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化:老来读诗

近来学着写了几首诗词,发朋友圈后,便引来同事好奇:“原来你不是警校毕业的?”“你大学学的是语言文学专业吧?”我回复他们:“我农学院毕业的好吧?谁规定只能学文科的人写诗词?”为此翻出旧作一篇,为大家解惑。

老来读诗

辛化

小学只知呼口号,

高中不会读诗篇。

老来闲坐翻书卷,

李杜文章句句鲜。

近日读古诗,读到清代赵翼《论诗五首》其二时,颇为尴尬。想想清代,“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这得有多少读诗人?而“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又得有多少做诗人?反观当今,能背唐诗宋词者有几?能作诗赋词者更是少之又少!不幸的是,我既不是前者之几,更不是后者之少,仅仅是最近才爱上读诗词而已矣。

我1970年2月上小学,语文第一课毛主席万岁,第二课中国共产党万岁,第三课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第四课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万岁……课课都是口号,以后各年级和初高中的课本中似乎也没有什么古文和诗词。小学三年级时,我在奶奶楼上偶然看到叔叔上学时的语文课本,便如获至宝--《西瓜兄弟》“长长的队伍前不见头,后不见尾……”《飞夺泸定桥》“十八个勇士,十八把大刀,十八挺花机关枪……”课文内容包括插图比我们的精彩多了。

也是小三那年,全班同学听到老师说要批林彪批孔子便哄堂大笑,根本不知道孔子是人名,还以为是牲口尥蹶子(方言读音即为打孔子)。现在想来,作为教育先驱、儒学尊师的孔圣人在几千年后竟然因其“弟子们”不识“祖师爷”名字而当作畜牲来骂,真不知是谁之不幸、谁之悲哀,也可见那个时代人民的文化生活是何等之贫穷!

我算幸运,上小学时遇上了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他并没有因为要搞各项运动而放松我们的学习,依然认真的教学、认真的布置作业,尤其重视作文,每堂作文课,都要在黑板上板书上许多词语,然后规定我们写作时要把这些词语都用上,第二天又将写得好的作文念给大家听。我很喜欢他的这种教学方法,写作提高很快,作文经常是全班最好的。

我作文成绩好,还有另外一个原因,比别人多看了很多的书。姐姐从叔奶家借回来《苦菜花》《迎春花》《野火春风斗古城》《红岩》等上百本小说,我从三年级开始每一本都看过。我通过看书,极大的丰富了文学知识储备,也进一步提高了写作水平。可以说,我语言文学方面的水平,其实就是靠小学阶段打下的那点基础,因为升初中那年,正碰到改春季招生为秋季招生第一学期连语文课本都没有,而高中上的是五七中学专在山上搞劳动,大学更是学的水稻专业根本没有文学课。

我从小也是有文学梦想的,偶尔听老师念过几首诗词,或是在其他书上看到过几句诗句,便是喜欢的很,只是苦于课本上极少有,也没有读过专门的诗词书作,这方面的基础几乎为零。刚参加工作那年,我偶尔在书店买到一本《每日一诗》,喜欢得不得了,可还没读几首,便被桃花村一村民软硬兼施泡走了,怎么讨要也没有讨回来。而后来,因为工作越来越忙,连文学的梦都没有再做过。

随着全社会对文化经典传承的重视,也随着自己年纪的增大,越来越觉得退休后必须有一定的爱好来丰富自己的生活,于是开始写写文章,读读诗词,确实感觉唐诗宋词首首经典,句句精彩,今天忽然读到赵翼《论诗五首》其二,一时倍感愧对古人、愧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遂作此篇,用以激励自己。

经典需要传承,民族复兴更需要增强文化自信,也希望更多的人从牌桌上、麻将桌上走下,拿起书本来。

【作者简介】辛化,邵东市公安局民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