NEJM:一文读懂食管动力障碍和胃食管反流病(综述)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IF:74.699]

① 硬皮病、胃癌等可导致继发性食管动力障碍,原发性食管动力障碍的发病机制不明;② 内镜下注射肉毒杆菌毒素、球囊导管成形术等可有效治疗食管失弛缓症;③ 缺乏其它类型的食管动力障碍的根治疗法,饮食及生活方式干预、硝酸甘油或莨菪碱可用于轻度患者;④ GERD的常见致病原因包括下食道括约肌的短暂松弛、食管下括约肌的低压、滑动性食管裂孔疝;⑤ 质子泵抑制剂等抑酸药物是GERD的主要药物疗法,胃底折叠术可用于质子泵抑制剂治疗无效的患者。

Esophageal Motility Disorders and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2020-11-12, doi: 10.1056/NEJMra2000328

一图读懂:吃东西上瘾?脑-肠-菌群轴出了啥问题(综述)

Nature Reviews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IF:29.848]

① 饮食行为不规律导致肥胖或食物成瘾,伴随着脑-肠-菌群(BGM)轴的改变,且改变后的BGM互作机制具有一定的稳定性;② 膳食和菌群互作、其对饱腹和肠道炎症的介导以及由此对脑稳态相关机制的扰乱,导致对进食的享乐回馈机制和抑制机制产生重大影响;③ 上述机制会反过来进一步刺激机体对高热量食物的选择,恶化肠道失调;④ 靶向BGM多节点的治疗方法的结合,以及基于肠道菌群组成和功能的个体干预,可能是未来缓解肥胖或食物成瘾的可取方式。

Brain–gut–microbiome interactions in obesity and food addiction
2020-08-27, doi: 10.1038/s41575-020-0341-5

Nature重磅综述:大肠癌中,宿主-菌群互作出了啥问题?(一文+一图读懂)

Nature[IF:42.778]

① 菌群、肠上皮及其相邻的免疫和间质细胞,构成肠道中的宿主-菌群互作界面,结直肠癌(CRC)中潜在促癌菌增多、保护性菌群减少;② 一些促癌菌有基因毒性,可诱发DNA损伤、致癌突变等,饮食/药物相关的细菌代谢产物异常也可参与CRC发生;③ 肠屏障紊乱导致的菌群入侵能诱导癌症相关促炎细胞因子,失控的炎症反过来促进适应炎症环境的潜在有害菌生长,一些促癌菌能改变肿瘤微环境中的免疫组成,使之促癌;④ 多种新方法技术可研究菌群与CRC的关系。

Host–microbiota maladaptation in colorectal cancer
2020-09-23, doi: 10.1038/s41586-020-2729-3

Nature Reviews:一文+一图读懂膳食纤维与胃肠健康(综述)

Nature Reviews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IF:29.848]

① 流行病学和干预性研究数据显示,膳食纤维与多种疾病的发展、治疗以及死亡情况有重要联系;② 膳食纤维的溶解度、粘度、发酵性等理化特性决定了其在胃肠道中的功能,包括影响营养物质利用、肠道运动、粪便形成和微生物特异性;③ 目前的膳食纤维使用建议有限、甚至相互矛盾,缺少针对特定胃肠道疾病的明确使用建议(包括膳食纤维类型和剂量);④ 考虑理化特性对其功能的影响,将可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膳食纤维改善胃肠道疾病症状的效果。

Dietary fibre in gastrointestinal health and disease
2020-11-18, doi: 10.1038/s41575-020-00375-4

Nature Reviews:全面解析肠道菌群代谢产物与宿主的互作(综述)

Nature Reviews Microbiology[IF:34.209]

