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芣苢》《文氏外孙入村收麦》教学设计

《芣苢》《文氏外孙入村收麦》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芣苢》和《文氏外孙入村收麦》是高中语文部编版教材必修上册第2单元第6课的两首首诗。本单元的单元主题是“劳动”,要求学生们能够深入体会“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思想,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本单元特别选入《芣苢》和《文氏外孙入村收麦》这两首描写劳动的古诗,从中我们可以读到古人的日常生活与劳作场景,感受他们劳动时的欢乐与情趣,体会古诗超越时空的魅力。阅读时要求学生要展开想象,走进其中描摹的场景,悉心感受诗人的情感,体会其中表现出的劳动之美。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学生,该阶段的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了不少古诗,对古诗并不陌生。就本单元而言,学生在之前已经学习过有关劳动的文章,但前者都是叙写现代的劳动人物,而《芣苢》和《文氏外孙入村收麦》则是描绘古人的劳动场景,以及古人劳动时的欢乐与情趣,对此学生还是首次接触。在学习课文时,需要学生诵读品味,感受古人劳动的欢乐与情趣。

【教学目标】

1.积累字词,了解相关文学常识;

2.诵读诗歌,感受诗人的情感,体会其中的劳动之美;

3.对比两首诗歌,品味两首诗各具不同的艺术魅力。

【教学重难点】

1.诵读诗歌,感受诗人的情感,体会其中的劳动之美;

2.对比两首诗歌,品味两首诗各具不同的艺术魅力。

【教学方法】

讲授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学过历史我们都知道,在中国古代社会,小农经济始终占据主导地位,普通劳动者的生活来源主要是耕种、采桑、纺织。在前几节课我们已经了解了几位生活在现代社会的劳动者,那么,古代的劳动者所进行的劳动是怎样的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两首诗歌,体会古代劳动者在劳动中的欢乐与情趣。

首先,我们来看第一首《芣苢》。

二、回顾旧知

1.这首诗是出自哪里?

明确:《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共收入从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7世纪)约五百余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故又称“诗三百”。最初称“诗”,被汉儒奉为儒家经典,乃称“诗经”。(儒家奉有“四书”“五经”,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和《诗》《书》《礼》《易》《乐》《春秋》)主题思想,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根据音乐和表现内容,《诗经》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即“国风”,是各国土乐,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和屈原《离骚》并称“风骚”,后泛指文学。“雅”是周朝王畿(周王朝直辖区域)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正统乐歌歌词,即所谓正声雅乐,分大雅小雅。“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

《诗经》按表现手法可分为赋、比、兴三类。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即直接铺叙陈述排比,使诗歌显得整齐匀称,有气势。比,“以彼物比此物也”,即比喻,是《诗经》开创的修辞方法。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即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物作铺垫,往往用于开头,如《信天游》中“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也是《诗经》首创的修辞形式。“赋”“比”“兴”和“风”“雅”“颂”被合称为“《诗经》六义”。

《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连缩词来状物、拟声、穷貌。此外,《诗经》在押韵上有的句句押韵,有的隔句押韵,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途转韵,现代诗歌的用韵规律在《诗经》中几乎都已经具备了。

三、朗读诗歌,初读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诗歌《芣苢》,完成下列要求。(5分钟)

①读准字音;②划分节奏;③疏通文意,能用简洁的语言说出诗歌的大意。

明确:

①芣苢(fúyǐ)掇(duō)捋((luō)袺(jié) 襭(xié)

②该诗两字一停顿。

③《芣苢》是一首描绘古代劳动者采摘车前草的劳动短歌。

2.请学生朗读(1男1女),要求读出节奏,问:你从中体会到了怎样的情感?(或者说,我们应该怀有怎样的情感来朗读这首诗?)从什么地方读出来的呢?为什么会有这种情感呢?(这个芣苢是不是一个什么宝贝啊,劳动者们为什么会采得这么开心?)

