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说呢,乾隆爷的品味不会那么差(2.0版)
《乾隆大阅图》(郎世宁绘)
二十一年前,老爸单位组织秋游。我问老爸去哪儿?老爸答曰:去盘山。还在上高二的我瞬间泄了气,因为老爸单位没有采纳我说去清西陵的建议。那会儿家家没汽车,出京游是件挺牛A的事儿。老爸看出我有些许不爽,安慰我说:“乾隆爷说过'早知有盘山,何必下江南’,这盘山应该挺好玩的。我想想:出游总比在家写作业有意思,就跟着去了。
1995年是我唯一次去盘山,总之印象非常差,概括成六个字:“穷山、恶水、刁民”。除了各种乱石就看不到别的了,当地农民用三蹦子拉游客上山,而且超载,今天想想仍觉得很危险。回京后我陷入深深的质疑:乾隆爷的品味难道那么差?这大秃山能跟灵秀的江南相比吗?老爸当时是这么安慰我的:估计上山没走对路,去了当地农民开发的什么石趣园。估计走对路就好了,下次再去……
2013年大眼仔造访祖国宝岛台湾,公事忙完马上冲向传说中的台北故宫。恰巧赶上宫里正在举办两岸故宫联合推出的“十全乾隆”大展,全景式展现这位浓墨重彩的皇帝。台北故宫里面不让照相(手机偷偷都不许),这是最大的遗憾!
台北故宫外景
我在一幅画前惊呆了,驻足许久,画的名字叫《行宫全图》。原画在台北而且不让拍照,网上搜不到。千辛万苦才搞到资料,这也算是首次发布于网络:
清乾隆《行宫全图》,拿到此图大眼仔等了近三年,感谢台湾友人帮助
我瞬间明白了些什么,十几年来我冤枉乾隆爷了。如果盘山是这个样子,它确实媲美江南。可是为啥我看到的盘山就是大秃山乱石头?带着这样的疑问我开始了对盘山行宫静寄山庄的专项探究。
《御制静寄山庄八景诗图册》之一(汪由敦书董邦达绘,台北故宫收藏)
静寄山庄有“内八景”、“外八景”、“新六景”,另附列十六景,共三十八景
“盘山行宫静寄山庄”听名字你就能觉得有些许耳熟,因为在北京的东北就有一座已是世界遗产的“热河行宫避暑山庄”。避暑山庄是全球最大的皇家园林(比颐和园大一倍),康熙皇帝选址并开始兴建。“盘山行宫静寄山庄”是乾隆皇帝的手笔,是避暑山庄的亲姊妹。
《盘山志》清乾隆二十年武英殿刊本(台北故宫收藏)
《高宗盘山静夜图》(局部),上有“静寄山庄”玺印
好好的静寄山庄咋没了?!
圆明园的消失是英法联军劫掠的(英军放火,法军抢了东西没放火),这个大家都知道。英法联军并没有去蓟县,静寄山庄又是怎么消失的?事情还得从“勤俭”的道光皇帝说起。
静寄山庄建成后乾隆来过三十多次(够密的),嘉庆也来过七次。到了“勤俭持家”的道光皇帝,不仅没有来过静寄山庄,其实他也没有去过避暑山庄(因为他爹嘉庆皇帝就是在避暑山庄暴毙的,有阴影)。道光年间,朝廷不仅供养不起大量的宫廷画师和戏曲艺人,康雍乾三代兴建的大量建筑也维修不过来。
最终道光皇帝下令(1831年):将静寄山庄开支裁撤,园内所有陈设品运往避暑山庄。静寄山庄之宫殿、寺庙、房屋、桥梁不再修缮,只派人值守。
中国古建筑大多为土木结构,理论上讲二十年不大修就有塌毁危险。今天你能看见的著名古迹:长城、故宫、颐和园、天坛……除了长城属于散养,其他都是因为经常维修才保存到现在的。长城能留下来,只因为它是砖石结构。
静寄山庄占地达6,000多亩,建有38景。清代灭亡后,无人看守。1926年,军阀胡景翼部为筹措军饷(胡景翼本人已去世),在静寄山庄砍树拆房,开始了毁灭性破坏。抗日战争又遭日军扫荡。到文革后,静寄山庄几乎连遗址都从地图上消失了,仅存3,000多米宫墙遗迹。
胡景翼(1892-1925)
历史总被闲人翻出来
随着像大眼仔这样的闲人越来越多,作为避暑山庄姊妹建筑群的静寄山庄终于重新走入人们的视野。2013年,天津蓟县静寄山庄遗址终于混上了一块文保石碑。相信在不太遥远的将来,盘山会慢慢向她原来的样子发起努力。
2013年才立起的静寄山庄文保石碑,总算是与荒山野岭能区隔开了
盘山地区所剩不多的乾隆石刻
静寄山庄全盛时期到底什么样?
在圆明园著名学者刘阳先生的帮助下,找到一组乾隆时期的画作——清·董邦达《田盘胜概图》册(台北私人收藏),画册全景展现了盘山行宫静寄山庄的建筑特色。只可惜画作并没有上色。
层岩飞翠
静寄山庄
镜圆常照
千相寺
清虚玉宇
四面芙蓉
太古云岚
天成寺
万松寺
云罩寺
众音松吹
大家想一想,假如静寄山庄还在,京津冀的中心位置又将多出一处世界遗产。目前来说,还是只能去避暑山庄、颐和园感受一下吧。
热河行宫避暑山庄文园狮子林(金铁木纪录电影《圆明园》拍摄地之一)
不过还有两个好消息:一、到2016年下半年,北京香山就又可以光明正大地叫她的老名字——静宜园了。情况与静寄山庄近似的香山静宜园这些年经过大规模较为细致的修复,基本呈现出清代皇家园林的气度。二、北京大兴团河行宫的复建工程也已接近尾声。
关注“大眼仔”,海阔天了个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