① 菌群水解复合碳水化合物、蛋白、粘液产生短链脂肪酸(SCFA)、氨基酸、胆酸等代谢产物,与宿主互作;② SCFA激活G蛋白耦联受体,影响肠道功能、激素分泌等,与代谢疾病相关;③ 色氨酸通过蛋白合成、直接转化及犬尿氨酸、5-羟色胺途径,产生NAD+等衍生物,其中吲哚可激活芳香烃受体调节免疫反应;④ 次级胆酸通过FXR等受体调节细胞能量代谢、分化,与减肥手术效果相关;⑤ 菌群通过维生素、胆碱代谢,影响宿主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

Gut microbial metabolites as multi-kingdom intermediates
2020-09-23, doi: 10.1038/s41579-020-0438-4

NEJM重磅综述:一文读懂IBD的病理生理学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IF:74.699]

① 目前已鉴定出超过240个IBD风险突变,可影响识别菌群产物的胞内通路(NOD2)、自噬通路(ATG16L1)、上皮屏障功能(ECM1)、免疫调控(IL-23R、IL-10)等;② IBD患者的肠道菌群总数量、多样性及丰富度均降低;③ 肠道菌群失调与粘液层破坏、上皮紧密连接失调、潘氏细胞数量及功能受损、肠道屏障通透性增加相关;④ 菌群失调及易位促进巨噬细胞活化、中性粒细胞招募、ILC3及Th17细胞介导的Th17型免疫应答、菌群特异性IgG产生等肠道炎症表型。

Pathophysiology of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s
2020-12-31, doi: 10.1056/NEJMra2002697

Nature Reviews:一文+一图读懂IBD中的宿主-菌群互作(综述)

Nature Reviews Immunology[IF:40.358]

① 肠道粘膜屏障将共生菌群与肠道上皮分隔,粘膜处的免疫细胞抑制共生菌群的积累及易位;② 一些IBD相关基因突变可导致粘膜屏障或免疫应答受损,引起肠道菌群及免疫平衡的失调;③ 共生菌群可帮助宿主维持肠道免疫平衡,如分节丝状菌通过促进Th17细胞分化、ILC3活化等增强粘膜免疫应答;④ 共生菌群在Treg的诱导中发挥重要作用以调控肠道免疫稳态;⑤ IBD发病伴随致病菌的积累与易位,IBD进展伴随菌群多样性的降低、有益菌的减少及致病菌的扩增。

Host – microbiota interactions in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2020-01-31, doi: 10.1038/s41577-019-0268-7

Nature重磅综述:用食疗辅助癌症治疗

Nature[IF:42.778]

① 饮食调整引起的代谢物变化,或能增强抗癌药效、激活抗癌免疫、产生针对癌细胞的毒性和营养缺乏,以强化癌症治疗;② 饮食限制方法包括:间歇性禁食、限制促肿瘤的葡萄糖和果糖、限制癌细胞生长增殖所需的甲硫氨酸和丝氨酸;③ 补充组氨酸和甘露糖或能增强特定癌症治疗应答;④ 结合饮食限制和药物消耗天冬酰胺、精氨酸、胱氨酸、叶酸等营养素,或能改善某些癌症治疗效果;⑤ 谷氨酰胺和谷氨酸盐、天冬氨酸盐、丙氨酸、脂肪酸等是潜在营养靶点。

Dietary modifications for enhanced cancer therapy
2020-03-25, doi: 10.1038/s41586-020-2124-0

Science重磅综述:菌群分子对早期免疫发育的超强影响

Science[IF:41.845]

① 孕期母体的菌群分子(如LPS)及菌群代谢物(类维生素A、SCFA、次级胆汁酸等),穿过母体的3道屏障(肠道、肝脏解毒、胎盘)后可直接接触胎儿;② 这些微生物分子通过作用于TLR、GPCR、AhR、FXR等多种受体等机制,影响胎儿的免疫系统发育;③ 出生后,母乳及其中的微生物代谢物进一步塑造新生儿的菌群和免疫;④ 新生儿的先天免疫系统与快速增长的共生菌群相互作用,促进长期共生;⑤ 断奶后,来自菌群和食物的新抗原刺激适应性免疫不断成熟。

