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毕业后持续努力的同学,后来都怎么样了?
1990年,大学毕业就已经是非常荣耀的了,可,仍然有些同学放弃安逸的大学生活,以严格自律的自学来考取全省统一的专升本。
当时的专升本还是比较金贵的,历史系全省一共考上16人,竞争激烈到比大学还难。氛围不同,大学生活的放松,很难再有以“苦行僧”的自律来读书学习,所以,能够成功专升本的同学,或许就是读了两年“高四”。
作为本科班里的“插班生”,很难完全融入那些高中起点的原班,而且,专科班已经将课程全部修完,无需再去教室一节节上课,可是,按着班级规定,还不能完全“自由散漫”,于是,几个同学合作,组成一个出题答题小组,让系里审核,同学们确实都将方方面面的问题回答得很好。这次和系里的“谈判”,很顺利达成了同学们的心愿,可以不用每天打卡上课,可以按着自己的计划到图书馆学习。
如此学习了两年,专升本的同学们的友谊也很难向外扩展,所以,这个专门的专升本宿舍八人,就成了最好的铁哥们。
国家分配工作的时代,每个人都无缝衔接顺利上班。
如若没有想法,不再继续折腾,就会当一辈子小老师,生活得波澜不惊。
但,几个同学继续考研,考博,于是,开始从普通中学调动到了高校,随着四五个博士的出现,渐渐有同学进京了,虽然暂时没有房子,甚至爱人还做着北漂,但毕竟一家人在一起了;也有暂时没在一起的,爱人舍弃老家的好工作,需要极大的勇气,于是,暂时成了周末或月末夫妻,但是孩子是早就过去了,绝没有影响到孩子的教育。
当时的困难或许更大,但是,眼下来看,还是年轻时吃苦多些更好,能将整个家庭提升到较高的平台。生活的困难和高度,大概成正比,没有困难奠基,就很难有高度。
持续努力,就一定有相应的回报。当时贪图轻松安逸的,也很难再有那股子闯劲儿,仅有羡慕之情。
那些常在远程研修课程中见到的同学,当年曾在一个班里上课,如今,他成了老师,我们都成了学生。那些不断受到省里市里的邀请,到全国各地去讲课、调研的同学,如今,眼界视野跟我们完全不同,我们仿佛还是茅草屋,他们都已经是高楼大厦。
虽然说,一个人一种生活方式,没有好坏高低之分,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至少他们为孩子提供了更好的教育条件,为老人提供了很好的医疗资源,这一点毋庸置疑。
走过这些年的路,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年轻时,能走多高就有多高,能多学东西就尽量多学,生活永远不会亏待一个持续努力的人。
也正是如此,所以,始终不要停下前进的步伐,活到老,学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