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瞒您说:真的有“杯口”细胞
患者,男,30岁,于10余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乏力,心悸,头晕,并有干咳,右腰痛,低热,无头痛,无呕吐,无腹痛无腹胀,无尿频尿痛,在家中休息无好转,乏力加重。2021年2月23日来我院内科门诊就诊。
门诊查血常规:WBC 229.04x10^9/L、RBC 2.51x10^9/L、HGB 76g/L、PLT 37x10^9/L
仪器白细胞分类:NEUT% 2.2%、LYMPH% 4.7%、MONO% 93.1%、EO% 0.0%、BASO% 0.0%;查看仪器报警信息提示:白细胞散点图异常,淋巴细胞增多,单核细胞增多,白血病,出现幼稚粒细胞,原始/异常淋巴细胞?核左移?(如图1)
图1 血常规散点图
从该患者血常规检测结果和仪器的报警信息,很显然,已经触犯了复检规则,按程序必须进行血涂片镜检(如图2)。
镜下可见大量的原始细胞,该类原始细胞胞体中等大小、多呈圆形或类圆形;细胞核呈圆形或不规则,可见核凹陷、切迹等,核染色质细致疏松,核仁1-3个;胞浆量中等或偏少,染浅蓝色,偶见奥氏小体;
可见部分细胞核呈“杯口”状。仪器白细胞分类数据不可靠需人工分类纠正,备注镜检内容。随即电话联系临床医生,考虑急性髓系白血病可能性大,建议骨穿进一步检查。
图2 外周血涂片
患者当日收治住院,入院后予完善各项检查。
常规生化:钾 3.00mmol/L、肌酐 147μmol/L、尿酸 577μmol/L、估算肾小球滤过率 54mL/min/1.73m^2,其余正常。
凝血4项:凝血酶原时间 15.4秒、凝血酶原标准化比值 1.36,D-二聚体正常,余正常。红细胞沉降率测定:64 mm/h。
胸部CT提示:1、双肺下叶部分膨胀不全并感染,伴双侧胸腔积液,建议治疗后复查;2、双肺上叶多发慢性陈旧性病灶及肺大疱形成,建议随诊;3、右肺中叶胸膜下多发微小结节影,建议定期复查;4、肝内小钙化灶或肝内胆管结石可能,请结合临床;5、脾大,请结合临床;6、左肾小结石。
肝胆胰脾彩超提示:1.胆囊超声改变,胆囊附壁结石并炎性改变?请结合临床,建议复查。2.脾大。3.肝脏、胰腺未见明显异常。
后按血液病诊断流程进行一系列相关检查,检测结果分别如下:
(1)骨髓细胞形态学分析报告提示:急性髓系白血病骨髓像(按FAB分类法考虑AML-M1可能性大),阅片易见“杯口状”细胞,建议做NPM1基因突变检测,并结合流式、染色体及分子生物学检查结果做最后分型。
(2)骨髓活检分析报告:
(3)流式细胞免疫分型报告:
(4)染色体核型分析报告:核型:46,XY[20],分析20个中期分裂相,未见克隆性和数目异常。
(5)基因检测结果:融合基因筛查结果均为阴性
(6)突变基因检测报告:发现血液肿瘤NPM1基因突变:阳性,突变频率为42.3%;FLT3基因ITD突变检测:阳性,FLT3-ITD/FLT3野生型比例(AR值)为14.628。CEBPA基因突变检测:阴性。
根据以上检查结果综合分析,该患者可以明确诊断为:“AML-M1伴NPM1基因突变,合并FLT3-ITD突变”,危险度评估分层评估为中危。
随即临床采用化疗方案:IA方案(盐酸伊达比星D120mg、D210mg、D310mg;阿糖胞苷 100mgQ12h),同时加用止吐、护胃、护肝药物治疗,输注丙种球蛋白增强免疫力治疗,经1疗程化疗后缓解,2021年3月29日复查各项指标恢复良好,后续进一步巩固治疗。
血常规分析结果:
治疗后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测
流式细胞分型结果:
治疗后基因检测
从本案例结果显示:该患者外周血涂片及骨髓涂片中均有大量原始细胞,同时发现一种特殊形态学改变,即细胞核的“杯口状”改变,俗称“杯口”细胞,这类特征性“杯口”状细胞占16%。
流式细胞免疫分型:CD45弱表达细胞占94.0%,表达CD33、CD13、CD117、CD64、不表达CD34和HLA-DR。由于该类细胞形态学和免疫表型与早幼粒细胞白细胞(APL)有着某些相似的特征,但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案完全不同,因此需要鉴别。
通过融合基因筛查结果均为阴性,未发现PML-RARa融合基因;核型分析提示为正常核型,亦无t(15;17)(q22;q12)可以排除APL。
突变基因检测发现NPM1基因突变:阳性,突变频率为42.3%;FLT3基因ITD突变检测:阳性,FLT3-ITD/FLT3野生型比例(AR值)为14.628。CEBPA基因突变检测:阴性。因此,患者诊断为:“AML-M1伴NPM1基因突变,合并FLT3-ITD突变”可以明确。
那么,何谓“杯口”细胞,其判定标准、与基因突变的关系以及预后又如何呢?