明确:

①欢乐、愉悦的心情。

②能从“采”“有”“掇”“捋”“袺”“襭”一系列动词的变换,细腻地描绘出劳动的过程,富于诗情与画意,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古代劳动者在采摘芣苢时的欢快情绪。

③因为相传食芣苢能受胎生子,且可治难产,对当时医疗水平非常低下的古人来说,芣苢可谓是“救命药”。

芣苢,即车前草。采集芣苢,传说是古老的习俗。《毛传》说“芣苢,车前,宜怀妊焉。”《毛诗序》解释《芣苢》题旨说“和平则妇人乐有子矣”。因为相传食芣苢能受胎生子,且可治难产,故周南女子会基于繁衍种族的观念而采集,《芣苢》就是采集劳动时所唱的欢乐歌谣。《韩诗》及汉以来论诗者大都以芣苢宜子来解说诗意,朱熹《诗集传》说:“化行俗美,宗室和平,妇人无事,相与采此芣苢,而赋其事以相乐也。”

四、整体阅读,赏析全诗

1. 阅读《芣苢》一诗,寻找声韵、用词和句式上的特点。

明确:

①声韵上的特点

灵活运用了双声叠韵之手法,全诗总共变换了六个字,在声韵上都存在着显著的特点。第一句中的“采”(cai)和第二句中的“有”(you)由于古代语音演变,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具有双声和叠韵的特点,但第三句中的“掇”(duo),第四句中的“捋”(luo),第五句中的“袺”(jie),第六句中的“襭”(xie),至今仍然具有双声和叠韵的特点,这使得其节奏舒卷徐缓,也在内容中形成了动作的进程和情感的变化循序渐进之效,在意义表达和修辞以及情感体验上都耐人寻味。

②用词上的特点

灵活多样的用词,把采摘芣苢的动作描绘得具体准确而生动,几个环节分置于三章之中,三章互为补充,在意义上形成了一个整体,一长三用,曼妙非常,无不体现出诗人敏锐细致的洞察力以及纯熟的语言驾驭能力。

③句式上的特点

重章叠句是《芣苢》中尤为重要的艺术手法,全篇共三章相叠,在不同的诗章里又叠用相同的诗句,“采采芣苢”四字的反复叠用,占据了全篇的半壁江山。此种巧妙的复沓结构,使诗歌围绕同一旋律反复咏唱,易于流传,节奏轻盈舒缓,不乏余音袅袅之效,尽显其音乐之美感。

2.我们知道《诗经》的表现手法主要是“赋、比、兴”,那么,《芣苢》中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

明确:《芣苢》全篇以赋为主要手法,描写妇女采摘芣苢这一简单的事件,表现人民热爱劳动的勤劳朴素的品质。全篇没有出现一个表达主观情感色彩的词,但表现出来的却是一种欢快的劳动节奏,氛围是极为和谐的。这样的和谐也体现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只有在太平盛世,百姓才能安居乐业,才会有闲情逸致享受劳动的美好,才会出现和睦的集体劳作景象。因此,诗人对当时和谐社会的社会氛围的喜爱之情也不言自明。

五、小结

《芣苢》无论是从其简练的语言还是其独特的艺术手法,都堪称十五国风中的经典篇章。《芣苢》是一首描写妇女们采摘芣苢的劳动歌谣,全诗洋溢着欢愉之情。“芣苢”即车前子,古人认为车前子可以治妇女不孕或难产之症,这使得文中的主角是妇女顺理成章,同时也由此映射当时社会和谐稳定,才会出现这样洋溢欢乐的景象。《芣苢》中采用叙述平凡的事物,以表达情感寄意的方式为主,通篇无一“乐”字,却无不让人感受到其中呼之欲出的愉悦气氛。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

一、导入

《芣苢》句式整齐,节奏明朗、轻快,自然流露出劳动的喜悦,展现了周朝时期劳动人民的劳动情景,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展现宋朝劳动人民的劳动欢歌——《文氏外孙入村收麦》

二、初读感知

1.自由朗读诗歌,完成下列任务

(1)读准字音,划分朗读节奏;

(2)结合注释,疏通文意。思考:本诗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

(1)①字音:阴霪(yín)      场圃(pǔ)     村酤(gū)      闭廪(lǐn)

②节奏: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

欲收/新麦/继/陈谷,赖有/诸孙/替/老人。

三夜/阴霪/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

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酤/劳/苦辛。

闭廪/归来/真/了事,赋诗/怜汝/足/精神。

(2)①释义

赖有:幸亏有。    诸孙:泛指孙辈。   阴霪:连绵不断的雨。

②内容:描写的是苏辙晚年闲居颍昌时的日常生活情景。在麦收季节,外孙文骥来村里帮助自己收割麦子,苏辙写此诗记录。从诸孙入村帮自己收麦写起,写出久雨忽晴、宜事农桑的喜悦。诗中所呈现的充满乡村气息的饮食,侧面展现出劳动场面的热烈,令人感受到浓浓的亲情以及劳动的欢乐。

2.这首诗的作者是苏辙,那你对苏辙了解吗?

