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
宝鸡静静地枕在渭河上头,我们远远地驻足在渭河下头。中间一百七十公里的距离,刚好是神往而又能说走就走的尺寸。
就像我跟宝鸡朋友们玩笑说的:“你们乘一叶扁舟顺流而下,或者我们撑着一叶扁舟逆流而上,就能在美丽的交大创新港相遇。”
当然,这样浪漫而又诗意的穿越,就像我们在读“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一样:想象能产生强烈的美感。
一座城市,有了水,就有活力,有了灵气。宝鸡这个地方,本身就有一种不需要想象的美。
乒乓球
把乒乓球放在第一位来写,是因为我们就是因为乒乓球被吸引到宝鸡来的。
宝鸡的乒乓球氛围很浓。乒乓球活动组织规范、规模宏大,最有代表性的赛事“百合杯”,已经成功举办了36届。目前已经成为在全国都最有影响力的省级赛事之一了。
当今,陕西唯一一位国手赛林威,就是正宗的宝鸡娃。
在宝鸡,一聊到乒乓球,大家马上都浑身来劲儿。
宝鸡的球馆很多,密集,而且条件都还不错。我们去火炬路附近的烽火、凌云等都活动过,也在体育场下面的球馆看过。人多,好客,氛围好。正应了那句俗话:相投的爱好是人跟人交往时最好的名片。
我们去“百合杯”凑热闹,最主要的目的是长见识,是“乒乓球+旅游”的休闲模式。
“百合杯”赛制很好,你可以一直打到你的真实水平那个名次,让你知道自己几斤几两。
看着比赛的场面,我时常琢磨:宝鸡市376.10万人,我估计对乒乓球不感兴趣的最多就是个零头吧。
美景
宝鸡的美景很多,这些美景跟其他地方的景点比较起来,多以中国古文化发祥地取胜,因而傲然独立。
岐山的周公庙和周原,凤翔的东湖,眉县的张载祠堂;宝鸡市区伐鱼河谷的姜太公钓鱼台(三国时称箕谷,是古代关中通往巴蜀的孔道,又是著名的战场),常羊山上的炎帝陵,清姜河上的大散关,携手青铜器博物馆的石鼓山,当然还有我们很熟悉的杜鹏程先生笔下的灵官峡......
在到处都在打造休闲公园、人工湖和袁家村类型景点的时候,往往忽略了其最本质的自然因素。或者说,是在硬造自然,反而破坏了自然;在极力仿古,反而古得傻气十足。这样人为造出来的东西,有什么可看呢?
景点这东西,我觉得最有内力的是文化,那种与生俱来的文化,无需雕琢,就会扑面而来,让你沉醉在其中。
我喜欢去有文化的景区找享受,或者去纯自然的景观里找清净。
——你若是把宝鸡的这些文化景点连缀起来,它就是一幅中国周文化的平面图。
当然,我也抽空去了北坡和蟠龙塬。去北坡上的西府老街是在白天,为了吃美食;去蟠龙塬是在晚上,为了走大桥,看夜景。
宝鸡跨渭河的桥比较多,夜色里很美。植物园大桥、神农大桥、陆港大桥、蟠龙大桥、东岭廊桥、胜利桥、彩虹桥......我就想在华灯光影里走走这些大桥,脚踏实地地踩在上面,找找郭沫若《天上的街市》的感觉。
遗憾的是,返回的时候有点晚了,桥上的灯已经熄灭,我只在联盟大桥上吹到了些许凉风。
美食
宝鸡的特色美食很多,豆花泡馍、岐山臊子面、文王锅盔、宝鸡擀面皮、腊驴肉、鹿糕馍、马蹄酥......你要一样一样尝下来,一定能给自己赚得“美食家”的美誉。
我尝过其中的一半,就已经招架不住地想做宝鸡人了。他们晚上喊我去吃火锅喝啤酒的时候,我断然拒绝:“我要吃岐山臊子面(一口香),两盘!”
火锅在哪里吃不到呢,赶宝鸡来吃?来宝鸡不吃岐山臊子面,就像去临潼没吃到石榴,去户县没吃到手擀面跟辣子疙瘩,有什么意思呢?!
要去吃宝鸡美食,你要么爬北坡去塬上吃西府老街;要么进石鼓山下的陈仓老街。
我那次去青铜器博物馆,出来在陈仓老街找了家面馆吃了油泼面。那个碗啊,也太大了:扣在我脸上,两边还漏出三四公分。碗大面香,吃得我坐在那里缓了半天神儿。
宝鸡市英达路的夜景美食,曾经在今日头条看到过。密匝匝挤挨挨的联成一片,看上去煞是壮观。据说有人就能吃一晚上,大清早还有没结束的。
那天晚上去蟠龙塬,行政中心的车流成海人流成河转了几圈都找不到停车位。待到下了车,好老天,来游逛的人就像下饺子。
广场四周和过道上,都是饮食店和烧烤摊。浓重的烧烤味,把夜色弄得黏糊糊的,还有了点闷热。
文化
宝鸡是中国周文化的发祥地,没有点文化去宝鸡,自己就觉得底子有些虚,气有些软。
我经常跟朋友们开玩笑说:“在中国,你哪怕说你有钱,都不要说你会写字会打乒乓球。”
在宝鸡,你除了只能说你喜欢乒乓球,另外你也不敢说你有文化。万一谁在青铜器博物馆哪个文物上或者拓片上拍个字叫你来辨认一下,你一定会被难得像孙悟空叫唐僧给念了紧箍咒一样,在地上打滚儿翻跟头。
——自讨尴尬的事情,还是少做为妙。
真是这样的,你随便在宝鸡一个风景点,都能发现许多跟文化颇有渊源甚至纠缠不清的东西,叫你直觉得自己那么浅薄。
凭着影视剧和普通书本上得来的知识,你根本不读不懂宝鸡的文化。
宝鸡方言也是宝鸡文化的一部分。虽然跟西安就那么点距离,但宝鸡话人一下子就听得出来,完全不像我这吃惯了手擀面、蒜蘸面和辣子疙瘩的舌头,说出来的话硬邦邦的,缺乏柔韧度。我就喜欢听宝鸡人讲方言:带点轻微的鼻音,但却不失俏皮。
我曾经趁着自己感冒鼻子不通的时候学说宝鸡话,惹得几个宝鸡朋友几乎要笑破了肚皮。他们说我学到了点儿沈腾的俏皮,但完全失去了宝鸡话的质朴。
在这一点上,我就有点烦普通话:抹杀了地方方言的特色,把语言搞成了像整齐划一的广场舞。
回家仔细琢磨一下,我才弄明白:宝鸡文化是要用心来读的,只凭眼睛是远远不够的。
宝鸡的美,在她的山水文化里,也在她的娴静朴实里。读懂一座城市,才能理解她爱上她。
(摄影:何震)
(作者简介:陈启,陕西西安户县人。文风力求散淡、干净、质朴。2008年,歌曲《因为有你,因为有我》(词曲)发表于《中国音乐报》;散文《酸汤挂面》、《一件棉袄》《吃搅团》等发表于《教师报》。诗歌《船夫之歌》《向往北方》等发表于文学陕军。散文《吃麦饭》入编《2019年中考冲刺卷陕西语文专版》。)
(公益广告1:龙源香醋 品味生活13186035184)
(公益广告2:书法臻品 品质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