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大《网络新媒体导论》划重点 | 这前两章的字里行间,横看竖看都是考点二字。

- TUTOUSUO
- 六月进阶陪读企划
- 用应试的方法读应试的书
喻国明大大的《网络新媒体导论》出版已经一个多月,针对关于这本书的各种疑问,我们也写了两篇推送,分别告诉大家这本书要不要读「喻大佬的新书大测评」以及要怎么和现有的《网络传播概论》结合着读「网传与网新导如何结合」
在明确了必须要读,且一定要和网传结合着读的两大前提下,更多的问题再一次出现:这么新的一本书,全篇都是重点难不成我要背诵并默写全书?就算我真的背诵即默写全书,但书本里大部分都理论性的内容,考题考的似乎更多的是案例分析,如何才能把理论和案例结合?书里的好词好句要摘录吗?书里和彭兰老师网传讲的不一样的地方咋整?
这个时候,我们的「划重点·陪读企划」或许就能有那么一丝用武之地。
我尝试按照书本目录的划分,将八个章节分成四篇推送,在每一次的推送里帮大家总结「章节内容的概述总结」「章节必背必会的新增知识点」「章节答题框架与答题语料」「与章节相关的热点案例」「章节相关考题呈现」这么几个部分,按照从「课本内容」到「应试答题」到「社会现象」的基本思路,应最最最应试的方式,学最最最容易考察的书。
为什么一定要用「应试」逻辑呢?
从2017年至今,每每出现一本大佬的新书,整个学界都会围绕着大佬在这本新书中划定的时代背景,提出的诸多问题进行思考和著书立说。一方面,很有可能你目标院校老师的最新的研究方向也与大佬的新书有关——而老师们的研究方向,也会不由自主带入到出题的思路中,变成你六个月后即将面对的考题;另一方面,大佬的新书意味着学界最前沿,也是出题的背景和写题的升华。而这样的新书与考题的关联,在2017年的《网传概》,2019年的《新闻学概论第六版》,2020年的《新媒体用户研究》中都被证实,我想2021年的《网络新媒体导论》也不会是例外。
你看看,话都说到这份上了,不学真的天理难容。


- 本篇推送使用指南
- 看书、笔记与答题方法论

📎 基本使用方法
一共四篇推送四周时间,如若已读过书本,则直接跟着推送划重点记笔记即可,如若还没有阅读书本,可以自行每周阅读两章节,并根据每周的推送内容对阅读的两章节进行二次划重点和笔记整理,踏踏实实的用四周从里到外从内容到考题学明白这本书。
📎 推送主要组成部分与使用方法
「章节内容的概述总结」大家可以直接阅读,从整体上了解本章节的基本内容,在细节化的学习之前先建构宏观认知;
「章节必背必会的新增知识点」请一定要在笔记本上把这些知识点和考点按照概念、特点、考察场景进行整理并进行简单记忆;
「章节答题框架与答题语料」这部分会将章节中重要的答题思路和值得摘录的话语挑选出来构建起你们的答题素材库,请务必进行笔记整理,同时可以根据自己阅读的情况进行拓充,把框架扩充成内容完整的题目也可以;
「与章节相关的热点案例」记录我提到的热点案例,同时根据自己的理解自己补充其他你认为相关的案例。若有不确定的也欢迎在评论区互动与提问。
「章节相关考题呈现」笔记整理完总得看两道题找找感觉,可以尝试用自己的笔记内容来回答一些题目,来检验自己的掌握情况,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也能逐渐理解书本与答题之间的内在联系。


