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名医:“医林怪杰”范文甫 医案18则(一剂知两剂已医案)

医家简介:范文甫(1870-1936年),名赓治,字文虎,浙江鄞县西乡人。自幼聪慧好学,才智过人,初习举子业,后无意仕途而弃儒从医。执医40余年,蜚声杏林,门墙桃李,遍及江浙,为近代著名医学家。因其平时不拘小节,大智若愚,而有“范大糊”之雅号。又因其医理、书法、诗文被申甬士林誉为“三绝”,故又有“医林怪杰”之称。

1、久泻

出处:《近代名医学术经验选编●范文甫专辑》。

上海一名贾,年三十余,形气壮实,饮食如常,而苦于泄泻,日五六次,已五月余。遍历名医,投清利、峻攻、固涩、温脾、温肾之剂皆无效果,邀余至上海往诊。余按其脉,右寸独紧,其余皆平,呼吸略气促,便意迫急。余曰:此乃肺移热于大肠之候也。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有余热则下移大肠,大肠受之,则为暴注下利。前医治病,未求其本,故而不效也。

投以麻杏石甘汤,麻黄用9g。药后当夜得微汗。次日余按其脉,右寸转平。告曰:此将愈之兆也。果然,即日泄泻停止。五月之病,安然而愈。

2、肠痈

出处:《近代名医学术经验选编●范文甫专辑》。

朱阿洪,寒结小腹,右肚角间疼痛,行走牵痛。此肠痈之候也。

生米仁30g,冬瓜子24g,淡附子30g,

败酱草30g,皂刺12g,当归尾6g。

二诊:药后痛瘥不少。守前法。前方再服。

3、肠痈

出处:《近代名医学术经验选编●范文甫专辑》。

林廷玉,右侧小腹疼痛,右脚不能屈伸,扪之灼热,按之痛

甚,身无热。舌质红,脉沉涩。肠痈已成。

淡附子6g,米仁30g,败酱草30g,

枳壳30g,生大黄9g,桃仁9g,

冬瓜子24g。

二诊:泻下多次,腹痛减轻。

败酱草30g,淡附子30g,生米仁30g,

归尾9g,枳壳30g。

三诊:已瘥多。

皂刺60,禾米1杯。

四诊:将愈。

党参9g,赤芍9g,白芍9g,

冬瓜子15g,甘草30g,半夏9g,

陈皮30g,茯苓9g,枳壳6g。

4、伤寒发热,身痛作喘

出处:《近代名医学术经验选编●范文甫专辑》。

陈师母,发热恶风,身疼腰痛,病从风得。太阳经为寒邪所伤,则经气流行不畅,故骨节疼痛而脉浮紧。邪束于表则肤实无汗,内壅于肺则喘大作矣。

麻黄6g,桂枝6g,杏仁9g,炙甘草30g。

服药1剂,汗出热解。

5、中消

出处:《近代名医学术经验选编●范文甫专辑》。

老澄兄,脾胃为水谷之海,生气之源。真火者,胃得之则戊土降,脾得之则己土升,真阳一馁,久之,而中消之疾成矣。溺有糖分,脾之味下泄也。脉沉弱,苔薄白。舌不红,消瘦无力,多食善饥。

生黄芪30g,陆水桂30g,生白芍12g,

炙甘草4.5g,小生地15g,麦冬12g,

生姜30g,红枣6枚。

二诊:见效。

附桂八味丸,每日30g,用人乳一杯吞服。

6、狂证

出处:《近代名医学术经验选编●范文甫专辑》。

姚师母血瘀膀胱,其人如狂。

桃仁12g,生大黄9g,元明粉9g,

归尾9g,桂枝6g,炙甘草4.5g,

白芍6g。

二诊:狂止,大瘥矣。

桂枝4.5g,炒枳壳9g,生白芍9g,

桃仁9g,红花6g,炙甘草30g,

归尾9g,制香附30g,生姜4.5g,

红枣6枚。

7、黄疸

出处:《近代名医学术经验选编●范文甫专辑》。

林右,湿热黄疸,为日已久,根已深,不治必死。死中逃生,勉用峻剂。

豆豉9g,生大黄12g,枳壳9g,

海金沙9g,黑山栀9g。

二诊:泻下数次,黄疸稍有减退,乃是好象。

甘草30g,生大黄9g,黑山栀9g,

枳壳9g,豆豉9g,胡连30g,

鸡内金9g。

三诊:黄退不少,病有动象。

柏子仁9g,陈皮30g,车前子9g,

白芍9g,鸡内金9g,当归9g,

茯苓9g,山栀9g,柴胡9g,

胡连30g,甘草30g。

按:是案病情迁延,湿热内结,病根深而病势危。故急用《金匮要略》栀子大黄汤加海金沙,破结泄热,退黄除烦。三诊已瘥,乃用逍遥散加减,疏肝理气。清热化湿。

8、失音

出处:《近代名医学术经验选编●范文甫专辑》。

郑右,失音多时,前医皆从阴虚着想,不效。舌淡红,苔白。寒邪客于肺卫故也。

桂枝0.9g,生白芍0.9g,炙甘草0.9g,

麻黄0.9g,生姜0.9g,五味子0.9g,

姜半夏0.9g,细辛0.9g。

夜间开水泡服,覆被取汗。

吾友以小青龙汤治伤风失音不效,盖分量依照伤寒论原方。余减其量,泡茶服,则一服即效。不达经旨之义,其为无效也必矣。

按:风寒侵袭,内遏于肺,肺气失宣,寒气客于会厌,开合不利,音不能出,以致卒然声哑。“治上焦如羽”,故用小青龙轻剂,宣肺散寒,疗效甚佳。夜间开水泡服,覆被取汗,风邪从汗而解,次晨声音即扬。

