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吉民:读写人生
顾问 钟石山 主编 何俊良 sdhjl1
投稿邮箱 203666763@qq.com
读写人生
唐吉民
深夜静思,回首往事,读写人生,甘苦相伴。
3个月大的时候,一场大病彻底改变了我的人生,使我变成了一名语言表达不清晰、脚走路东倒西歪的终生残疾人。身体的缺陷给我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本应热热闹闹的童年时光也就冷清了许多。或许是身体残疾的缘故,我从小读书就非常用功,学习成绩在班上一直名列前茅。然而上到初中二年级时,又一场病魔降临到我头上,狠心地夺走了我继续上学的权利,只得万般无奈地辍学回家求医治病。那年,我才16岁。
在家养病的日子,我如同一只迷途羔羊,陷入了痛苦、孤独、寂寞的深渊,找不到人生的方向。院子里的叔爷爷是位知识渊博的退休老教师,他十分理解我的心情,给我讲保尔和张海迪身残志坚的故事,还经常把自己订阅的报纸和家里的藏书搬出来让我带回家读。依靠叔爷爷提供的这些书籍、报纸和杂志,我度过了一个又一个漫长的不眠之夜。看书读报成为我解除病痛、排遣寂寞的灵丹妙药。从此,书本和报刊成了我最亲密的朋友,读书看报成了我最大的嗜好。
因为家住在偏僻山村,要想得到一本好书来读是件十分不容易的事,所以每当拿到一本好书时,我常常是废寝忘食地读。那时家里穷,加上给我求医买药已是债台高筑,于是我就想方设法四处借书来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老人与海》、《轮椅上的梦》、《我与地坛》等一本本励志名著,让我在那些没有欢呼雀跃的日子里,保持了内心的一份乐观、一份执着、一种永不泯灭的向往,使我懂得享受人生的美好,重新扬起生活的风帆。
渐渐地因为喜欢读书,我对写作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次,我看到《邵阳日报》上有一篇写我们乡的文章,叔爷爷告诉我,写这篇稿子的是隔壁村子的一名小学教师。没过多久,我又在报纸上见到了他的大作。我不禁触景生情,心中萌发了给报社写稿的念头。
由于文化水平低,文字功底差,辛辛苦苦写成的十几篇稿子投寄给当地报社,每篇都如同石沉大海。面对一次次的失败,我并没有灰心丧气,而是继续努力学习写作。我知道要想写出有水准的文章,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于是我借来高中课本和文学理论书籍进行艰难的自学,常常看书、做笔记到深夜,堆在床头的书报、杂志和资料成了我的知己。
家里没钱为我订阅书报杂志,我就拖着病残的双腿,跋涉十多里山路,到堂叔教书的一所小学校读书看报,细细琢磨报纸上每篇稿子的用词造句、篇章结构,同时不断向当地有写稿经验的老通讯员学习。读得多了,见识便广了,我的文化水平和写作能力都得到了相应的提高。为及时把自己满意的稿件寄出,同时还为省下车费买些信封和邮票之类的东西,我经常拖着病残的躯体步行到十多公里外的陈家坊镇邮局投寄。在经历过无数次投稿而石沉大海的痛苦和失望后,1998年10月的一天,我终于等来了处女诗作《雷声》在县报副刊变成铅字的好消息。
从那以后,我创作的劲头更大了,几乎每天都写一篇散文或一首诗歌。2004年,我写的散文《父亲的藏宝箱》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中国文化报等几家单位联合主办的“第六届全国农民读书征文活动”中荣获一等奖,在收到奖金和证书的那一刻,我内心的欢乐无法言喻,浑身充满了无限的信心和力量。后来,我又有多篇文章在征文活动中获奖。
2009年4月,我被乡里推荐参加在湖南省有名的旅游景点新宁县崀山举办的《湖南日报》通讯员培训班,并且一切费用由乡政府报销,作为一个普通的残疾农民,我能获此殊荣,深感万幸。
培根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啊!书更是我人生前进的阶梯。近20年来,不管是在老家放牛养羊、在邻镇的街边摆摊、在化工厂烧锅炉,还是如今谋生于河南一私人小工厂,我始终都没有抛弃心爱的书本,没有放下手中的笔。读书、看报和写作成了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平时只要一有闲暇,我便捧起书本来读。常常利用有限的休息时间逛图书馆,街头、广场、公园门口的那些旧书摊也是我经常光顾的地方。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便是我与先贤对话、弄笔涂鸦的最佳时机。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书籍和报刊,滋润了我将要干涸的生命,丰富了我的头脑,充实了我的业余生活,让我没有在日复一日的时光轮回中颓废,让我学会了写作,给了我追求梦想的坚强力量。感谢我生命中的每一个人,是他们的关心和帮助,我才有勇气坚强走到今天。书报和笔墨相伴的每一个日子,我不从感到孤独和寂寞,生活的阳光照耀着心里,春天一样温暖。跋涉在如此美好的路上,我要阅读一生、写作一生!
【作者简介】唐吉民,笔名横江望月、竹光,80后,湖南新邵人。1998年开始涂文弄墨,迄今已在全国各级报纸、杂志发表稿件一千余篇(首),作品多次获奖。邵阳市作家协会会员。现背井离乡、谋生于河南周口市一私营鞋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