第一章
- 网络新媒体的本质概念
▪️章节综述
这一章借助对旧概念的辨析和新概念的讲解,搭建起了整个互联网传播学的学科认知基础,尤其是借助在「技术」「社会学」和「哲学」意义上的概念综述,以阐明互联网时代的传播学作为交叉学科的重要性,更体现了当下新传变革的转型方向,即人文社会学的转型。
在互联网出现的二十年时间里,关于「网络媒体」「新媒体」等概念的模糊性始终是学科争议的焦点:对何为新媒体?新媒体的新如何理解等问题的各执一词,也导致互联网传播学的发展始终缺少了统一的基础和标准,而这本书的的定义,或许是基础概念奠基的重要一步。
最后是关于网络新媒体的特质,2017年彭兰老师与「人机共生、万物互联、自我进化」三个词奠定了web3.0的传播基调,至此但凡提到互联网传播的发展趋势,这三个词直接就能构成一篇答案;而这本书里,喻国明老师用「信息无界、人人传播和三阶秩序」确立了网络新媒体的传播特点,往后所有与新媒体、互联网传播相关的特点类题,都有了答案。
▪️章节必背必会知识点图谱
▪️章节答题框架与答题语料
作为综述性的章节,这一章里有很多适合回答「互联网时期的传播与传媒发展」这类综述性题目的逻辑框架,一下子就能让你的思路在众人之间脱颖而出。
框架一:新媒体的定义
题目设问:当下如何定义新媒体的新?
1、新技术:计算机基础为基础
2、新实体:媒介化的复杂系统
3、新分类:物理到心理的变迁
4、新范畴:数字人文研究方向
框架二:网络新媒体的新特点
题目设问:简述网络传播与传统传播的区别
1、特质一:信息无界
2、特质二、人人传播
3、特质三:三阶秩序
框架三:当下传播业的新逻辑
题目设问:分析互联网对传媒业的影响

都柏林大学的尤金尼副教授提出了信息传播的三重逻辑,即计算机逻辑、媒体传播逻辑和社交逻辑,这三重逻辑就可以为我们构建起一个全新的传媒业变革的答题框架
1、宏观技术逻辑:技术的底层影响
2、中观媒介逻辑:媒介与行业变革
3、微观社交逻辑:社会关系新链接
框架四:个体对互联网的新认知
题目设问:互联网是如何影响人的认知的?

哈佛大学的研究员戴维·温伯格新近提出了理解互联网时代信息与知识重组的三阶秩序。这三个认知层次可以用于个体对互联网信息与环境的认知中。
1、实体秩序:框架性的整体认知
2、理性秩序:圈层化的认知倾向
3、数字秩序:个性化的信息满足
答题语料一:凯文凯利曾预言:机器正在生物化,生物正在工程化。如果有一天生物进化到了人工阶段,这就将改变人的定义,将媒介即人的延伸推到极限。譬如今日之赛博人,正是如此。
答题语料二:斯各特·拉什在撰写《信息批判》时说:互联网是一个通属空间,他不是固定的空间,其本质是被拔出来的空间。在他看来,所谓的拔出,其本质即个人空间与社会空间的无界限。
注:上述语料我进行了加工,更适用于答题的场景。
▪️与章节相关的热点案例
作为综述性的章节,并没有具体的案例可以指代本章节的内容。但今天互联网所有的现象背后,也都是本章节的内容。比如不久前网络视听大会中围绕短视频的争议,实际上便是一次对新媒体概念的争议,对个人社会信息认知的分析,对当下传播新逻辑的分析。再比如当下正在积极构建的新型主流媒体,背后就是新媒体的概念,也是认知三层次中的理性认知。
因此我们可以把这章节的内容作为「互联网的底色」和「内容的升华」,所有的案例分析背后,如果想要深入探究案例中存在的问题根源、社会意义,就可以考虑用本章节的内容进行分析。
▪️章节相关考题呈现