明确:

①作者介绍:苏辙(1039~1112),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d1] 之一。苏辙与父亲苏洵、兄长苏轼齐名,合称“三苏”。其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以散文著称,擅长政论和史论,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其诗力图追步苏轼,风格淳朴无华,文采少逊。苏辙亦善书,其书法潇洒自如,工整有序。著有《栾城集》等行于世。

②背景介绍:苏辙晚年仕途坎坷,自宋哲宗亲政起用元丰新党后,他连年遭贬,远至岭南雷州、循州。徽宗即位后,苏辙从岭南辗转岳州等地,后还归颍川居住,与子孙治田营生。在此创作了一批以田园生活为题材的诗文[d2]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即为其中一篇。

三、精读涵咏

1.诗句理解

(1)首联

欲收新麦继陈谷,赖有诸孙替老人。

陈谷:陈年的稻谷。赖:幸亏。

将要收割的麦子正好接上陈年的稻谷,幸亏有外孙们替代我在农忙时节帮忙收割。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物质富足,精神满足。

(2)颔联

三夜阴霪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

阴霪:连绵不断的雨;一竿:太阳升起的高度。

连续多年的阴雨浸湿了麦场,初升的太阳令乡邻欢欣鼓舞。

写天气状况。先抑后扬,对比中突出了久雨天晴后的激动喜悦之情。“舞”形象地展现了乡邻欢呼雀跃的情景。

(3)颈联

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酤劳苦辛。

博:讨取,换取;村酤:农家自酿的酒

急忙做好大饼消解外孙们的饥饿和困乏,多多换取农家酒来犒劳他们收割的辛苦。

颈联侧面烘托收麦的繁忙和辛劳。诗人没有正面描写外孙们收麦的场面,而是通过做饼、沽酒、饷田从侧面反映劳动的繁忙和辛苦,不仅如此,“急炊”“多博”还表现了诗人对外孙们的怜爱之情。

(4)尾联

闭廪归来真了事,赋诗怜汝足精神。

廪:粮仓。

关上粮仓回到家里完成了收麦事宜后,可爱的外孙们又全身心地投入到吟诗作赋中了。

尾联写外孙们完成收麦后的表现。他们把麦子收进粮仓,回到家后马上投入到吟诗作赋之中。“怜”字直抒胸臆,抒发了作者对操劳农事后仍笔耕不辍的外孙们的怜爱之情。

(5)小结:

首联,诗人首先交代麦子成熟的情形,然后叙述自己将依赖外孙收麦的情况,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丰收的期待和对外孙的期望;

颔联生起波澜,连续的阴雨毁坏了收打作物的场圃,诗人的情绪也转为焦虑,然而“一竿晴日”的到来使得诗人通乡邻一样欢欣鼓舞,对比手法的运用,将诗人由焦虑到欢喜的心情表现的鲜明可感;

颈联写诗人“急炊大饼”“多博村酤”来款待辛苦的外三,细节描写既表现了对外孙的疼爱,也表现了诗人对外孙敬老的欣慰;

尾联议论抒情,直接表达对外孙的“足精神”的赞赏。

整首诗感情表达虽然温和平静,但富有层次,充分体现了诗人身后的生活底蕴。

2.思考:这首诗在写作上有哪些特色?

明确:

(1)对比:诗的首联中的“新麦”和“陈谷”是新与旧对比,“诸孙”和“老人”是幼与长的对比。颔联中,“三夜阴霪”与“一竿晴日”是天气坏与天气好的对比,连绵阴雨时人们的沮丧,雨过天晴时人们的欢欣,形成对比,表现了农村麦收季节久雨忽晴、宜事农桑的喜悦。

(2)侧面衬托:本诗没有直接详细描写劳动的场面,而是用具有充满乡村气息的“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酤劳苦辛”的饮食场景,来侧面烘托劳动场面的热烈。表现了浓浓的亲情和劳动的欢乐。

(3)用词生动形象,富有内涵。“三夜”突出了“阴霪”之长,“一竿”突出了“晴日”到来之惊喜,“败”突出了天气给农人带来的失望、忧虑之情,“舞”突出了农人收获时热火朝天的辛勤与喜悦之情。

(4)格律诗的特点:

这首诗具有律诗的格律特点:

①句数固定。总计八句,句子字数整齐划一,每句七言。

②押韵严格。律诗要求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这首诗通押一韵,韵脚是en、in(在古代属于一个韵脚,即人辰辙),一韵到底,中间没有换韵。

③要求对仗。律诗要求中间两联对仗,这首诗的颔联、颈联是严整的对仗。如就颔联而言,“三夜”对“一竿”、“阴霪”对“晴日”、“败场圃”对“舞比邻”。

④讲究平仄。律诗每句的句式和字的平仄都有规定:讲究粘和对。本诗完全符合律诗的平仄要求。

四、拓展探究

思考,《芣苢》《文氏外孙入村收麦》这两首有关劳动的颂歌,在描绘劳动场景、歌颂劳动热情方面有什么不同?

