碾场
白鹿原上——碾场
眼看着地里的麦子一天天变黄了,又到了夏季收割的季节,不由我想起60年前我在家乡白鹿原,参加农业社生产队碾场的事。
1955年农村实行合作化,农民的土地都入社,归农业社集体耕种。夏季收割碾打也都是生产队集体进行。
白鹿原的农民历代一年收两料庄稼。夏季小麦,秋季玉米。
收小麦的环节比较复杂。首先是农民弯着腰,顶着烈日用镰刀一下一下把麦子割下来,打成捆,再用手推车或马车拉到麦场上,经晾晒后堆集成垛,准备碾打。
生产队碾麦场地都比较小,一个组的麦垛得分多场才能碾完。况且,夏天多雨,阴天、雨天或场地潮湿,都不能碾场,所以碾场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才能把麦颗收回家。当时,碾场主要靠人力和畜力完成。
碾场分五个步骤,即:摆场、吆场、翻场、起场、扬场。
摆场,一般从早上太阳出来一会后,场面湿气稍干时就开始,摆好后晒上一半个小时,麦子才更好碾。摆场,就是把麦垛上的麦捆揭下来,再把麦捆不断拉送到摆场人的身边。摆场的第一排麦子从场边开始,麦稍朝场里,稍带弯月形摆开。这是因为牲口拉碌碡在场内反复转圆圈,所以场边不能摆太直,否则不是碾不上,就是碌碡跑麦外去了。摆场的人,把麦捆解开,并轻轻把原捆紧的麦子抖松摊平。第二排麦稍朝外,上半截压在第一排麦稍上面。到第三排就开始麦稍压麦根,层层麦稍朝上,一层压一层向后退,一直把场摆满。摆完后你可以看到,场上全是金黄的麦穗,形成一排排整齐的梯形波浪,在阳光下泛着金光。
摆场要求摆得平整,薄厚均匀。碾场靠牲口拉碌碡(石滾)碾压脱粒,麦层薄厚不均,会造成厚的地方碾压不透,麦粒脱不下来,农民称为“夹生”。
场摆好后,一些姑娘、媳妇和小孩,就会坐在麦场中间掐麦秆。掐麦秆是用来编草帽,扇子,蚂蚱笼等草编用品。麦杆只要上边最长的那一节,因为这一节最长,中间无结,又是上细下粗,便于编织时套接。编的时候要先把麦秆在水里泡湿,然后捞出来用湿布裹起来防干,编时麦杆就不会折断。
吆场。吆就是吆喝,也是赶的意思。即赶着牲口拉碌碡转圈滾压脱粒,就叫吆场。吆场的人很辛苦,一直顶着烈日,一手牵着牛缰绳又握着一个长把罩篱,专门接牛粪用的。另一只手举着鞭子,在牲口越走越慢时,吆喝一声“嘚其!”,再摔起一个响鞭,“啪”的一声,牲口受惊吓马上加快速度了。
遇上牲口拉屎,得赶快用罩篱去接粪。有的吆场人一时大意,发现晚了牲口就会拉在麦场上,如被碌碡碾过粘在碌碡上,就会污染大片麦场,很难收拾,弄得麦秸麦糠里都是粪蛋蛋。碾场的碌碡前边一圈一圈向前推进,后边一圈一圈缩进,“狗撵兔”式循环前进。
图片:碾场中的吆场
翻埸:翻场是在用碌碡把场上麦子整个碾压一遍后,翻个过,把另一面再碾压一遍。翻场有点简单的技术要求,把木杈或铁杈头稍微斜着,用一两根杈刺挑起部分麦子,把麦稍朝相反方向一挑,摆平摆顺,一排压一排平整摆好。就是用杈翻场的动作,有些妇女和小孩学不会,只能用双手抱起一撮,转身翻个过摆上去。
起场,就是把碾过的麦秸收起来,留下麦糠(麦衣)麦颗。这就要用扠把麦秸挑起来抖动,把夹在麦秸中的麦粒抖下去,这叫“抖场”。抖过的麦秸要另外堆成堆,再用掮杈从场中运到场外堆成垛。
掮杈,是麦场上一个重要运输工具。它像一辆双轮车,前边有一排六七根一米多长的杈刺,能把堆放的麦秸堆铲到杈上,掮起运走。后边有一个双框形的杈把,是供人推动操作用的。
把麦秸运出场后,还要把场里很多较长的麦秸用专用的歪勃杈拣拾一遍,剩下的就只有麦颗和麦糠了,这时用刮板把麦颗麦糠推到场中心堆起,用扫帚把场上的麦粒全部扫到麦堆上,等待晚上有风时扬场。
