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招逼湿】湿气原来要这么除,以前都错了!

【一招逼湿】

湿气原来要这么除,以前都错了!

 

湿邪,是现代人健康的最大敌人之一,10个人里有八九个人有湿邪潜伏。 生活中很多人患上了脂肪肝、哮喘、高血压、心脑血管等疾病,甚至恶性肿瘤,其实这些病都跟湿邪有关。有句俗话叫“千寒易去,一湿难除,湿性黏浊,如油入面。”因此,我们需要知道湿气是怎么形成的,怎么根除身上的湿气。

湿气是随着身体代谢不断生成的,湿的原材料就是每天日常的饮食,身体器官正常的人可以将营养物质利用,多余的利用汗液或尿便排泄掉。而身体不正常的人却代谢不出去,留下了很大一部分垃圾在身体里。现代社会中,由于食品污染、长期呆在空调房内、狂喝冷饮吃凉菜、饮食作息时间不规律等导致身体器官受损,造成湿气淤积在体内排不出来,所以10个人有9个人有湿气。

湿邪入体,起初舌苔厚腻泛黄、皮肤起疹起痘,稍重时胸闷乏力、体态困乏、咽喉肿痛、大便不成形;进一步发展,会出现痤疮、关节疼痛,体型肥胖,头脸油腻,脸上长痘、长斑;久而久之还会导致肥胖,引发脂肪肝、哮喘、高血压、心脑血管等疾病,甚至恶性肿瘤。女性的一些妇科病如白带异常,瘙痒也与湿气有关。

湿气会根据每个人的体质情况,呈现不同的状况,如有以上1~2种症状,就要引起注意了,说明体内有湿气了。

可见,湿毒比湿气更可怕,他们会长期潜伏在身体里,如隐藏在脏腑、骨骼、肿瘤中的湿毒,一旦与身体的病结合起来,就会成为难于医治的“绝症”。

要祛除湿气,首先我们要认识到除湿的原理。

五脏里和代谢水液有关的脏器有:

通调水道:肺

运化水谷:脾、胃

分配水液:肾和膀胱,

张仲景的《金匮要略》讲,“肺失宣降则水津不布,脾气虚弱则生湿,水湿不运则泛溢肌肤,肾虚则水泛”,可见心、肺、脾、肾、膀胱、甚至五脏里的任何器官无论谁出现问题,都会导致人体湿气泛滥。

人一旦有湿气,就会弥漫在人体上中下三焦中,要治湿气,同时也要排湿毒,而且必须三焦一齐治疗,上焦(心、肺)湿气(湿毒)用芦根、白芷等芳香药物宣化,中焦(脾、胃、肝、胆)湿气(湿毒)用茯苓、鸡内金等物宣解导滞。下焦(肾、大肠、小肠、膀胱)湿气(湿毒)用决明子、薏米等药物淡渗利湿。红豆、薏米、燕麦只是单纯的渗湿利湿,山药、枸杞、芡实等只有健脾作用,没有宣化、导滞等功能,是治不好湿气,更排不出湿毒的。古人说,上焦湿气不除就像天空阴云不散,即使地面干燥,空气中也是潮湿不爽的,湿毒不除,既使湿气除了,也会引发诸多疾病,这与洪水过后需要消毒是一个原理。因此,除湿气既要去身上五脏六腑的湿气,也要除去湿气遗留给五脏六腑的湿毒。

打个比方说,一个人湿气重就象一个淤积了脏水的臭水塘,净化水塘首先要清除污泥,然后再是注入源源不断的活水(肺),池水能够有净化污水的能力(脾胃),再有就是一个良好的排水排污管道(肾和膀胱),才能把一个臭水塘清理成干净的水塘。从这个治湿原理看,单纯的红豆薏米祛湿是不靠谱的。

百试百灵12味食疗祛湿妙方:

芦根、荷叶、山药、白芷、淡竹叶、白扁豆、红豆、生决明子、白茯苓、薏米、去心莲子、鸡内金、冰糖。

配方中的12味食材的作用:

润肺通水:芦根、白芷。

健脾化湿:鸡内金、山药、去心莲子。

利水渗湿:红豆、薏米、白扁豆、白茯苓。

益肾通膀胱:决明子

排湿毒祛水肿:荷叶、淡竹叶、白芷

这个方子出自于宋代著名药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此方以芦根、山药、白芷、淡竹叶宣化上焦湿气,以荷叶、红豆、白扁豆、白茯苓、鸡内金导泄中焦湿气和湿毒,以生决明子、薏米、去心莲子渗利下焦湿气和湿毒,上中下三焦的湿气和湿毒都除了,体内湿气和湿毒也就没有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