据文献报道,“杯口”细胞即杯状核细胞(cup-likenucleicell),又称为鱼嘴样细胞(fishmouth),多出现于急性白血病。
细胞形态学提示:原始细胞核畸形伴凹陷状,凹陷程度大于细胞核直径的25%,且该类核畸形细胞比例占原始细胞的百分比≥10%(也有文献提出杯状核细胞>5%定为阳性临界值)时,即称为原始细胞杯状核细胞阳性。
Kussick等人的研究发现,杯状核细胞可以出现明显核内陷,裂开呈双叶。杯状核细胞的凹陷区域较细胞核颜色浅,较胞质颜色深,有些细胞凹陷区在细胞核周边,有些则在细胞核内部,貌似胞核的一部分,有时易被误认为是核仁。
透射电子显微镜下显示,核内陷部位聚集着大量的细胞器或颗粒,杯状核细胞的POX阳性率和积分都相对较高,所以应用POX染色可以区分该细胞是核内陷还是巨大的核仁。
杯状核细胞形态最初是由Kussiek等报道,首先提出在非APL及AML-M4/M5的患者中杯状核细胞与FLT3突变密切相关。近年来研究发现,少数M1和M2患者外周血及骨髓细胞中可以发现核内陷的杯状细胞。
本案例出现在AML-M1,属于较少见的类型,研究表明有“杯口”细胞的AML常存在NPM1的突变,WHO-2008、2016版分型中将AML-伴MPM1基因突变归类为“有重现性遗传学异常的AML”,因此,AML中“杯口状”细胞和NPM1突变常可以互为提示。
NPM1(全称核磷蛋白1)是一种核仁磷蛋白,有多种生物学功能,起着分子伴侣作用,与核糖体合成、DNA修复和基因组稳定性相关。它位于核仁颗粒区,穿梭于细胞核和胞浆之间,这种核膜蛋白的突变正是导致细胞核内陷重要原因之一,Bennett等的研究与之印证。
也有研究发现杯状核细胞阳性的AML患者IDH突变的发生率高。庄倩等的研究显示杯状核细胞阳性者FLT3-ITD突变发生率为阴性者的2.59倍,可见此形态学表现对于FLT3-ITD突变具有较高的判断价值。
NPM1突变、FLT3-ITD突变都是目前成人AML常见的基因突变,均倾向于发生在正常核型AML(NK-AML)。正常核型伴单独NPM1突变的AML预后良好,但当合并FLT3-ITD突变时预后较差。
NPM1联合FLT3-ITD可用于AML的预后评估:①单纯NPM1(+)FLT3-ITD(-)的AML为低危,预后较好。②NPM1(+) FLT3-ITD(+)的AML为中危,预后次之。③NPM1(-)FLT3-ITD(+)的AML为高危,预后最差,应早期给予更强的诱导治疗方案,缓解后大剂量巩固治疗及更积极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1)在目前医学诊疗模式下,患者来医院就诊往往第一项检查就是血常规,对于检验从业者如何理解复检规则,切实把好质量关,同时提高血细胞形态学检验技能尤为重要。
(2)在AML背景下的“杯口”细胞在临床实际工作中要引起关注,它往往与NPM1与FLT3的基因突变密切相关,可以是单独的NPM1突变,伴或不伴FLT3突变。
(3)白血病是一个复杂的诊断,需要MICM综合分析,而在常规的临床实践中,对所有基因异常进行快速、实时检测是不可行的,形态学检查仍是最为快速的检测手段,因此发现特征性的细胞形态学改变,有助于临床简化或优先选择适当的分子测试,这将大大提高临床诊治的效率。
【参考文献】
[1] 王琰,乔纯,郭睿,等.具有核内陷杯状细胞形态学表现的AML-M1/M2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特点分析[J].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18,26(4):958-963.
[2] 庄倩,郝良纯,陈芳,等.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骨髓杯状核细胞阳性与FMS样酪氨酸激酶3基因内部串联重复突变相关性的Meta分析[J].白血病·淋巴瘤,2012,21(2):98-100.
[3] 庄倩,张男,张继红,等.骨髓具有杯状核细胞形态学表现的AML-M1患者的实验室特点并临床分析[J].现代肿瘤医学,2012,20(2):380-382.
[4] 李梦阳.遇见杯口细胞.形态学检验与临床公众号,2021-02-19
END
说明:本文为原创投稿,不代表检验医学新媒体观点。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原创作者姓名和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