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安康】道教与端午节
前天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因其月、日均为五,五五相重,故又称“重五节”,届时都吃粽子,故又俗称“粽子节”。
(资料图)
端午节是我国历史上最为悠久、影响最为广泛的重要节日之一。据《礼记》中记载,“仲夏之月,是月也,命有司(指执掌祭祀大权的古代巫师)为民祈祀山川百源。大雩帝,用盛乐。”
关于《礼记》中所说的“仲夏之月”,据西晋周处所著的《风土记》说:“仲夏端午,蒸鹜角黍”。由此而知,“仲夏”即“端午”,“端午”即“仲夏”。而“角黍”,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粽子”。除此以外,今人闻一多先生在《端午节的历史教育》一文中也指出:“端午之起源,乃我国古代南方吴越盛行的图腾祭祀之节日。”
(资料图)
端午节在民间则习惯认为是纪念含愤投江而死的楚国大诗人屈原。如南朝时的吴均,在《续齐谐记》中说:屈原在农历五月初五抱石投入汨罗江,楚人哀痛至极,遂以米粽等食物投水以祭之。
(资料图)
道教在端午节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五月五日午,天师骑艾虎。赤口上青天,百虫归地府。”这段俗谚生动描绘了张天师在端午期间为百姓驱魔求安的形象。道教主要是从辟邪、辟毒的角度对端午节产生影响的。端午节的各种习俗活动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三大部分,一是采药祛病的卫生活动,一是辟邪、驱毒的宗教活动,一是赛舟竞渡的娱乐活动,其中的辟邪、驱毒活动主要有系丝避瘟、贴天师符、悬挂艾虎与菖蒲、饮雄黄酒等。
(资料图)
系五彩丝线,祈风调雨顺
古代人认为流行疾病的产生不但是由于四时的恶气所致,更主要的是因为鬼神作祟,而在端午节用五彩丝系臂就是一种解祟的方法,《风俗通义佚文》中说:“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者,辟兵及鬼,令人不病瘟”,这种五彩丝又叫长命缕、续命缕等,它的颜色有青、赤、黄、白、黑,是按照阴阳五行的观念确定的,古人认为青、黄、白、赤、黑就代表金、木、水、火、土五行,而金、木、水、火、土五行之间相辅相成,循环往复、生生不息,只要五行齐全,一切毒物邪鬼都会对其避而远之,因此系戴上五彩丝就能够驱邪避役、长命百岁。今天,佩戴五彩绳已经成为一种传统又是一种时尚。中国很多地方都有着带五彩绳的习俗,将五彩绳戴在身上,可以积累未来一年里所有的晦气。
(资料图)
挂艾草菖蒲,望驱鬼辟邪
在门上悬挂艾草、菖蒲,是端午节驱邪的另一种方法。《荆楚岁时记》中说,在端午节这一天,人们要到野外去光着脚踩踏青草,预防病痛,还要采集艾草,将其扎为人形或虎形,悬挂在门上,这样既能借艾草的香气辟毒,因为艾草煎汤洗浴能治某些皮肤病,而将干艾草点燃后其烟雾可以驱蚊蚋,又能借老虎的威势吓退邪鬼。除了艾虎之外,古代民间还又悬菖蒲的风俗,《燕京岁时记》中就记载端午节有用菖蒲、艾子插在门旁,以禳解不吉之物的作法,有时人们也将菖蒲种植在花盆中,在端午前后摆放在门旁,另外,还有用菖蒲雕刻成天师驭虎像的作法,吴自牧的《梦梁录》中就说:“仲夏五日以菖蒲或通草雕刻天师驭虎像于中,四围以五色染菖蒲悬围于左右”。
(资料图)
饮雄黄美酒,御百毒侵袭
道教对端午习俗的影响也体现在饮用雄黄酒这一点上。从唐代以来,我国大部分地区在端午节时都有喝雄黄酒的习俗,《燕京岁时记》中说,每到五月,“自初一日起,取雄黄酒晒之,用涂小儿额及鼻耳间,以避毒物”,尤其是经过《白蛇传》的传播之后,雄黄酒更为人们所熟知。在《图经衍义本草》中说雄黄列“玉石部中品”,具有杀精物恶鬼邪气百虫毒、胜五兵的功效,对于雄黄酒,《道藏》之《神仙酒炼雄黄》说服用过之后能使“腹中三虫伏尸皆去,心开目明,使人有威武,入水辟蛟龙,入山辟虎狼,入军辟五兵。”正是道教对雄黄酒功效的夸耀,使得民间十分看重其作用,并逐渐形成了端午饮用雄黄酒辟百毒的风俗。中医认为,雄黄性温,味苦辛,有毒,主要用做解毒、杀虫药。外用治疗疥癣恶疮、蛇虫咬伤等,效果较好。内服微量,可治惊痫、疮毒等症。如今,我国江南地区还有端午节喝雄黄酒的习俗。在汪曾祺的《端午节的鸭蛋》中提到过雄黄酒,其中说:“喝雄黄酒,用酒和的雄黄在孩子的额头上画一个王字,这是很多地方都有的。”
(资料图)
此外,端午节时小孩要佩戴香囊,传说也有避邪驱瘟的作用,关于端午赛舟的习俗,早期在民间认为是为了用龙船将“瘟病”赶快送走,也与驱瘟的目的分不开。
可见,端午节不论是系五色丝还是悬挂菖蒲、艾草,贴天师符,喝雄黄酒等,都是出于驱邪辟毒的动机,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就离不开受到巫文化熏陶的道教的作用,因此,端午节与道教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我们在端午节吃粽子、看龙舟比赛的同时,不要忘了端午节最初的本意,更别忽视了道教对这一节日的影响。
(资料图)
道文化对端午节风俗的影响,只是中国众多传统节日中的一例。道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风骨,其已经深入影响到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可谓“百姓日用而不知”。若能够时时反省一下生活中的道教元素,或许,尚有更多玄妙等待着被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