(1)表现手法上

①《芣苢》一诗运用重章叠唱的手法,直接把快乐采摘芣苢的全过程绘声绘色地描写出来,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

②《文氏外孙入村收麦》一诗运用对比、侧面烘托的手法,间接展现了麦收时节的劳动场景,和谐和睦,其乐融融,其中既有对劳动艰辛的强调,更有对美满团圆幸福生活的自足。

(2)思想主旨上:

①《芣苢》这首诗让我们了解了远古太平盛世时期人们生活的一个场景、精神状态,同时也让我们了解到了古代人的生活理念:没有战争、暴政、苛捐杂税,内心安宁平静,生活上能够丰衣足食。

②《文氏外孙入村收麦》这首诗是诗人历经生活波折之后对生活的真实体验,歌颂的是浓浓的亲情和劳动的欢乐。

五、作业布置

背诵两首诗歌。

六、板书设计


[d1]唐宋八大家,又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是唐代和宋代八位散文家的合称,分别为唐代柳宗元、韩愈和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八位。其中韩愈、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欧阳修、三苏(苏轼、苏辙、苏洵)等四人是宋代古文运动的核心人物,王安石、曾巩是临川文学的代表人物。韩愈和柳宗元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们先后掀起的古文革新浪潮,使诗文发展的陈旧面貌焕然一新。

[d2]中国古代的田园诗指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多以农村景物和农民、牧人、渔夫等的劳动为题材。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体后,唐宋等诗歌中的田园诗便主要变成了隐居不仕的文人和从官场退居田园的仕宦者们所作的以田园生活为描写对象的诗歌。

(0)

相关推荐

  • 【书前后】沐浴在农事的光芒里

    沐浴在农事的光芒里 --序园艺小学校本教材<中国农事诗诵读> 中国向称"诗国".从<诗经>到<楚辞>,从唐诗到宋词,乃至元曲,这片古老的土地,一 ...

  • 《芣苢》教学设计

    <芣苢>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有关知识和四言诗的特点. 2.赏析诗歌使用的动词妙处及重章叠句的表达效果. 3.体会诗歌体现出来的劳动热情和欢欣. 教学重点:赏析 ...

  • 谁在采芣苢——《芣苢》教学片断

    今天讲<芣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古诗文网是这样翻译的: 繁茂鲜艳的芣苢呀,我 ...

  • 北关一中崔梦雪老师关于《如何审题》这节课的教学设计、课件及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                                     --北关一中  崔梦雪 教学目标: 通过分析研读中招试题,学会快速.准确审题. 导入: 同学们,在平时的考试中,试卷一 ...

  • 晋教版八年级《稳步发展的农业》教学设计

    晋教版八年级《稳步发展的农业》教学设计

  • 《快速发展的工业》教学设计

    《快速发展的工业》教学设计

  • 第十四课《小虾》教学设计

    14.小 虾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教学辅助课件. 学生准备:了解虾的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谜语激趣 1.猜一猜. PPT出示谜语:驼背老公公,胡须翘松松.爬到锅台中,全身红彤彤.(打 ...

  • 第十三课《蜜蜂》教学设计

    13.蜜 蜂 教案设计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根据法布尔做的实验的过程,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1.了解更多关于蜜蜂的知识. 2.搜集一些生活中的本能现象.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

  • 第十二课《花钟》教学设计

    12.花钟 第二课时 一.复习词语,引入新课 1.课件出示词语,指名读. 2.(板书课文题目)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说说你对"花钟"的理解. 3.过渡:是呀,花钟可真奇妙!这可是作者 ...

  • 第十一课《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学设计

    11.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课件,搜集相关资料. 学生准备:1.了解北宋的时代背景,搜集有关<清明上河图>的资料,如画册.邮票等. 2.一张图画纸. 课时安排 1课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