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修行人对“禅”的深刻领悟!(建议收藏)

性命之道

传承万圣修行之道,破译千古得道秘诀。指点后学修炼迷津,实修实证金丹大道。
78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一日,偶然读到“少林心意把”说“禅机即气机”,于是拿来家里的坛经仔细阅读。稍微一看即是明了。
惠能所述自性,就是道家所说的“先天”——先天炁、先天情、先天意。而惠能是从各个角度,在启发人去找到自己的先天。先天即是自性。
(心意把:又名'锄镢头',是少林寺秘不外传的镇寺绝技。少林功夫的最高境界,禅拳合一,被武术各大门派誉为'万拳之王'。)
人人皆有先天,人人皆有自性。惠能所说的迷者、痴者、愚者,是自性被遮挡,如同厚云遮月。就是先天没苏醒,怎么练也罢,还是在后天里转圈子。
惠能总结的人的痴迷特别到位,人无非是“外迷著相,内迷著空”
▲少林心意把演示
人的后天本能就是这样,或者对某相着迷,好比练拳的,有人特别痴迷结构,对于人体正确架构所能产生的能力,迷的不得了。人的心灵,最迷的就是空。因为心灵空了,身体跟着就松了,他会觉得彻底的舒服解脱,觉得自己上了正道。惠能对这类所谓的禅定进行了好几次特别精准的批评。
广传的打坐禅定,上来入手第一步都是切断人的眼耳口鼻身意等感官,这就是把后天给捆绑起来。以此为基础的功夫,都是后天功夫,对于见性,毫无益处。无非是把后天捆住,于是模拟一个先天的状态,然而后天的本能迟早会出来,到时候修行的成果如同冰见了阳光,肯定会融化的。
惠能批评了这些假功夫,他所做的,试图打开一条通道,直接把人带到先天里去,即是见自性,他还说,身是城,心是地,性是王。意思就是我原来说的,先天出来,足够强大了,后天自然跟从。就像心意把的桩功,一开始柔和的风摆柳,等气出来,全身随着气走,气越来越大,人的动作也越来越大。所以心意把是禅武,练武就是修禅。
先天功夫是什么?先天炁与眼口鼻无关,与呼吸无关,与心跳无关,与脑子是否安静无关,先天炁不以后天感官为基础,外相影响不了,心空不空无碍,是惠能所讲的自性真禅定。
但有一个疑问尚存,既然少林禅宗祖庭,有那么好的心意把功夫,为什么后来惠能放弃传统心意把的路子,一味从言语上找机会启发徒弟?这不是舍近求远吗?
前几天我见了个人晚上吃饭聊天,看到这个人,我才明白惠能的心思。有些事,除了从自修的角度,还要从教学的角度去考虑,才能明白。
那个人接触武术已经三年,但我发现他根本就没有认真练过。他根本沉不下心来练。又聊了一会儿,我明白了缘由——他一身之精气,由于要应对过去几十年生活的挑战,大部分已经都贯到大脑里了,一小部分化为心火,丹田里已经全都空了。以前我批评过市面上的小周天,督脉升任脉降的那个,那个功法虽差,起码还有个任脉降,这个人的状态,连任脉降都没有,几十年都是督脉升,把丹田都掏空了。
精气聚于心脑,造成他心理层面有很强烈的需求,他的心灵不得到镇定,他的气是下不去的,因此他没法气沉下去练拳。但他过去的武术师傅,都是没文化的人,那些人不用脑,直接练拳,所以没人可以满足他的心灵的需求。
有了这个实际经验,我再回头看惠能就很好理解了。惠能面对的广传的大众,各类人都有,不是心意把的精选徒弟,而大多数人都是精气聚于心脑,没几个气沉丹田的。所以如果想广传,惠能只能是靠言语启发,试图从人的上丹田直接打开通往先天的通道。
这就和太乙金华宗旨的守天心是一样的。天心位于二目之间,也是上丹田,该书的作者也是这个思路,既然大众已经精气聚于心脑了,干脆就从这里下手,从丹田下手没用啊,他那已经空了,而且他已经成习惯了。改不过来了。就好比太极拳说头是虚领顶劲,腰是第一主宰,注意:头是虚,第一主宰是腰。但现实中呢?人们都是头是第一主宰,腰是虚领顶劲。所以,与其让他慢慢把自己改过来,不如索性直接从头下手。
这就好比登山,我原来觉得直接登顶就是了,为什么惠能和金华宗旨在带人绕远?其实不是绕远,那是惠能修了盘山路,表面上盘上路是绕远,其实是为了大家都能上去,直接爬山虽好,但现实情况是那些人已经爬不动山了。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后来的道家,也冒出来很多所谓性功。原来我觉得是受佛教传入的影响,现在我明白了,他们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如果他不搞点头脑话术,直接从丹田入手练,大多数人根本练不出来。再看紫阳真人写的那些佛教术语满篇飞的性功,也可以理解这个写《悟真篇》练内丹的,怎么突然成佛了。
