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邻里矛盾纠纷的化解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民主政治建设的不断加强,农村一系列深层次的利益矛盾日益显现出来,尤以邻里纠纷最为突出。如何有效化解邻里矛盾,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减少不和谐因素,成为基层党委、政府面临的重大考验。现就如何做好邻里矛盾化解浅谈认识和看法: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邻里关系和睦可以提高各家各户幸福生活指数,提高工作效率,促进生活中各种棘手问题的解决,“和气生财”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河南省陇海大院邻里之间自发形成爱心群体,自觉承担起照顾病人生活起居的重担,几十年爱心接力,互相帮助,共创美丽家园的邻里关系让人心生艳羡,所有人都希望与这样的爱心邻居为伴。当日,邻里关系是要靠多方共同包容、相互理解、相互帮助才能维持的,不能一味索取,只要求别人付出;也不能吹毛求疵,鸡蛋挑骨头。邻里关系相处是一门学问,深奥,相处不易;也可以十分轻松,其乐融融。
邻里纠纷矛盾确是自古以来就存在的问题。很多邻里常年不睦,稍有问题就成为打架斗殴的导火索,长此以往给双方甚至多方家庭带来很多不便,严重影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出行相遇尴尬,诸多不便。
作为基层综治工作者,我们在日常工作中接触到的邻里纠纷案件,发生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先辈的历史遗留问题一直无人帮助调解,矛盾就像定时炸弹深埋在后人思想中无法释怀。稍有风吹草动就要以牙还牙,针锋相对。二是土地问题。“但有方寸地,留与子孙耕”的思想决定了宅基地、耕地问题极易成为邻家必争之题。如:宅基地面积大小、房屋高矮、滴水檐下土地归属、影响采光等问题。尤其在农村加之一些封建迷信思想作祟,村民对面积、高度等尺寸更是分寸必争、锱铢必较。三是个别民众素质偏低,观念落后,面对矛盾纠纷习惯用传统思想,即武力、蛮干、人身攻击等方式解决,事件易由小变大;还有群众法律意识淡薄,不善于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权益,而是选择采用极端手段扩大事态发展。2019年10月份,我乡村民姬某将自家房后与邻居家篱笆中间的间隙用堆放了树枝。因被挡道路,邻居郭某因此与其发生争吵,继而相互殴打。派出所与该村两委联合行动,劲往一块使,力往一块用。经联合调查,此间隙地处于姬某房后滴水檐下方,但不属于姬某家的宅基地,故其无权堵路阻止他人通过。经村书记做工作和派出所调解,双方达成和解,互不追究法律责任。在此案件中,村民姬某并无强行霸占道路之意,只是其对宅基地个别部位的权属问题不清楚导致,这就是村民法律意识淡薄的表现。
由此可见,邻里纠纷可小可大,扼杀在源头是关键。面对邻里矛盾纠纷,我乡采取了以下措施:
夯实维稳根基,整合资源优势。一是完善领导核心和基地建设。以乡平安建设领导小组为核心,各村“两委”干部为有力助手,充分发挥平安建设的依托作用,在加快乡、村两级综治办联动联创工程建设的同时,联合乡司法所、法庭、派出所共同完善心理咨询室、人民调解组织等硬件设施建设,充分发挥矛盾纠纷调处阵地的作用。二是加强队伍建设,乡村两级相关工作者加强对《人民调解法》等内容的学习,剖析具体案例,提升专业素质和矛盾化解技能,提升矛盾化解的质量。各村配齐专业化心理咨询师,并充分吸纳村里德高望重、乐于助人的老一辈和文化程度高、法律知识牢的年轻一辈村民担任各村的人民调解员,配合“村两委”,以老带新,以新促老,相互配合,相互调动。
加强制度建设,推动工作发展。一是完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探索建立矛盾纠纷排查情报信息网络,政法书记负责统筹,派出所、各村领导负责包案、化解,切实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二是制定“部门联动”矛盾纠纷化解机制。形成以综治办为主体,派出所、法庭、司法所、其他各股站、各村两委联合的工作体系,集中力量把矛盾和纠纷化解的基层、化解在原发地带、化解在萌芽状态。
在解决邻里纠纷问题上,我认为未来工作中还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发扬钉钉子精神,将工作做细、热情服务民众。一是细化任务目标。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强化邻里纠纷的排查化解能力,提升发现消除隐患能力,就需要派出所和各村及时上报邻里纠纷隐患,尤其是积怨已久的典型,要记录在案,及时上报乡政府。村两委干部日常要随时密切关注动态,并通过开展专题研讨会的形式确定包案人员,积极探索方法,探索协同治理机制,严防发生民转刑案件。二是带着责任、带着感情开展工作。“心里装着百姓,用心解问题”应当成为基层干部们的工作原则。在调解过程中,工作人员难免会遇到瓶颈,但我们不该遇到问题就绕道而行,而要有“一张蓝图干到底”的决心和耐心,一路迎难而上,把当事人当做家人,热情服务,敢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认真研究学习“老马工作法”,学习其创新型工作方法,学习其30多年如一日的工作热情。
我乡王某修建自家房后滴水檐和后墙,期间与邻居产生矛盾。平安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带领该村“两委”干部分别走访两家,平复双方情绪,了解具体情况。在得知双方家庭存在长久积怨,遂制定长期解决方案:村班子成员联合村网格员、人民调解员分小组、分批次去双方家庭劝说,调解问题,化解误会。期间小组成员也受过白眼,吃过闭门羹,但始终不放弃,多次不厌其烦、细致耐心地劝说。通过本案小组成员的努力最终使双方家庭重归于好,化解了多年误会,两家人互相道歉,握手言和,并承诺今后不再因此事纠缠。细致、耐心、热情、周密部署、多方协作、直面困难不放弃都是共同铲除两家历史积怨的制胜法宝。
二、下基层,近民众,接地气,多充电。“卧听萧萧竹,枝叶总关情”,要想研究和把握新形势下农村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探索新途径、新方法,就需要深入群众中去,多听取群众心声,密切干群关系,积极为群众讲实话、办实事、求实效,做人民群众矛盾、纠纷的调解员,做维护邻里关系的最贴心、最信任的好干部。
三、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新农村建设不仅体现在马路宽了,房屋高了,腰包鼓了,更体现在整个村、整个乡的社会思想文化水平和民众觉悟高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村民们的行动准则,需要广大基层干部带领村民共同感知培育和领悟践行,从群众身边的感动做起:挖掘凡人善举,设立好人专题栏,召开好人好事表彰大会;开展法制宣传座谈会,增强村民们的法律意识,使他们善于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娱乐活动,在活动中探索方法,寻找适当机会,调解有矛盾或误解的邻里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