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2日,在2021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广东主会场(江门)暨新会陈皮文化周活动上,我市推出5条文化遗产游径精品线路,以非遗文化为主轴,通过寻根问祖、研学拓展、世遗文化、康养度假、功夫水乡五大不同主题,串联起五邑各地的历史遗址、文博景点、自然风光,其中呈现的非遗文化有罗氏柑普茶制作技艺、东艺宫灯制作技艺、礼乐赛龙舟、新会陈皮炮制技艺、海宴冬蓉制作技艺、古劳鱼皮角、鹤山狮艺等。路线一:寻根问祖——记忆中的非遗
良溪古村——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启明里历史文化街区——陈白沙纪念馆——彩虹村——长廊生态园
路线二:研学拓展——课本外的非遗
葵博园——新会古典家具文化博物馆——宝骏小冈香业城——梁启超故居——陈皮村——宋元崖门海战文化旅游区——古井镇天成街——古兜温泉小镇
路线三:世遗文化——乡愁中的非遗
路线:开平市博物馆——镇濠泥鸡文化中心——自力村碉楼——浮月村——浮石村——海口埠——海宴华侨农场
路线四:康养度假——山海中的世遗
梅家大院——台山市文化馆——上川岛海丝博物馆——沙堤渔港——歇马举人村——簕菜文化创意园——恩平泉林黄金小镇
路线五:功夫水乡——功夫里的非遗
香草世界——鹤山博物馆——大雁山公园——古劳水乡——梁赞故居——品水乡鱼皮角
△崖门海战流传故事
△蔡李佛弟子在新会京梅村蔡李佛始祖馆前练武(图片由新会区非遗中心提供)
△国家级非遗项目:新会葵艺中《小鸟天堂》绣织工艺葵扇
△台山浮石飘色出游场面 台山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供图
“这些非遗代表作项目都具有浓郁的岭南地域特点,展现出江门传统民间文化的杰出价值,对于维系江门五邑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市文化馆副馆长、市非遗保护中心副主任蔡晓敏说。记者从市文广旅体局获悉,近年来,我市不断扩充非遗保护体系,扩大非遗传承人队伍。目前,我市入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179个,其中国家级项目8个,省级项目29个,市级项目92个;有各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65人,其中国家级传承人2人。
△手搓香传统手工艺
“非遗能激发旅游动机、增添旅游体验,游客在游玩的过程中可以亲自动手参与制作,便有了难忘的非遗旅游体验和记忆。在全域旅游飞速发展的今天,非遗文化与景区的合作愈来愈紧密。”江门市旅游行业协会秘书长陈文飞如是说。
陈文飞介绍,这些线路结合“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的特点,通过将江门文化遗产地、旅游景点、非遗文化村落串珠成链,这些线路基本涵盖了江门的温泉、海岛、美食、乡村等旅游资源,形成了独具江门地方特色的非遗文旅路线。
“这些景点所具有的特殊历史价值和难以估量的文化精神,带给游客的不仅仅是感官的愉悦,更是精神的滋养。我市旅游景区也积极探索与非遗文化的结合,在非遗文化方面深耕细作,以活态展示非遗文化的方式,推广江门的非遗美食和文化。”蔡晓敏说。
作为国家3A级国家旅游景区,开平市博物馆立足本土特色,在传统非遗文化上做文章,与喜一堂文化创意有限公司共同开发了开平灰塑、马冈竹器等非遗文创产品,把文化艺术融入生活,深受游客的喜爱。据了解,接下来,我市还将通过旅行社组织江门研学游、品非遗,更好地实现文化与旅游的融合。谈及非遗与旅游的融合发展,五邑大学江门经济研究中心旅游产业研究院院长伍锋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的记忆”“历史的活化石”,“非遗+旅游”给旅游业带来了新的体验需求,也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提供了平台和机遇。非遗与旅游的融合,不仅能大大提升旅游文化的内涵,而且是一种有效的文化遗产活化和传承方式。“很长一段时间里,非遗项目没有得到很好地开发和利用,市民对非遗的了解程度并不高。如今,通过'非遗+旅游’'非遗+文创’'非遗+动漫’等相融合的手段给非遗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展示平台,非遗动了起来,让市民更好地体验非遗、感受非遗的魅力,让历史悠久的非遗代表性项目得到了活态保护和传承。”蔡晓敏说,“非遗+旅游”无疑为非遗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是对非遗的最好保护和传承。将非遗植入旅游发展,用旅游发展来提升和展现非遗魅力,让非遗动起来、活起来,真正体现了非遗“见人见物见生活”的保护理念,实现了“人民的非遗人民共享”的常态化发展。
“旅游发展和非遗文化继承、保育是相互促进的。旅游景区特别是乡村景点除了要做好道路交通、村容村貌、旅游厕所外,还要更多考虑将非遗文化引进到景区内。此外,非遗文化要与社会、市场更好结合,走向商品化、产业化,变成游客喜闻乐见的日常所用的文创产品和互联网表情包。”陈文飞说。
△蛋雕作品
△葵扇作品
伍锋表示,旅游行业需要深入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文化内涵,与自身旅游业务贴合,开发更多研学游课程。同时,还要通过创新增强非遗的旅游活力,使传统的非遗与现在生活发生碰撞或共鸣,满足游客求新求异的体验需求。
△良溪村举办特色活动,其中皮影戏吸引了不少家庭进行体验
△江海区举办龙狮文化节 郭永乐摄
来源:江门日报(记者/易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