坛经中惠能的对立面,或者说顿悟的对立面,就是神秀。神秀的渐法,其实就是在后天努劲的修行法。慧能所要做的,就是把学习的人从后天的努劲中一下的带出来,得见先天的自性。这就是整部坛经的主题,每一篇坛经无非是从各种事、从各个角度在说这个主题。修行的人,可以自己选择一直在后天里努力有为,还是跳到先天里无为。
传承的方法大概有三类,第一类是秘传。师父等到一个合适的徒弟,再教给他。这种传承是极小范围的传播。
如果想打破这种小范围的传播,实现广传,可以写成文字,就像画一张地图,告诉其他人怎么走过去。至于后来看地图的人是否能按照地图走过去,就不用管了。最累的一种传承方法,就是大量的面授。大量的面授不是画个地图就完事,而是相当于铺路架桥。这是最累最辛苦的。
表面上看收一大堆徒弟,有人捧着,好像很享福,其实最卖苦力的是那个当老师的。当然这是指真师父,那些假大师当然很爽,神侃几句,唬住徒弟们,白天拿钱,晚上有女徒弟陪睡,那是世上最好的职业,用姜文的话说,站着还把钱挣了。真师父就不同了,他得因材施教,还要看当时的情境,趁着徒弟灵光一闪脑瓜开了一点窍的时候,冲上去一下把徒弟从迷雾中拎出来。
五祖弘忍在召集徒弟们作偈的时候就说徒弟们:“汝等终日只求福田”,又说:“自性若迷,福何可救?”现在的人也是这样,求的是福气和得利,有福是有福,不识自性,不入先天,那些福气也没什么大意义。
在神秀写了那首“身是菩提树”的偈之后,弘忍的评论是“未见本性,只到门外,未入门内”。说白了就是没入门。后面神秀的徒弟去见惠能,慧能问他,你师父都教你什么了?那人回答:住心观静,长坐不卧。
说实话,能用“观”字,已经比后世的高明太多了。后世的人们,只知入静,整日里巴不得自己能入静,入大静,入大定,恨不得一入几十天那才叫功夫大呢。神秀毕竟起码是五祖的亲传,还没愚到那个程度,他知道入进去是傻子,属于自己糊弄自己,他提倡观静。人不是入静,是观静。
但慧能直接答复:住心观静,是病非禅。意思就是,你那根本就不是禅!再怎么住心,再怎么观静,你这个人还是在自己的后天打转转,仍然是不识自性。
静是什么?是相对于动而言。只要你一天沉迷于静,就是在和动作斗争,就还是在后天这个大圈子里面。自性,是这个圈子之外的,自性无动也无静,就像五祖对神秀说的,自性不生不灭,你得从这种生生灭灭的圈子中跳出来,才能见到那个不生不灭的。你神秀整天想着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自己和自己较劲,一心想着以后天努力改变后天的习气,怎么能见性呢?
慧能又在般若品里说:“又有迷人,空心静坐,百无所思,自称为大,此一辈人,不可与语,为邪见故”。慧能又说:”莫闻吾说空便即著空,第一莫著空。若空心静坐,即著无记空“。这就是在反复提醒,别往那里一坐,迷在空里。觉得自己空空静静,就是得道了。
可惜,这么多年过去了,沉迷空静,愈演愈烈,反而成了正道。好像只有在空静里才能见自性。
其实慧能这种教学方法,也注定了是无法长期延续的。这种教学就是老师学生之间的互动。非常依赖于老师的水平,换一个人,模仿慧能的口气再像也没用。如慧能所说,能学他这个顿法的,是最上乘根器,那么,能用这个顿法教人的,得是什么根器?

提个问题:心大还是身大?你们练拳的时候,是心意大还是身大?

一般人觉得,人身是物质,心意是非物质,这两个怎么能比较呢?
其实这个物质界,也是心意。人身,是心性的凝结。你可以想象一碗豆浆,放在桌上,过了一段时间,豆浆的表面,会凝结一层豆浆皮。这碗豆浆就是心意自性,这层豆浆皮,就是人身。表面似乎有区别,其实是一码事。
所以练拳时候,身体的每一动,都是心性的凝结。不是”意自形生“,是形自意生。然而未识先天自性的人,永远不会明白。
可能有人会问,人家豆浆凝结皮是有条件啊,身体是心性的凝结,转换媒介是什么?
炁!炁带着你打拳,
心意在炁中,就是心性凝结为身体。
又有人问了,我没得炁,怎么办啊?
如道德经云:
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橐籥就是风箱,而风箱意味着“开合”,在一开一合中体会心性凝结为身体,就找到了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