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刚大夫讲糖:个案分析:血糖波动大(很脆),原来可能就是这两个因素

提起血糖波动大,人们常常想到的是“脆性糖尿病”

“脆性糖尿病”曾经是糖尿病的一种分型,而目前主要是对血糖忽高忽低难以控制状态的一种描述。在《实用内分泌学》第二版中是这样描述的:今日热点

1、每日空腹血糖波动在5.55mmol/L以上;

2、每日尿糖排出3克以上;

3、频繁出现尿酮体阳性;

4、不能预期的低血糖发作;

5、日内血糖变动幅度达11.1mmol/L以上,无明确诱因。(须除外Somogyi效应和黎明现象)

Somogyi效应:低血糖时自身调节分泌诸多升糖激素所引起的血糖升高的现象。

脆性糖尿病约占1型糖尿病(或胰岛功能近乎衰竭的2型)人的5%,患者多为消瘦,营养不良。-----您是吗?

临床上经常会见到这样的病例。但是更多见到的是患者自己心中认为的“脆性”,能够达到上述标准的并不是很多。比如,血糖日波动的幅度,同样的饮食和运动下,很多年轻病友就是不能容忍餐后血糖6---12的落差。血糖高一点就“积极”干预,每周低血糖的次数因此而增多。

所以,我多次在文章中说:“调整糖尿病治疗方案时,或者摸索治疗规律时,要允许血糖在不发生低血糖的前提下有一定范围内的波动,比如三餐前血糖5---8,餐后血糖6---12,甚至13.9mmol/L。”在变化中寻找规律,做好记录,用大数据分析血糖变化的规律,而过于“积极”的干预就很难寻找到规律了。当规律找到,在逐渐降低血糖目标到最佳状态。

昨天,我有一位保定的病友前来咨询,他微信上曾经对我说,自己去过很多大医院,专家都是三五句话,顶多三分钟,有很多问题在困惑自己。

经过微信沟通,他很认真的做好了自己的病情介绍,把血糖记录用表格做的非常完美,化验单按照顺序依次装订,并把疑虑的问题做了汇总-------内分泌医生最希望看到这样的病人。我当然也很乐意为之服务了。(当一个病友连自己用药名字都说不上来的时候,咨询再多的内容,三分钟都是多余)------要学会“看病”。

我认真看完他的病例信息和疑惑,提出了我个人的几个建议:

1、修正自己心中的血糖控制目标。寻找规律,首先排除低血糖,因为血糖目标过于严格不能达标从而导致的焦虑,对身体的损害可能已经大于血糖本身了;

2、调整胰岛素剂量制定或调整的思路(可以在做专题);

3、允许血糖一定范围内的波动,做好饮食、运动、心态等一切可能存在导致血糖变化因素的记录,短期内(血糖波动当日)做血糖管理的“局外人”,不要过多干预,寻找属于自己的规律或经验。最好做一个能够检索的“库”。

4、重新审视了一下他的饮食、运动、体重,简单调整。我以前讲过的“两个三角”的文章他已经看过,并且体重已经略有改善(从文章中获益)。

5、更换胰岛素注射针头,调整胰岛素注射部位。

前面4个因素,看过我的文章的病友肯定已经基本熟悉了。本贴题目提到的这两个因素,就是第5条中提到的:

更换胰岛素针头和调整注射部位。

他173的身高,体重只有53公斤,皮下脂肪层很薄的。而他本地只有6mm的胰岛素注射针头,我建议他换为4mm的。胰岛素注射是要把药物注射到皮下脂肪层,因为针头长一些,很容易注射到肌肉层,从而会使得胰岛素作用时间和峰值发生很大变化,导致血糖巨大波动。

注射部位问题,相比大家都基本掌握了。我为他指出的是,要注意注射部位与腰带的关系。很多人餐后30分钟就去运动了,腹部注射的胰岛素或许就会因为腰带位置,因为“按摩”而吸收增快。第二个点就是长效基础胰岛素(他用的是甘精胰岛素),要尽量选择臀部、大腿,因为这个部位吸收较慢而使得“基础更基础”,但是要注意注射后不要再过多运动,运动也会增加胰岛素吸收的哦,或者做好运动与不运动内容的记录。

用时1小时,虽然我只收到了一个挂号费,他也没有拿走一分钱的药。他收获的是我为他勾画的几张纸,我真正收获的则是他对我的信任和感激,希望他能真的好起来。

---------------------------

血糖的“脆性”因素很多。有一些因素是疾病本身的,比如胰岛功能很差,或者体内有与胰岛素结合释放的“蛋白”,甚至黎明现象等,糖尿病胃肠神经便便也会参与(胃轻瘫会导致食物排空问题发生变化,肠道易激惹状态则会影响吸收,从而血糖出现巨大波动);有很多因素则是治疗过程中的问题,比如治疗方案不合理、频繁低血糖、饮食运动等生活不规律、胰岛素购置和保存问题(南方夏天温度高,胰岛素泵的使用就会因为时间因素导致胰岛素作用的不稳定)、有胰岛素注射技术问题(如今天说的);另外我还想重点说一下:心因性因素和糖尿病知识在血糖波动中的重要性。

心因性血糖波动,就是心态所导致的血糖变化。有病友对血糖看得过重,比如,检测餐后2小时血糖吧,还差10分钟没有到点,就在那儿等,等待的过程中可能就在猜测血糖可能是多少,但是就这么简单的,还不是巨大心情变化的状态,对胰岛功能很差的人都是会引起血糖变化的。知道“白大衣高血压”吗?血糖也是这样,见到大夫就紧张,血压就会高,血糖同样也会。

所以,要放松心态。这是我做患教以来一直坚持的观点,可惜,本性难移。

第二就是患者的糖尿病知识问题。只是举一个例子,低血糖了吃多少?吃什么?速升糖食物和慢升糖食物是何概念?昨天病区就有一个病人低血糖了,在护士告知他并吃了三块方糖而血糖恢复后,又自己吃了很多甜点,血糖骤然升到了20多。

科普教育很重要,但是这是最低级的,就像学生学习,小学初中就是在灌输知识,初中、高中就已经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而到大学,绝大部分就是看自己学习能力了。

有一名人,带孩子到国外参加一项阅读项目的活动,“很优秀”的结果却被劝退,值得深思。

科普就像是在为病友讲小学课本。而真正高层次的,是通过学习,病友要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然后再在自身上去摸索经验,这个过程是离不开自学和思考的。

昨天,我们还进行了雅培“瞬感”血糖监测的培训,也看到很多病友在佩戴,的确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能及时发现并纠正低血糖和高血糖。但是,您还应该思考,它能不能成为评估我们自我管理能力的一种工具?

而不在是深陷其中!

(可以参考我上篇文章,是主动出击还是被动防守?)

见到高低血糖就立马干预!真是应了北宋高僧神秀的一句话:“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神秀:(公元606~706)唐代高僧,为禅宗五祖弘忍弟子,北宗禅创始人。俗姓李,汴州尉氏(今属河南)人。少习经史,博学多闻。

当看清,看懂“道法自然”,或许就会明白高僧神秀还略欠一层,因为“本身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慧能大师:(638年-713),俗姓卢氏,唐代岭南新州(今广东新兴县)人。佛教 南禅宗 祖师,中国佛教最后一位 嫡传 佛祖,得黄梅五祖弘忍传授衣钵,继承东山法门,为禅宗第六祖,世称禅宗六祖。

陈刚大夫,文笔飘逸不定,想要读得妙趣心生,就听听音乐,细细品味吧。或许夜深人静时,就能听到那血糖之外的呼唤。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