图片:打麦场上幻运输工具: 掮杈
起场:是一场很紧张的战斗,中午起场后还得紧接着摆第二场,午饭后再碾第二场,这也是“龙口夺食”。夏天,原上多雷雨大风天气,鹿原人称“呼噜大白雨”。这种暴雨来时很突然,有块云,一声炸雷便风雨大作,紧起场都来不及,有一年,好几家正碾的的麦场粮食,一下子被洪水冲到沟里,一年辛劳泡汤了。如遇连阴雨麦子会在麦垛上长芽,磨了面吃起来粘乎乎,味道很差。所以,得趁晴天抢碾快打,与龙王爷争夺粮食。
图片:扬场。
扬场,是麦收中技术含量最高的农活。“扶犁撒种务麦秸,扬场使的左右锨”,这些都是农村最难操作的技术,只有老农中的老把式才有这些本领。
扬场,就是把碾场收起的麦糠和麦颗混合物,通过用木锨抛向空中,借风力使麦糠和麦粒分离开来,麦粒原地落下,麦糠飘落下风处。夏天,一般晚上刮风的时候较多,扬场一般也都在傍晚进行。但风可不会听人的调遣,时有时无,时大时小,不好扑捉。这时风比啥都珍贵,如果遇到饭时有风,农民连饭都不吃急着先扬场。
晚上扬场的人,大都铺条布口袋坐在场里谝闲传,等着风来,瞌睡了也就睡在口袋上。风来了赶快起身去扬,风停了坐下可谝,上演着扬场的马拉松。风大风顺时,一两个小时扬完了。风不顺时,一会扬场一会睡觉,一晚上折腾得人困马乏,有时还得等第二天晚上再扬。
生产队的麦堆很大,扬场时麦堆两边各三四个人,在有风时一齐上阵,把麦堆上的麦糠扬向空中,让风把麦糠吹走,麦颗留下。扬场是个苦活,有风时把麦糠吹走了,没风时,或突然刮起旋窝风,扬上去的麦糠就跌落一身,又呛又扎又痒,很难受。
扬场时,技术不强的人都在下风处往上风处撒,这样不至于把麦粒撒到麦糠里。老把式在上风的麦项里,负责真正把麦粒分离出来。
“扬场使的左右锨”指的是,扬场的人在麦堆的这边,把麦子朝上风方向抛撒,到麦堆多一边,成了反方向,就要把握锨把的左右手换个方向,继续使麦粒和麦糠落下的方向不变。就这一手技术,很多农民一辈子都学不会。只会在一个方向扬场,到另一边不会倒手,他就会把麦粒抛向麦糠的方向,那就糟糕了。所以“扬场使的左右锨”,这也是农民的一项顶尖技术。
扬场中还有一项关键任务——掠场。这可是决定麦堆中遗留杂物多少的关键。对面七八个人向上扬,麦颗落下来只有一人要在瞬间把夹杂的麦糠杂物打扫到麦堆的两头。掠场的人实际上是扬场过程中最苦最累的差事。有风时他只掠去很少杂物,风停时扬上去的麦糠麦颗全落在他的身上。掠场的人必须一直弯着腰,才能把手中的扫帚摆平,只有扫帚摆平才能把杂物掠净而不夹裹麦粒。因此,掠场的人必须手脚麻利,舍得出力,吃得苦的人。生产队扬场的人多,一般掠场的需要两个人,一人把守一头。这里的关键是两个人必须配合好,其中一个动手早的人,先左右开弓,往两头一掠,然后两人各管一边,否则麦堆中间是掠不干净的。
扬场结束后,粮食先装袋过秤入库,由库管员保管,等晴天晾晒,晒干后再分给社员。
给社员分粮也是挺热闹的。当时,农业社分粮用的长杆老秤,队长把秤,会计根据各家工分多少按比例进行予分登记。有两个社员专门用木棍抬秤过分量,各户社员拿着装粮的口袋,等待分粮。也有人叽叽喳喳议论着谁多谁少,明年得加油多挣工分。
如今公社解散了,农村收麦用上了收割机,农民不用动手,麦子就收到了家里。过去的人工收割,拉运,碾打都成了历史。镰刀,独轮推车、木锨、铁杈、碌碡等等都成了展览馆的历史文物。千年农民,成了农业工人,农业实现了机械化,现代化,中国农村已成了现代化的新农村。
文中图片: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