Microbial–host molecular exchange and its functional consequences in early mammalian life
2020-05-08, doi: 10.1126/science.aba0478

一氧化碳在宿主-菌群互作中的作用(综述)

Chemical Reviews[IF:52.758]

① 宿主细胞通过血红素加氧酶2(HMOX2)或HMOX1产生CO;② CO可与可溶性鸟苷酸环化酶、细胞色素c氧化酶、离子通道等结合以激活多种信号通路;③ 肠道菌群可表达与HMOX类似的CO产生酶,通过代谢丙酮酸、槲皮苷等产生CO;④ CO氧化可促进细菌的甲烷/乙酸/氢气生成及硫酸盐还原等反应,外源性CO可导致细菌(如大肠杆菌)的能量转换、铁摄取及氨基酸代谢相关的转录变化;⑤ 肠道菌群可诱导宿主的HMOX1表达,增加结肠Treg/Th17的比例,以抑制结肠炎症。

Role of Carbon Monoxide in Host–Gut Microbiome Communication
2020-10-22, doi: 10.1021/acs.chemrev.0c00586

Nature Reviews:免疫疾病中的宿主-菌群互作(综述)

Nature Reviews Microbiology[IF:34.209]

① 肠道屏障抑制对共生菌群的过度免疫应答,菌群易位参与肠内外多种免疫疾病的发病机制;② 口腔、皮肤及呼吸道菌群也可影响相应部位乃至全身的免疫应答;③ 免疫疾病通常涉及遗传因素、环境因素与菌群的复杂互作;④ 菌群通过影响Th细胞分化、旁位活化、表位扩展、分子模拟、激活双重识别性TCR等方式调控免疫耐受;⑤ 真菌与病毒也参与自身免疫的发生发展,利用抗生素、疫苗、饮食调控、噬菌体疗法等靶向调控菌群或是治疗免疫疾病的潜在策略。

Host–microbiota interactions in immune-mediated diseases
2020-05-26, doi: 10.1038/s41579-020-0367-2

Nature:利用遗传学及功能基因组学剖析IBD相关通路(综述)

Nature[IF:42.778]

① 通过功能基因组学分析,可阐明疾病风险基因与其在疾病进展中发挥的细胞及分子功能;② GWAS研究在近6万名受试者(2.5万名IBD患者)中鉴定出了约240个IBD风险基因位点;③ IBD风险基因参与调控的IBD相关通路包括:菌群感知与效应通路、肠道屏障功能、适应性免疫、炎症与纤维化、细胞应激通路、细胞因子网络、炎性小体信号通路;④ IBD风险基因构成复杂调控网络,一些IBD风险基因在多种细胞类型中表达,可对多个通路起细胞特异性的调控作用。

Pathway paradigms revealed from the genetics of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2020-02-26, doi: 10.1038/s41586-020-2025-2

Nature Reviews:一文读懂粘膜抗体应答(综述)

Nature Reviews Immunology[IF:40.358]

① 肠道IgA的产生分为T细胞依赖和非依赖两种途径,前者还可产生IgM,共同靶向特定菌群;② 菌群代谢产生的短链脂肪酸通过GPR43、GPR109A受体途径和抑制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活性增强IgA分泌;③ 短链脂肪酸进入淋巴系统后,支持IgG+ B细胞的形成以促进IgG分泌;④ 母体的IgG通过FcRn受体转移到合胞体滋养层和母乳,IgA和IgM通过pIgR受体进入母乳,共同维护胎儿和婴儿肠道稳态;⑤ 粘膜IgD主要来自T细胞依赖途径,与IgA和IgG协同增强肠道稳态。

Rethinking mucosal antibody responses: IgM, IgG and IgD join IgA
2020-02-03, doi: 10.1038/s41577-019-0261-1

Nature Reviews:生命早期菌群发育与过敏风险(综述)

Nature Reviews Immunology[IF:40.358]

