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善“童”行——江苏省淮安市关天培小学创建全国慈善文化教育示范学校之路(二)
慈善公益报(记者 董凡 通讯员 梁文龙 黄海霞)童声合唱《爱,一直在路上》萦绕在耳畔;人性向善、怜贫恤老等百幅慈善宣传画润物无声;至善园叙述着慈善的故事;百米慈善文化长廊……关天培小学2600多名学生常年浸润着慈善文化,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慈善种子在幼小的心田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把地方特色慈善基因融入课堂
让慈善文化教育更接“地气”
关天培小学的前身是淮安籍银行家谈荔孙于1926年创办的江北慈幼院,其办校宗旨是给予贫寒子弟及孤残儿童以“爱”的教育。关天培担任水师提督,苦心经营广东海防、协助林则徐销烟,还于1835年带头捐献饷银,在虎门设立义学,招收兵丁子弟入学,为广东省第一所水师子弟学校。这是该校特有的慈善文化基因。
淮安区慈善总会和区教体局指导关天培小学深入挖掘、整理、汇编江北慈幼院“爱满人间,德行天下”至爱精神,精心编写教案,让实物、图片、传记等史料“说话”,使学生在聆听慈善历史故事中感受百年沧桑,同时也感受她所蕴含的利他主义价值观闪耀着的时代光芒。该校成立了“慈幼爱心社”,开展了“杏坛播爱”行动,将社会福利院12名孤残儿童接纳入校,教师志愿者担任爱心爸爸或妈妈,在重大节日、寒暑假和儿童生日时,将孤苦儿童接回家,让他们享受幸福的家庭生活,开展了“以爱育爱·给爱一个温馨的家”活动;设立爱心教室,为孩子孤残儿童无偿提供学习辅导,量身定做音乐、体育、美术、劳技、计算机、篆刻、攀岩等培训课程,“以爱播爱·给爱一个智慧的课堂”;引导孤残儿童学习技能,培养特长,“以爱植爱·给爱一个生长的土壤”等行动。“杏坛播爱”团队获淮安市“巾帼文明岗”光荣称号。
该校通过组织学生观看《鸦片战争》《虎门硝烟》等电影,参观关天培祠堂(关公节祠),祭扫关天培墓等活动,让学生们对抗英民族英雄关天培有所了解后,再将关天培的爱国情怀、创学义举引入课堂教育。学生们不仅对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我国所处的内忧外患处境有所认识,而且还能够讲述1835年关天培捐献饷银、创办虎门义学的故事,以及英军攻陷虎门的无耻嘴脸和关天培力战殉国的英雄壮举,激发了学生们从小“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志向和精忠报国的情怀。
以厚德至善尚善树人为理念
精心编制“五善”课程体系
关天培小学把身边的人请进慈善文化教育课堂,用身边的事讲给学生听,筑牢“善至·至善”慈善文化教育理念,精心建构起“五善”课程体系。
“善读·读善”课程,培养学生择善而读的自觉和汲取慈善文化的能力。善读读物在《慈善读本》的基础上,增加了由淮安区慈善总会编撰出版的《淮安慈善人物》,收集了当地历代上100多位慈善人物事迹,他们都是淮安人心目中的“大英雄”“大善人”,他们的事迹为人们津津乐道。还有区慈善总会编印的《慈言善语》,收集古今中外圣贤对于慈善的论述,免费赠送给学校,供学生课余阅读,以培养青少年慈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善思·思善”课程,培养学生见贤思齐意识和效仿能力。学校先后邀请淮安当地的“中国好人”进入课堂,讲述他们汇聚“微善”成大爱的“好人”故事。王贤忠就是其中的一位。他下岗21年,带着生活不能自理的女儿,率领爱心服务队走访了300多名贫困学生家庭,对33名特困生家庭结对长期帮扶,累计为这些家庭捐款20万余元,捐物价值10万余元……没有豪言壮语,只有暖心问候。通过好人的故事,启发学生思考人为什么活着·怎么活得更有意义·如何成为有“温度”“大爱”的人。
“善言·言善”课程,提升学生思辩善恶与传播慈善文化的能力。一百次抽象化的概念、一千次空洞的说教,不如让学生亲眼目睹一次“慈善之星”的风采。75岁的江苏省慈善楷模王建荣是淮城街道闸北村村民,3岁时下肢瘫痪,17岁当起了修鞋匠。作为本应需要社会救助的对象,8年来,他却用修补一双鞋收取二三元钱的微薄收入不断播洒爱心,累计捐赠助学、助残、助困、救灾善款超过10万元。
从王建荣身上同学们知道了什么叫自强不息,懂得了坚韧不拔的含义,领会了仁爱爱人的真谛。他们自觉地掏出买零食的钱、买玩具的钱,聚沙成塔,去帮助特困家庭的同学。
该校还把慈善文化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善寻·寻善”课程、“善行·行善”课程贴近生活、贴近实际、重在实践。通过带领学生参与“元旦慈善一日捐”“捐资助学冠名基金发放”等活动,让同学们感受慈善的力量;带领同学们走近身边好人、慈善人物,走近社区,发现善、感受善,引导学生在自主管理和人际交往中完善人格。
坚持量体裁衣实行“阶梯式”教育
以“有限目标制”确定教学目标
由于小学生与中学生在认知能力和行为能力上有较大的差异,淮安区慈善总会、区教体局指导关天培小学创建活动中,根据不同年级学生身心特点,采用“有限目标制”,实行“阶梯式”教育方式,既不降低创建的标准,又不提出过高的要求,“靠船下篙”。
对于低年级学生实行启蒙式教育。实施每月一课制,从“师爱”起步。爱,是慈善的根基。儿童进入学校后,儿童的发展以良好的师生关系为中介,关怀伴随着儿童的成长。该校要求担任低年级教学的老师要像父母一样,给刚入学的孩子以爱的温暖,引导儿童从感受亲人、同学、教师的关怀向关怀班级到关怀学校、从关怀生态到关怀社会转变。在实际教学中不搞“齐步走”,不要求达到同一认知标准。
对于中年级的学生走引导式教育路子。针对学生的慈善意识由萌芽逐渐走向成熟的特点,该校把社会主导的慈善理念、弘扬的慈善行为等文化传授给学生,培养学生符合社会规范的慈善意识,引导学生知恩、记恩、谢恩、报恩、施恩,启发学生感谢关心、帮助、鼓励过我们的人,由对父母、亲人的感恩,继而对老师、同学感恩,对大自然感恩,对国家和社会感恩。
对高年级的学生开展参与慈善活动的教育。根据五、六年级学生对事物判断能力的提高,对社会规范认识的增长和内化,社会责任感和行为能力的增强的特点,该校开展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同舟共济”的助困精神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教育,向学生灌输承担社会责任的理念,树立起助人就是助己的观念,引导学生从事力所能及的慈善活动,从事志愿服务。
省慈善总会副会长赵顺盘、副会长兼秘书长李大章一直关注创建工作,他们先后来到关天培小学调研推进创建工作。称赞校园慈善文化氛围浓烈,慈善文化教育方式方法新颖独特,分类指导差异化教学效果明显。希望继续努力,使关天培小学成为“全省慈善化教学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