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字诀治病
六字诀(一)
一、概要
六字诀在我国有悠久历史,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一种养生方法。秦汉的《吕氏春秋》中就有关于用导引呼吸治病的论述。《庄子·刻意》篇中说:“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径鸟伸,为寿而已矣。”在西汉时期《王褒传》一书中,也有“呵嘘呼吸如矫松”的记载。我国南北朝时代,梁朝名医陶弘景发明长息法。他在《养性延命录》一书中说:“吸气有一,吐气有六。纳气一者谓吸也,吐气六者谓吹、呼、嘻、呵、嘘、呬,皆吐气也”。
唐代的名医孙思邈,又把五行相生的顺序放进六字诀里。他在《卫生歌》歌中这样写道:
春嘘明目木扶肝,夏日呵心火自闲,
秋呬定收金肺润,肾吹惟要坎中安,
嘻理三焦除烦热,四季常呼脾化餐,
切勿出声闻耳内,方知功效胜灵丹。
明代《正统道藏》对六字诀治病有较详细的论述。
六字诀养气功,能调理五脏六腑的气血,使它流通旺盛。即可以治病,又可以预防,是我国医学宝典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历代医学文献对它都有不少论述。孙思邈的《千金方》、汪昂的《医方集解》、龚廷贤的《寿世保元》、冷谦的《妙龄修旨》均有说明。
(二)“呵”字功治心病
木能生火,心属火,应时与夏,在窍为舌。夏日炎热,心火上炙,咽喉肿痛,口舌生疮、出气灼热、心烦不安等症时有发生。
心实症则表现为:咽干口渴,心绞痛,胸肋胀,尿色黄,心悸,心阵痛,腋下痛。
心虚症则表现为:心悸,怔忡,失眠盗汗,神经衰弱,动则心慌。
心病应练“呵”字功。实症应泻,脾为心之子,可练“呼”字功以泻心火,再做“吹”字功以补肾水。这样心肾相交,水火相济,收效颇易。
(三)“呼”字功培脾病
脾(胃)属土,应时于四季之末十八天(农历)内,开窍于口。
脾实则出现呕吐,噫气,腹胀,黄疸,头痛发热,下痢粘水而肛门灼热。
脾虚则出现四肢无力,心烦不眠,黄胖而浮肿,大便不成形。
脾病,可用“呼”字功治。心为脾母,若“呼”字练后感到力量不足,可再作“呵”字功,以加强脾胃的消化功能。若由于肝气郁热而引起脾胃失凋,则用“虚”字功平肝后,再用“呵”字功健心,以补脾。
(四)“呬”字功补肺病
土能生金,肺属金,应时于秋,开窍于鼻。秋天气候凉爽,但是还有炎夏蒸热之余威,显得干燥。此时毛窍收敛,郁热未消,很容易存留在肺经之内,应该用“呬”字功清洗肺经里的郁热。
肺气实则胸满,肩背疼,风热感冒,小便色黄而次数多。
肺气虚则肩背疼痛而怕冷,呼吸急促而气短,小便次数多而量少。
如果肺气虚弱易受外感,应练“呼”功补肺,这就叫培土生金。
(五)“吹”字功治肾病
肾为先天之本,各种病都离不开肾,肾要充足了,各种脏器得到肾的温煦而使身体恢复健康。所以“吹”字功在“六字诀”里特别重要。因为肾经从脚底起,所以做的时候,脚心要空。
肾属水,应时于冬,开窍于耳(包括二阴)。肾主藏精,关系到生殖系统的一切疾病。肾亏则耳内蝉鸣,听力减退。肾主骨,肾亏则牙齿松动;肾之华在发,肾亏则毛发枯干、脱落;肾之精在目,肾亏则目视朦,视物模糊;肾之腑在腰,腿为肾之路,肾亏则腰疼、腿软无力;肾之邪在膕,肾亏则膝盖酸痛,屈伸困难。
肾气虚则面现黎黑,心悸而气短、腰痛、腿软、惊悸怔忡、遗精、阳痿、女子带下、月经不调、足心发热而下肢发冷,做恶梦而惊醒。
虚火上炎则口热、咽干、心烦,咽肿、腹满尿赤,甚至下痢、浮肿。
(六)“嘻”字功理三焦
三焦主相火,为六腑中最大的腑,其根在命门,与各脏腑经络的关系极其密切,是全身通调气机的道路。五脏六腑功能的调整,完全靠气的运行;而气的运行主要靠三焦。所以练“嘻”字功是为了理三焦气。从膀胱到肚脐是下焦,肚脐到心口窝是中焦,心口窝到天突处是上焦。下焦主排泄;中焦主腑舒;上焦主纳理三焦气,气一定要顺。所以练“嘻”字功,要面带笑容,心里美滋滋的。
三焦有病,常表现为气滞淤塞,口苦胸闷,恶心腹胀,小便赤黄。
三焦实则表现为:咽肿,喉痛,寒热,耳鸣,耳聋,下颌病,腋下肿,小便不利,胸胀闷。
三焦虚则出现耳鸣,自汗,眩晕。
三焦不畅,用“嘻”字功通之,再用“呼”字功助胃气,这样百病都除,不治而愈。
。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