① 分娩方式、抗生素使用、母乳喂养、病毒感染等因素均可影响生命早期的菌群定殖;② 宿主的菌群变化可直接调控Treg的诱导、IgA的产生及Th2型免疫应答,或通过代谢产生短链脂肪酸等方式调控Treg、ILC2等免疫细胞的发育、增殖与功能;③ 环境菌群的暴露也可通过不同的机制影响免疫系统的发育,病毒及真菌对免疫系统的调控也不容忽视;④ 益生菌/益生元干预、预防呼吸道感染、提前接触食物、摄入水解配方奶粉等方式或可通过调节菌群以预防过敏。

Early life microbial exposures and allergy risks: opportunities for prevention
2020-09-11, doi: 10.1038/s41577-020-00420-y

Nature Reviews:一文读懂肠道菌群在肝硬化中的作用(综述)

Nature Reviews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IF:29.848]

① 肝硬化进展期间肠道菌群发生变化,后者与失代偿期肝硬化及ACLF相关;② 肠道通透性增加导致的肠道菌群易位可引起系统性炎症,肠道菌群直接或间接通过其代谢产物,促进肝硬化向失代偿期和ACLF发展;③ 肠道菌群可作为疾病进展、严重程度和治疗效果的生物标志物;④ 益生菌和饮食、抗生素和他汀类药物、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应用白蛋白、牙周卫生、粪菌移植等靶向肠道菌群的方式,在改善失代偿性肝硬化和ACLF的预后方面具有良好的前景。

Utilizing the gut microbiome in decompensated cirrhosis and 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
2020-11-30, doi: 10.1038/s41575-020-00376-3

Nature Reviews:决定肠上皮细胞类型和对菌群反应的转录调控机制(综述)

Nature Reviews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IF:29.848]

① 肠上皮有不同的细胞类型和区域特征,并能对肠腔内的营养素、异生质和微生物做出反应,从而发挥营养吸收和细胞屏障的复杂功能;② 肠上皮细胞的类型特化和对微生物的反应性,部分取决于基因转录调控,包括DNA甲基化、染色质开放性、组蛋白修饰和转录因子等机制,其中前二者对菌群的反应较为稳定,后二者能动态地响应菌群变化;③ 不同的转录因子在不同程度上影响肠上皮细胞的特化和对微生物的应答,核受体可能是响应微生物的关键介质。

Transcriptional programmes underlying cellular identity and microbial responsiveness in the intestinal epithelium
2020-10-06, doi: 10.1038/s41575-020-00357-6

Nature Reviews:肠道菌群代谢产物在IBD中的作用(综述)

Nature Reviews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IF:29.848]

① IBD患者的肠道代谢组紊乱,表现为短链脂肪酸、胆汁酸及色氨酸等代谢的失调;② 短链脂肪酸通过促进B细胞发育、Treg的分化与扩增、激活炎性小体及IL-18产生等方式调节粘膜免疫,IBD患者的肠道短链脂肪酸水平降低;③ 胆汁酸通过激活FXR等受体起到免疫调节作用,IBD患者的胆盐水解酶活性可能下降,导致初级与次级胆汁酸的平衡被破坏;④ 菌群代谢色氨酸产生的吲哚可通过激活多环芳烃受体等方式调节粘膜免疫,IBD患者的犬尿氨酸代谢途径增强。

Gut microbiota-derived metabolites as key actors in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2020-02-19, doi: 10.1038/s41575-019-0258-z

Nature Reviews:肠道脂代谢与疾病(综述)

Nature Reviews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IF:29.848]

① 膳食脂类在肠上皮细胞摄取和酯化,经内质网包装和高尔基体转运分泌到淋巴系统;② 缺乏参与脂代谢的蛋白和酶会导致以脂类和脂溶性维生素吸收缺陷为特征的疾病,如无β脂蛋白血症和乳糜微粒贮积病;③ 上皮细胞胞质中的脂滴可动态储存三酰甘油,并多维度参与脂质代谢;④ 针对如肠腔脂肪酶、胆汁酸和NPC1L1、MGAT2、DGAT1和MTP等与吸收过程相关的蛋白及分子的药物可治疗饮食引起的肥胖症及其并发症;⑤ 小肠肠道菌群可调节宿主代谢和膳食脂类。

