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砖内科学10/ST抬高型心肌梗死
心血管疾病的循证医学证据最多、最充分,内科学的这一部分也是更新最多,与最新证据最接近的,要拍砖大为不易。
但是,我们要明白,内科学是写给医学生看的,也是写给最广大的基层医生看的,它的任务不仅是传授最新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播与时俱进的循证精神。知识是不断更新的,但循证的精神却永远不能改变。
心肌梗死这一章与我当初读的内科学相比,大有旧貌换新颜的气象,但我仍嫌其不足。本文拟专就治疗部分一谈,至于其他内容,我期待在第10版中见到更新的心梗定义和分类,相信一定可以见到。
先把治疗部分全部贴上来,如图。
有相当多的新东西,可以体会到心肌再灌注对于心梗的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尤其是经皮冠脉介入术(PCI),以及区域性胸痛网络、首次医疗接触(FMC)、time0等概念,都是近年来心血管最重要的概念,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
要知道,国内还有非常著名的院士在公开演讲中诋毁PCI呢,他质疑,心梗安支架好吗?国外统计,心梗安支架和不安支架的的病死率差不多呢。他的意思是心梗不需要安支架。这当然是造谣和诋毁,他没有搞清楚什么情况下应该安支架。对于心梗住院病死率,书中说得很清楚,最早是30%(我工作以前),采用监护治疗后降到15%(我当住院医时),采用溶栓后降至8%(我转血液专业后),采用急诊PCI后降至4%(我参与胸痛中心和心梗CCPC管理后,我院降至3%)。好不好,国内外指南、内科学和临床实践真实世界的数据清楚着呢!岂容砖家信口雌黄哉!
但是,内科学体例的问题在心梗治疗上也很突出。它似乎只是教士兵如何打枪,却忘了战争是立体的,心梗的治疗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从院前的识别和启动,到急诊的分级分诊和检测、一键反应、绿色通道、介入前的风险分层评估等等,都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内科学对这些背景、前提、指导思想一类的内容非常忽视,对早期和晚期的风险分层常用工具如TIMI、CADILLAC等一个也没有介绍,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重大的缺陷。
治疗的排序也不够严谨清晰。书中把心肌再灌注排在镇痛、抗血小板和抗凝等药物治疗之后,甚为不妥。再灌注既然是首选不二的关键治疗,篇幅也最大,当然要排第一啊!就像乙肝的治疗,怎么能把护肝、抗纤维化等排在抗病毒治疗的前面呢?我个人觉得,治疗应该分三部分:监护和一般治疗、心肌再灌注治疗、药物治疗(再细分),层次就清晰多了。
把β阻滞剂放在镇痛一条的下面,更是大大的不妥,这是搞错了吧?这个药的获益远远不止于镇痛,它能改善长期的预后。
关于吗啡用于心梗镇痛是经典的药物,但是,已有最新证据,静脉注射吗啡会增加死亡风险,因此应该尽量避免使用,仅在难以忍受的胸痛时应用。这个观点是颠覆性的,尚未在内科学里得到体现。
调脂治疗参照不稳定心绞痛和非ST抬高心梗,治疗的目标值定为LDL-C小于70mg/dL。这个值与国际指南的50mg/dL(1.29mmol/L)比太保守了,可能是基于国内的临床试验结果。因此,也没有推荐高强度的他汀治疗。对于他听汀的使用,国内总是偏于保守。但欧美指南中也并没有把亚裔人群区别对待,关键还是看谁的证据更硬,你相信谁?
室性心律失常的预防早已证明利多卡因无益反而增加死亡率,但治疗用药内科学仍然首选利多卡因。而UpToDate首选胺碘酮和美西律,不推荐利多卡因。
极化液(GIK)是经典的药物,由葡萄糖、胰岛素和钾组成,我读书时的第2版中就有了。但UpToDate已经明确不推荐这个药物。该相信谁呢?关键还是看证据。UpToDate提供了三个临床试验的证据,极化液与安慰剂组相比,并不能改善急性心梗的各种预后指标。我们对传统的疗法总是迷恋不舍,哪怕已有证据显示其无效时,也要坚持坚持再坚持,简单抛弃无证据治疗就这么难吗?
还有一些重要的治疗内科学没有提及。比如,住院期间,卧床超过24小时的应该预防血栓形成;住院期间消化道出血的预防等。
心梗病人推荐输血(红细胞)治疗,这是颠覆性的,以前完全不知道。其实也很好理解,贫血会导致心肌的氧含量和利用减少,必然影响心肌的功能。所以,建议对无症状的心梗和不稳定心绞痛(尤其接受PCI的)血红蛋白低于80g/L时应该输血;有症状的低于100就应该输血。这比普通贫血的输血指征高多了,是很重要的新观念,应该纳入教科书。
对最循证的心血管疾病,也还有这么多的瑕疵,内科学真的需要大刀阔斧的修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