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黄埔军校
走进黄埔军校,圆了多年心愿
作 者: 小 宁
十多年前曾两次来广州,都没能参观黄埔军校,这次到广州,安排了一天的时间专门去军校旧址纪念馆参观。
黄埔军校旧址,位于广州市黄埔区长洲岛内,距广州南站约30公里,乘地铁5号线在鱼珠站下车,再前行约1公里到鱼珠码头,转乘1小时一趟的轮渡就可到达。
参观黄埔军校纪念馆,使我对军校在中国革命中的历史作用,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孙中山与黄埔军校
黄埔军校是孙中山于1924年创建的,为什么要办黄埔军校?我们都知道,孙中山先生是革命的理论家,同时也是革命的实践家。
作为理论家,孙中山确实有非常精深的理论,比如说三民主义;作为实践家,孙中山也有很多革命实践。从他成立兴中会,到后来发展到中国同盟会,到辛亥革命爆发,等等,无一不秉承着孙中山的实践精神。
孙中山的革命实践,在辛亥革命以后遭遇到很多困难,许多问题,所以他的革命实践屡遭失败。对于导致失败的重要原因,孙中山总结为:没有一支可以依靠的力量。他深刻感受到拥有真正可以依赖的力量的重要性。所以当国民党改组,国民党一大召开,国共合作之后,孙中山就萌发了这样的想法:一定要有一支自己真正可以依赖的力量。
孙中山创办黄埔军校的原因,正是来自于他的革命实践。
黄埔军校与近代中国军校的不同
近代中国其实不止一家军校,袁世凯就办了多所军校,也不能说完全没有成绩,但袁世凯办的多所军校,无非就是培养了一支私家军队——北洋军队。
中国还有另外一家非常著名的军校---保定军校,确实也很有成绩。但保定军校的成绩,大部分表现在技术层面,它确实培养出许多不错的专业军官,或者说参谋人员,但这些人一旦分散到部队,其实很难形成一种真正的核心力量。
孙中山办黄埔军校,恰恰是吸取了以往他本人革命实践的一个个经验教训,在创办黄埔军校时,孙中山最重视三件事:
第一,引进了党的力量。黄埔军校是孙中山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帮助下创办的一所新型的军校。这所成立于国共合作时期的军校不是孙中山个人办的,而是由党的力量来领导,说到底是一个组织的力量。革命是需要组织的,与中国当时其他军事学校相比,这是孙中山创办黄埔军校最大的不同。他引入了党的力量,为军校找了个组织。
第二,引入了主义的力量:即三民主义,党和主义结合起来,就可以使黄埔军校培养的学生,或者黄埔军校以后成立的学生军和党军,成为一支真正可以在革命实践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力量。
第三,黄埔军校的办学方法:孙中山特别强调精诚团结,特别强调国共两党合作。黄埔军校是中国国民党创办的学校,但当时的国民党是国共合作中的中国国民党,所以黄埔军校中确实有许多共产党人在发挥着他们的作用。
以上这三个方面因素结合起来,党的力量,主义的力量,团结的作用,才把黄埔军校打造成为真正的、革命的、有组织的、有非常重要的集体力量的一所革命军校。
军校的历史功绩
军事上的成绩:黄埔军校师生能够在东征北伐中获得胜利,体现出了军校高度的专业能力。其次更重要的功绩是抗战,关于抗战中牺牲的黄埔师生已经得到公认。
社会影响力:军校将黄埔的影响力延伸向全社会。革命若想获得发展,一定要有组织。军校通过几万,甚至十几万的学生,将当时散沙般的中国在一定程度上黏合起来,那时黄埔军校的意义已经不再是一所学校,在中国对外抵抗侵略的战争中,黄埔军校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军校的第三个成绩在于她的精神层面:无论是胜利的时候,还是遭遇挫折的时候,大多数黄埔军校的学生都有一种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这种精神对近代中国的发展,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都有重要意义。
我们都知道中国人民解放军十大元帅,或者十大大将,或者上将、中将、少将里面,有许许多多黄埔军校毕业的学生。所以这种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在北伐战争、抗日战争中都有非常好的表现。
军校的建筑特色
黄埔军校大门,风格非常朴实,中央上方横匾上"陆军军官学校"几个大字。
