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承渊远 守正出新 —— 李凤山山水画集序

32年前,来自菏泽地区的青年美术工作者李凤山与我在济南的山东艺术学院相识。那时的李凤山,不善言辞,一脸的青涩认真中总是透着他对中国山水画的那份特有的执念和潜质;如今32年过去了,走向60岁的李凤山,已经成为人们耳熟能详有相当影响的中国山水画名家了。

李凤山的山水画来源于两条路径的融合。第一条路径来源于李凤山对他外公刘鲁生山水画的潜心临摹。刘鲁生是一代山水画大家,成长于20世纪30年代的杭州国立艺专和40年代的重庆国立艺专,直接师从于潘天寿、黄君璧、傅抱石、李可染、陈之佛、吴弗之,成名于50年代,影响于60、70和80年代。李凤山自幼深受外公刘鲁生的悉心培养和潜移默化的影响,数十年来通过对刘鲁生山水画的潜心临摹,从笔墨、构图、布意中获益匪浅,并通过临摹刘鲁生上追这些影响现代中国画坛的前辈大师们的意蕴和功力,由此完成了他自己对中国山水画传统文脉的进一步继承,并在继承性的临摹中,力图做出些许发扬光大。

李凤山山水画的第二条路径,来源于对他自己热爱的山水草木的实地观察写生。数十年来,李凤山游历大江南北的名山大川,阅尽齐鲁大地的山水草木,登泰山,游千佛山,观黄河,俯鹊山,仰华山。面对鲜活真实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做出物象鲜明的具象描绘,强调画面意象的形似逼真性、层次结构的丰富性和空间感的整体性,从临摹前辈大师发端终为实地写生求新求变,企图做出些许突破性的尝试。

临摹与写生两条路径的融合,决不仅仅是李凤山把中国山水画的传统文脉与山水草木的现实物象进行的一种表象组合,更是李凤山融合了自己长期对山水草木的观察、发现、理解、再现,和对自己心灵情感意识的顿悟、捕捉、表现,是一种将临摹大师生成的技艺与实地写生生成的感觉在观察创作中完成的一种深层融合。 正所谓“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从观物取像的角度来看,李凤山的山水画多描绘山峦、山峰、岩石、松柏、石阶、山涧、山泉、飞瀑、江河、帆船、沙滩、野渡、雨雪、云雾、炊烟、木桥,多从远处、大处、高处布意,多以分散式和均衡式结构布局,在生成对称、节奏、和谐的层次结构中,凸显整体画面风格的细密优美。

从笔墨技法的角度来看,李凤山的山水画从不单纯地使用一种技法,或披麻法、或斧劈法、或乱云皴、或鬼面皴,而是依据他自己对山水草木的质地纹理的感觉来选择取舍,以求得皴法与感觉的深层融合,通过运笔的疾徐、压力的轻重、墨的干湿浓淡、笔墨的光涩巧拙,营造各种不同的疏密变化,来表现山水草木错落有致、合而不同的质地纹理效果。

渲染法同样是李凤山山水画笔墨技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具体的渲染过程中,水、墨、彩依据表现的需要而比例不同的交融消解在一起反复渲染使用,进一步强化整个画面风格的浑厚华润。

在李凤山山水画结集出版之际,写下这些话以示祝贺,并为序。

2020年8月26日写于历下晚晴居

苑耀升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