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魏福春/又见“背影”
立足河南面向全国的原创文学平台
用文字温暖世界
—微信号—
本刊网络所发作品,同步在微信公众号、今日头条、搜狐号、网易号、百家号、知乎号、360个人图书馆七大平台推送。敬请关注!
魏福春
我们是午后,完成在高邮的考察交流后前往扬州的。第一站是何园,第二站是朱自清故居。
路上,我脑海里不时浮现出“背影”——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了,我的眼泪又来了。
《背影》《荷塘月色》,我不知道读过多少遍,尤其是《背影》,每每读着,会想起我的父亲。父亲于1950年安徽大学毕业,毕业后成了一名人民教师,可惜工作了没多少年,即身不由己远离学校被发配到了农村,直到20年后落实政策方重新回到人民教师的队伍中。
那是一段漫长的日子。我忘不了每年春节父亲来沪探亲时的模样:肩挑手提,带着大包小袋的农副产品,有时凌晨,有时夜晚。岁月把一介书生磨炼成一个壮硕的农家大汉。而每次不得不分离时,父亲一步一回头看着年纪尚幼的我的情景,刀刻斧凿般烙在了我的心田……
到何园是下午两点。这个有着晚清第一园的何园,又名“寄啸山庄”,取自陶渊明“依南窗以寄傲,登东皋以舒啸”,始建于清代中期,为清光绪年间何芷舠所造。自然要慢慢领略。
何园蕴藏着四个“天下第一”,其一就是“天下第一廊”的复道回廊。1500米的复道回廊,是中国园林中绝无仅有的一个景观——左右分流、高低勾搭、衔山环水、登堂入室,形成全方位的立体景观和全天候的游览空间,发挥了中国园林艺术的回环变化之美和四通八达之妙。
复道回廊或直或曲,连接起西园、东园和园居院落、片石山房。漫步廊道,景随步移,一步一景,美不胜收。
东园的主要建筑是四面厅,厅似船形,四周以鹅卵石、瓦片铺地,花纹作水波状,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西园空间开阔,中央有一个大水池,楼厅廊房环池而建,池的北楼宽七楹,屋顶高低错落;中楼的三间稍突,两侧的两间稍敛,屋角微翘,形若蝴蝶,又称“蝴蝶厅”。池东有石桥,与水心亭贯通,亭南曲桥抚波,与平台相连。玉绣楼前面是一座面积为160平方米的“与归堂”,这是目前扬州保存最大、最完整的一座楠木厅。
水中月是片石山房中假山丘壑处的一道奇观。白天池水中映有一轮明月,月影随着观者视角变化有阴晴圆缺之异。听着导游介绍,我用手机拍了好几张照片,也许是手机的原因,照片上显现不出水中月的奇特景色。有点小遗憾。
出了何园,旅游车送了我们一程,随后我们步行往朱自清故居而去。
七转八弯,顺着指示标牌,一众作家来到了狭窄的安乐巷,现代著名散文家、教育家、诗人、学者和民主战士朱自清的故居,就坐落在这条巷子的27号院中。
这是扬州传统的三合院式民间住宅。薄砖铺地,条石镶边,青苔接缝,砖墙细瓦,雕花屏门。我们依次扫过身份证后进到里面。
朱自清在国内很多地方居住过,扬州的“朱自清故居”是全国保存最为完好的朱氏旧居,其中书房和卧室保持了当年的原貌。屋中陈列的书橱、烟斗和文房四宝,是朱家后人捐献的朱自清生前遗物。
墙上挂着两张照片,一张是朱自清的母亲,一张是他的父亲。我凝视着《背影》里这个让朱自清“眼泪很快流下来”的父亲,不知怎么鼻子一酸,眼前忽然出现了“父爱如山”四个字。
又见“背影”,心潮久久难以平息……
作者简介
魏福春(凡生),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微型小说学会会员、上海微型小说学会理事。在《萌芽》《小说界》《解放日报》《文学报》《新民晚报》等报刊杂志发表小说、小小说、散文随笔等千余篇、百余万字。出版有:《梦开始的地方》(中国三峡出版社)《飘逝的夏日》(中国文联出版社)《书房里的香水百合》(上海文艺出版社)《办公室里的男孩与女孩》(上海文艺出版社)《门口有只小白兔》(上海文艺出版社)。
出品/河南阅读学会
编辑/河南文学杂志社
主编/李一
副主编/阿 若 冯新林
编辑部主任/ 任学青
责任编辑/宋 兵 达 林
刘海波 蓝 岛
平台维护:河南阅读学会文化传播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