·如何理解技术对新媒体概念的影响?
·简述网络新媒体的本质特征。
·论述新媒体对社会与人的影响。
·分析新媒体如何影响新闻业
·举例说明「数字化生存」的具体表现

第二章
- 网络新媒体系统
▪️章节综述

一个不可忽视的事实是,当下的新闻传播渠道以及与信息传播系统融为一体。个体通过移动智能终端接入互联网并融入互联网。网络传播时代与线性传播时代最大的区别就在于社会信息系统的绝对复杂化和个人传播系统的不可捉摸——因而本章节尝试从「系统」和「系统中基本元素」的视角,来分析当下的互联网传播系统具体组成,或许大家可以理解为,是传统5w分析法在今日互联网时期的变革。
传统的信息传播是以传播者为中心,传播内容、渠道和效果共同作用于用户。今日的互联网传播将「传播者、内容、渠道与效果」共同称之为「互联网产品」,传播系统变成了互联网产品和用户之间的关系,因而本章节的叙述逻辑,其实就是整体分析「传播系统」是如何从5w变成产品-用户,再细节的分析当下的产品分类与特点。
从作为社会信息系统和个人传播系统两个方面定义了互联网新媒体,这就要比《传播学教程》里对「传播」的定义更全面,融入了个体和人本要素,也符合当下传播学的研究取向,更适合作为对比和变迁题的答案;产品概念里类似平台型媒体这个概念,这个也是火了很久的一个考点。因此这章节在宏观和微观上,都有诸多的答题应用。
▪️章节必背必会知识点图谱
▪️章节答题框架与答题语料

框架一:社会传播系统
题目设问:分析社会传播系统的变迁
1、社会信息系统变迁
连通性、复杂性与开放性
2、个人信息系统的变迁
个人化、非理性与自我价值
注:当然这两个框架也可以用来分析今日具体社会现象的产生原因,比如课本就在2.1.2中举例了今日后真相的舆论景观背后就是个人信息系统非理性所导致的,因此一些舆论、互联网现存问题的题目,也可以从「社会」和「个体」信息系统两个角度来搭建框架。
框架二:个人信息世界理论
题目设问:如何理解个人信息传播中的非理性因素?

1、空间的局限:导致有限的框架
2、时间的约束:形成固定的视角
3、知识的鸿沟:带来认知的差异
答题语料:个人世界理论这一概念首次将个人作为信息主体而非是经济主体、社会主体加以观察:信息主体受到资源、社会流动和教育等因素的限制,只能建构狭小的个人信息世界边界,而个人信息世界边界又反过来限制信息资源的谋取和利用。在这个过程中,置身其中的人只能看到一部分天空,进而对整体社会信息产生框选效应。

框架三:互联网产品的特点
题目设问:结合案例分析互联产品的特点
1、特定需求的解决方法
2、开放的信息边界
3、永久的升级迭代
▪️与章节相关的热点案例
「平台型媒体的一堆案例」微信与微博等基础性社会化媒体、最近很火爆的网易云、clubhouse、摩尔庄园等功能性社会化媒体的实质都是平台型媒体,因而平台型媒体的特点和发展趋势也可以用于分析这些具体的社会化媒体。
「梅特卡夫定律的案例与短视频」前段时间字节和鹅的争议焦点围绕着短视频是「猪食」还是「社会基础信息」进行了一番讨论。字节给出了一组短视频使用人数的数据,很多学者也对短视频在今日互联网社会的作用进行了大规模的讨论。按照梅特卡夫定律,今日短视频的使用人数已经接近微博这类媒体的人数,因而短视频正在成为社会的基础传播设施之一。同理,用这个理论来论证媒介化社会、论证微信和微博等媒体的基础性作用,都非常合适。
注:所有的网络新媒体产品,都于该章节涉及到的信息系统、产品分类、产品特质息息相关,所有的产品类分析题,都可以从这章节中寻找到相关的答题角度。
▪️章节相关考题呈现

·分析微信与微博这类媒体的特点
·从社会与人角度分析后真相的产生原因
·为什么说短视频正在成为基础传播?
·好的互联网产品应当是什么样的?
·5G技术将会如何影响互联网产品?

好了!
那我们第一次的划重点就到此结束。
各位悟了吗?
下周继续讲第三章和第四章,还没有看书的同学可以提前预习嗷
- 晚 安 -
🥂

🍃

🎮

🥬
🧸

🐼 🐡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