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付华:异乡人看邵东之乡俗
顾问 钟石山 主编 何俊良 sdhjl1
投稿邮箱 203666763@qq.com
【作者简介】郑付华,湖南邵东人,曾在部队服役22年,团职转业干部。先后在军内报刊、网站发表诗文150余首(篇),现为湖南省怀化市鹤城区文联副主席、区作家协会会员,《槐花》杂志副主编。
异乡人看邵东之乡俗
郑付华
前段时间,有一位邵东老乡,在怀化这边办结婚酒。酒席办得好,喝完喜酒皆大欢喜。我的几位同事都去了,送了礼过去,结果每个人还回了一百块钱的红包,还有香烟糖果等等。同事们都感到很奇怪,因为在怀化这边没有喝喜酒回红包的惯例。大家都说还是你们邵东人有钱,我说这不是有钱没钱的问题,这是我们邵东的乡俗。
我们邵东有很多好的乡俗,体现了邵东人的热情好客、礼尚往来。但也有一些乡俗,好像让很多人感觉到了累、感觉到是一种越来越沉重的负担,所以我觉得也需要适当地改进一下。
就拿我们邵东办红白喜事来说吧。以前我们邵东办生日之庆、添丁之贺、结婚之喜等红喜事,基本上都是自家亲戚或一些要好的朋友过来祝贺,来的时候带了礼,回去的时候也回了礼,进门热情相迎,归去依依不舍,叙不完的亲情,道不完的友谊。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也不知道从什么人开始的,谁家办红喜事,开始请一个生产队的人过来喝喜酒,有的请几个生产队的过来,还有的请一个村的过来,甚至还有请几个村的过来喝喜酒,并且不收一分钱的礼金,回去还要打红包。这里面有熟的、有不熟的,有想来的,有不想来而不得不来的,时间长了,好像就给一部分人造成了很大的心理负担,但乡俗还是在这样运转着,又不得不入乡随俗。
乡俗发展到这样,自然有它的弊端。首先在经济上很多人就受不起。有的请一个村、几个村的去喝喜酒,少则几万、十几万,多则几十万、上百万。对家里经济条件好的,自然还承受得起,对家里条件一般的,就没法承受。有的辛辛苦苦干了几年,就是为了过一个生日、请一次酒,就把积蓄全部花光。有的自已请不起,就只有摊派给子女,子女条件不好的又苦不堪言。其次在情面上使人左右为难。家里请不起酒的人,就只有不请,不请别人又感到情面上过不去,因为别人请了自己,当时别人请要是自己不去,又好像是不给人面子。现在到自己了,怎么办?有的就只有偷偷地过生日,别人问自己什么时候过十年整生日了,都避而不谈。好端端一个七十、八十大寿,祝贺一下也在情理之中,但就是因为碍于情面,只能一家人做贼一样冷冷清清过。再就是造成了巨大的浪费。过去办酒席,都是自己动手,或乡邻亲戚帮忙。现在办个酒席,都是有一套完备的人马,锅碗瓢盆一应俱全。这种做法有他的优势,但自然又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来的人多,相互之间办酒席还就有个攀比,不管大家吃不吃得了,愿不愿意吃,反正有一个约定俗成的标准,这样就造成了有时候倒进垃圾桶里的比吃的还多,想想那都是办酒人的血汗钱买来的,吃酒的人擦擦嘴走了,办酒人要心痛好久。最后还有一个问题,造成了好多人因为人情上乡俗不一样,而带来相互之间的矛盾。你的亲戚朋友可能各个地方的都有,在我们邵东是这么个乡俗,办酒不收礼,但到了人家那里喝喜酒,结果又把你的礼给收了。送礼的人就会埋怨别人不通情理,长此以往,还产生了矛盾,影响了亲情友情。
以上我只是举例说了一个红喜事,办白喜事,在我们邵东同样存在这个问题。比如说去世的长辈一定要在家里停放多少天,请吃饭一定要请多少个生产队、多少个村等等,前几年还听说去世一个老人,有花到几百万的,更是令人瞠目结舌。慢慢地也有人说了:何不老人在世的时候对他好一点,老人去世了这样折腾也没必要……但乡俗如此,谁又有能力去改变呢?
以上我只是对我们邵东办红白喜事之乡俗,加以粗浅之分析。在其他一些方面的乡俗上,也还或多或少存在相似之问题。要改变以上现状,我想需要我们所有邵东人在观念上达成一致,同时也需要政府部门加以适当的规范。(听说邵东有关部门出台了禁炮殡改相关文件,这是邵东人民拍手称快的大好事!)政府部门规范了,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讲,有了一个公认的标准,大家都不愿意说的话、不愿意做的事,就一定有人敢说敢做了,慢慢地这种风气就又会得到一定的改善。
期盼我们所有的邵东人,不要再为这些人情礼仪而纠结了,轻轻松松为我们邵东建设助力,把邵东建设成一个和谐美好的大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