9、腹痛下利

出处:《近代名医学术经验选编●范文甫专辑》。

王右,腹痛下利,脉紧,舌胖而淡。寒邪直中于里。

桂枝6g,白芍12g,干姜9g,

炙甘草6g,饴糖2匙。

二诊:昨日药后见瘥。

桂枝6g,白芍12g,干姜9g,

炙甘草6g,饴糖2匙,半夏9g。

10、伤寒热盛多汗,便秘谵语

出处:《近代名医学术经验选编●范文甫专辑》。

陈君,伤寒,热盛多汗,便秘谵语,舌黑中有裂纹,脉沉数,证殊不轻。

生大黄9g,川朴9g,枳实9g,

生地黄24g,麦冬9g。

二诊:病势大减,大便得下,谵语止。

生地黄24g,麦冬9g,元参9g。

11、蛔厥

出处:《近代名医学术经验选编●范文甫专辑》。

松馆之女,已出嫁有年,忽苦胸痛,回娘家调治,愈治愈剧,甚则厥逆。痛时咬卧处橱门铜环,邀余诊之。诊其脉,乍大乍小,舌红唇红。余曰:此宜乌梅安蛔丸。松馆云,已服过数两,下咽即吐,不效多次,不必再服。彼时有蒋履炳先生在座。余曰:此非蛔厥。诸医书可废矣!屡与松馆,皆不合意。余曰:丸大而虫面小,不能吞下,故不受,且丸久而硬,一时不能化其汁,骤时浸出亦有限,不能给予多虫,故不受而痛反加也。劝其再用安蛔丸15g,捣碎研细,加蜜汤调稀与之,取其味甘诱虫。松馆云:姑试之。

药入口,有效,服之大半,渐倦卧。少时又继服15g,如前法与之,其痛止。不多时,吐出蛔虫20余条,长而且大。后以此法,得以除根矣。

12、腹痛下痢

出处:《近代名医学术经验选编●范文甫专辑》。

圆通和尚腹痛下痢,里急后重,痢下赤白。湿热痢疾也。清浊淆乱,升降失常故尔。

柴胡6g,白芍6g,甘草6g,

枳壳6g,薤白30g。

二诊:痢下见瘥,四逆散加薤白30g。

按:薤白通阳温中,下气化滞,治痢功同大蒜。薤白、四逆散配伍精当,用治湿热痢疾,每多获效。

13、伤寒耳聋谵语

出处:《近代名医学术经验选编●范文甫专辑》。

汤女,伤寒,内热炽盛,耳聋谵语,舌红脉数,唇干烦渴。阳明实热之证,故药不嫌凉。

生石膏30g,知母9g,鲜生地30g,

小生地30g,粳米1撮,炙甘草30g。

二诊:服药1剂,热势已瘥,舌红脉数。

生石膏30g,知母9g,粳米1撮,

炙甘草30g,鲜生地30g,小生地30g,

鲜芦根45g。

14、久疟欲厥

出处:《近代名医学术经验选编●范文甫专辑》。

某子疟久伤元,而热不退,时欲厥。松馆先生治方用白虎加象贝之类不愈。召余,余即于其原方除脱加味药,入党参I5g。合成人参白虎汤。一服瘥,二服霍然。

15、伤寒发热神昏

出处:《近代名医学术经验选编●范文甫专辑》。

陈女孩,伤寒,内热蕴盛,不能外达。谵语耳聋,神识昏迷,脉细指冷,舌红唇干。

桂枝30g,生石膏12g,知母9g,

清炙甘草30g,生米仁24g。

二诊:昨药后热外达,壮热脉数。

桂枝30g,生石膏12g,知母9g,

清炙甘草30g,生米仁15g。

三诊:将愈,神清热退。

竹叶9g,生石膏12g,党参9g,

麦冬9g,半夏9g,甘草30g。

16、柔痉

出处:《近代名医学术经验选编●范文甫专辑》。

某妇人,猝口噤,角弓反张,目直视,不能言。余曰:此柔痉也。与瓜蒌桂枝汤全方。

一服见效。仍守前法,三服而愈。是年,此证甚多,而服紫雪丹者误事不少也。

17、梅核气

出处:《近代名医学术经验选编●范文甫专辑》。

丁全兴病梅核气,方书名“炙脔”,咽中如有物梗,咽之不下,吐之不出。其实是湿痰结成,半夏厚朴汤。

半夏9g,厚朴9g,苏叶9g,

茯苓9g,生姜30g,大枣4枚。

二诊:较前稍瘥,原方再服。

三诊:详前。已有效,将愈。原方再服2帖。

18、产后腹痛

出处:《近代名医学术经验选编●范文甫专辑》。

周师母产后,腹中苦寒痛。前医作气滞,久治无效。舌淡脉弱。

精羊肉30g,当归9g,生姜12g。

病家云:吾腹痛日久,治之无效,特从远地请范老先生高诊,并非到小菜场买小菜,处方为何用生姜、羊肉?一味当归,能治病乎?答曰:此仲景当归生姜羊肉汤,治虚寒腹痛甚效,服之当愈。隔数日,病家前来感谢,谓药到病除,诸恙若失。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