Regulation of intestinal lipid metabolism: current concepts and relevance to disease
2020-02-03, doi: 10.1038/s41575-019-0250-7

黏液屏障、粘蛋白与肠道菌群(综述)

Gut[IF:19.819]

① 肠道黏液层由两类糖基化的粘蛋白组成;② 不同肠段的黏液层有不同特点,大肠黏液层含内外两层;③ 黏液层被不断消耗和补充,是肠道的第一道免疫防线,限制细菌与肠上皮接触,也为菌群提供营养和黏附位点,黏液层相关菌群与肠腔中的不同;④ 黏液层与菌群存在双向互作,一些菌群成员和组分以及炎症因子等能调控粘蛋白生成和降解;⑤ 膳食纤维缺乏和一些食品添加剂可通过菌群削弱黏液层屏障,益生菌、下一代有益菌和微生物产物可用于增强黏液层。

Mucus barrier, mucins and gut microbiota: the expected slimy partners?
2020-09-11, doi: 10.1136/gutjnl-2020-322260

Nature Reviews:一文读懂三大宏量营养素对精准营养的意义(综述)

Nature Reviews Endocrinology[IF:28.8]

① 神经内分泌系统严格控制宏量营养素摄入后的产能和能耗,通过能量平衡控制体重和肥胖;② 不同种和量的碳水、蛋白和脂肪间复杂的能量稳态互作需考虑其各自在能量代谢中的角色;③ 单糖和部分饱和脂肪酸会负面影响肥胖,蛋白质和纤维或可增强饱腹感并优化与能量代谢相关的过程;④ 个人遗传背景和肠道菌群特征可导致个体间消耗宏量营养素的代谢差异;⑤ 精准和公共健康营养要求深入了解由宏量营养素摄入和能量利用控制的代谢途径和激素调节。

Contribution of macronutrients to obesity: implications for precision nutrition
2020-03-31, doi: 10.1038/s41574-020-0346-8

于君团队:胃肠道癌类器官的基础和转化研究(综述)

Nature Reviews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IF:29.848]

① 临床前癌症研究严重依赖于细胞系和动物模型,但两者均不能再现原始的人类肿瘤;② 类器官技术已成为有力的替代方法,用于培养胃肠道肿瘤及相应正常组织,以保留其遗传、表型和行为特征;③ 类器官模型已被用于模拟常见的胃肠道肿瘤的发生、转移和治疗;④ 类器官模型在药物发现、模拟治疗反应和个性化治疗方面有很大潜力,患者来源类器官的临床应用前景广阔;⑤ 目前类器官模型有多种局限性,需使其最大限度服务于胃肠道肿瘤的基础和转化研究。

Organoid models of gastrointestinal cancers in basic and translational research
2020-02-25, doi: 10.1038/s41575-019-0255-2

Cell子刊:一文读懂饮食-菌群-免疫的互作机制(综述)

Immunity[IF:22.553]

① 饮食、菌群与免疫系统之间的常规互作方式包括6种:② 包括:饮食改变宿主代谢产物以影响具有免疫调节功能的菌群、饮食改变具有免疫调节功能的菌群的适性、饮食改变菌群组成及活性以调节免疫应答;③ 以及:菌群的饮食代谢产物通过宿主的受体信号改变免疫应答、菌群改变宿主对具有免疫调节功能的饮食组分的代谢、免疫系统塑造菌群以改变菌群对具有免疫调节功能的饮食组分的代谢;④ 另外,菌群可能通过改变宿主信号以影响饮食组分的吸收。

Deconstructing Mechanisms of Diet-Microbiome-Immune Interactions
2020-08-18, doi: 10.1016/j.immuni.2020.07.015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