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理大师的三个写作建议:如何通过拆解,掌握小说的写作技巧
“写作的法则和飞行、数字、物理学一样,是有章可循的。”——海明威
在过去一年里,为了学习小说写作,我曾认真地按照某位写作大师的写作流程和作息时间来安排自己的写作和生活。
比如,在写小说前,我会认真准备好人物小传,从主要人物到次要人物,无一例外。我会用卡片勾勒出重要的情节,为了避免故事时间线的混乱,我还特意找来一个过期的日历,在上面标识出重要事件的发生时间。
我坚信,文虽无定式,却必有章法。
然而,当我按部就班完成这一系列繁琐而精细的事前准备后,我发现自己已经没有了任何的写作欲望。那些人物小传、情节卡片和写作大纲,都被我扔到了一个废弃的箱子里,我最终还是没有写出一个合格的小说来。
说实话,我有点沮丧。
我安慰自己,也许大师分享的方法是对的,只是不适合我罢了。
那么最适合我的方法是什么呢?怎样才能找到最适合我的写作方式呢?
答案就在美国作家劳伦斯·布洛克的《小说的八百万种写法》里。
《小说的八百万种写法》是由劳伦斯·布洛克的写作专栏集结而成的,内容涵盖小说写作的三個主要环节(前期准备、注意事项和后期收尾)做了详细的讲解,并结合作者14年的写作经验,分别对“选题”、“拟大纲”和“小说修改”这三个方面提出了详细的建议。
在《小说的八百万种写法》中,劳伦斯告诉我们,写作是没有公式的,别人的写作方式不一定适合你。
这就意味着,新手写作者要做的,不是“复制”那些成功作家的写作方式和习惯,而是要去“拆解”成功作品的写作亮点和技巧,在拆解中学习,从而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写作方式。
劳伦斯·布洛克的建议让我豁然开朗。确实,每一个写作者都有属于自己的写作方法,比如有人觉得提纲重要,有人觉得不重要。有人提纲写得长,有人写得短。有些人一边写一边改,还有一些人,喜欢等全部写完了后再大删大减……
作家的写作偏好,对提高个人的写作技巧,没有绝对的关系。初阶作者应该多关注作品本身的亮点,而不是作家的写作习惯。
也就是说,要写小说,就得从拆小说开始学起。
那么,我们该如何拆,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写作技巧,并且找到适合自己的写作方式呢?劳伦斯·布洛克在《小说的八百万种写法》一书中给出了三个可操作性的练习方法。
一、泛读同类型作品
你大概听过这句话:读小说的人不一定会写小说,但写小说的人却一定会读小说。
为什么呢?
因为阅读是了解写小说最直接的方式。
“读”是写作前期的必要准备。集中阅读同类作品,可以让我们在最短的时间内,从排篇布局、人物设定和情节安排上,找到同类小说的共性,然后运用到我们的小說创作里。
通过对这些优秀作品的拆解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作品成功的因素和套路。
比如,我在研究中国戏曲的故事情节设置的时候,就发现古代的剧作家很喜欢用“道具信物法”来设计偶然性的剧情。比如孔尚任的《桃花扇》、汤显祖的《紫钗记》,范文若的《花筵赚》,甚至在曹雪芹的《红楼梦》中,也多次使用“道具信物法”来埋伏笔,暗示彼此之间的姻缘关系。
影评大佬罗杰·伊伯特也曾在他的毒舌小词典《我知道你们又来这一套》中讲过,“如果你想要一个令人反感的角色转变成暖男暖女的形象,可以让这个人角色去给别人角轻轻盖上一条毛巾;
如果想放大故事戏剧的冲突和人物的情绪,可以给他们安排一场雨戏,雨下得越大越好,最好让他们都淋成落汤鸡。”
想想在话剧《雷雨》中,周鲁两家三十年的恩怨情仇是不是就在一个雷雨交加的夜里爆发,达到高潮的?《流星花园》里的杉菜和道明寺,他们之间的感情隔阂,是不是也是在一个大雨滂沱的夜里被激发和冲破的?
不管是在影视作品,还是文学作品,掌握作品中共性的套路,可以帮助写我们更好的塑造人物角色和推动情节。
而拆解,就是让我们去学习和掌握这些基本的创作原则,为我们的创作提供养分和参考依据。
二、以写作者的角度来进行阅读
除了大量阅读同类型作品外,以拆解为目的的阅读,最关键的,是要以“写作者”的角度来剖析作品。
以写作者的角度阅读,和以阅读者的角度阅读,区别到底是什么呢?
我以阅读阿加莎《无人生还》的第一个章节为例,和大家讲一下读者思维和写作者思维的区別。
作为读者,我可能更关注小说中到底会有哪些人物登场,里面有没有埋藏着凶手的线索,下一步到底会发生什麼呢?
而作为写作者,我就不得不去关注,阿加莎到底是怎么去写一个已知结局的故事的?每一个看似不相干的人物都是怎么出场的?角色出场的顺序有何讲究?如何让每一个人登场合理?登场的时候要怎样去介绍他们而不重合?我需要在哪些位置才能埋下线索,才能让这些人物关系有条不紊地交织在一起,等到真相大白的時候给读者带来出乎意料的感觉?
所以大家发现了么?读者思维只需要关注“写了啥”,而作者思维则需要关注“写什么“和怎么写”。
只有从读者思维切换到作者思维,你的写作技能才能在拆解训练中得以提升。
此外,劳伦斯·布洛克还提到了另一个拆解的办法,就是我们可以把每一部复杂的小说简化成一百字左右的剧情梗概。
通过去除一些修饰情节的细节,迅速地找到作品最基本的情节和人物结构,对我们写大纲和情节设置也是很有帮助的。
三、对目标作品进行数字分析
作家本·布拉特在《纳博科夫最喜欢的词》中,就曾经用大数据分析法,来统计畅销作品中所使用的词类和词频,进而观察畅销作品中的用词模式和规律。
但本·布拉特并不是第一位使用数字分析作品的作家,早在1978年,《巨蟒盛宴》的作者克鲁斯曾在接受《纽约书评》采访时分享过自己对小说的数字分析经验。
克鲁斯在采访中提到,自己大约花了一年多的时间,系统地把格雷厄姆·格林的《恋情的终结》进行了全方位的拆解。他不仅整理了书中角色的数量、故事跨越的时长、出现了多少个城市、多少间房间、高潮发生在什么地方,甚至还统计了作者到底花了多少时间来为故事的高潮做铺垫。
克鲁斯通过拆解喜欢的小说,并把它转化为数字,他把拆解中学到的处理时间、地点、行动和节奏的经验,全部都用在了《巨蟒盛宴》里。
正如劳伦斯·布洛克所言,写作没有公式可循。对新手写作者而言,拆解优秀作品是学习写作最快捷的路径。拆解目的不是创新,而是学习基础的写作方法,提高技艺。
通过拆解,我们把学到的写作技巧、思路和框架,都用到自己的写作中来。一边去了解别人的“写作套路”,一边去修正,并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式”和“套路”。
参考资料:
《小说的八百万种写法》 作者:【英】劳伦斯·布洛克 (著),邵逸(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