在二门门口挂着一副对联:"杀尽敌人方罢手,完成革命始回头"。军校大门彩楼两旁挂有孙中山遗嘱中的"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大门内正面有一幢走马楼,称为校本部,是一座岭南祠堂式四合院建筑,两层砖木结构,三路四进,即三条主要通道,四排房舍。
注:走马楼是南方民居建筑中一种特有的建筑形式,是四周都有走廊可通行的楼屋,甚至骑马可以在里面畅行无阻。
在南北走向的中轴线东西两侧,房舍排列的形式一致,相互对称。四排房子之间以走廊连通,四周有围墙。
校本部建筑面积1060平方米,整座建筑宁静幽雅,自成一体。
在走马楼二楼西向的一个角落里,我们见到了军校孙中山总理和蒋介石校长办公室。室内清一色满洲窗格,木门木地板,地板上的织花地毯和风琴形办公桌颇具美感。
军校在总理、校长、党代表廖仲恺之下,设政治、教授、教练、管理、军需、军医六部。军校旧址再现了这些办公室原貌,以及学员宿舍、饭堂、阅览室等。
宿舍木床上,白布单、军被叠得方方正正;木搭板上的制服、脸盆、口盅、草鞋等物品纹丝不乱……
宿舍设施简单,学员每天5时起床,晚9时半关灯睡觉。宿舍内务要求很严,如果内务做得不好,就要受到"禁足"的处罚。所谓禁足,就是星期日不准进城。
这里是官长饭厅,学校教职员、官长、教官、指挥官用膳的地方。蒋中正等校领导也在此与大家一起共进饭餐。由于学校办学经费的欠缺,这里也是军校的会议室,许多重要的会议也在这里举行。
军校政治部的影响力
政治部在走马楼第一进首层西侧,室内陈设简单,仅工作簿、文件筐、水杯等物品,清廉之风,宛若拂面。
建校初期,军校允许不同党派和学派的理论传播,既讲三民主义,也讲共产主义。政治课最多时达26门,包括《中国近代史》、《社会科学概论》、《政治学》、《苏联研究》等。除了必修课,政治部还采用演讲会、研讨会、文艺演出、出版刊物等方式,进行政治教育。
刘少奇、何香凝、鲁迅等曾应政治部邀请来校演讲,毛泽东应邀作过农民运动报告。
政治部掌管全校政治教育、党务和宣传。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当年是黄埔第一期的第三位政治部主任。最初两位是戴季陶和邵元冲,因为他们都没有把工作做好,党代表廖仲恺决定邀请周恩来担任这项工作。从此,政治部面貌焕然一新,生机勃勃。设立党代表和政治部是新型军官学校的重要标志之一。
毛泽东主席后来也曾充分肯定军校的这种制度,他说:那时军队设立党代表、政治部,这种制度是中国历史上没有的。靠了这种制度,使军校面目一新。1927年以后的红军,至后来的八路军,都是继承这种制度而发展的。
走马楼底层当时称大花厅,办校初期用作礼堂,师生集会常常在此举行。师生俱乐部不仅充满着军校师生的欢歌笑语,也留下了骇人听闻的血腥场面。
1927年"四·一二"政变之后,黄埔军校在俱乐部进行了"清党"活动。学生中的共产党员有200多人在此被捕,后被押往虎门和鱼珠炮台杀害,据说只有1/3的人潜水逃生。从此黄埔军校笼罩在白色恐怖之中,发生了质的变化。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黄埔军校大部分建筑物于1938年被日军飞机炸毁。1965年,国家做了一次较大修缮,基本恢复原貌。
1984年,建立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1988年军校旧址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5年,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被评为广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
1996年,广州市政府按国家文物局批复的"原位、原尺度、原面貌"原则重建,6月16日奠基,11月12日落成,复原了孙中山、廖仲恺、周恩来及教授、教练、管理、军需、军医各部的办公室和课室、师生的饭堂、寝室等。
2016年12月,黄埔军校入选《全国红色旅游景点景区名录》。2017年12月,入选“第二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
如果大家有机会来广州,一定记得来广州黄埔军校参观呦!
于2018年11月0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