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灵城烧饼(灵璧美食记忆)

邵明宣作品

老灵城烧饼

文/抱璞斋主

开篇先写烧饼的历史。洛阳滦川的秋扒饼,又称炉鏊烧饼,源自战国时期楼子关。

《战国策》记载:韩地山居,五谷所生,非麦而豆,秋扒饼,融入豆面,上面为炉,中间为鏊,烤制而成。《续汉书》说:烧饼是汉代班超从西域传来的,说灵帝好胡饼,这胡饼就是烧饼。可是,这胡饼远在战国韩地烧饼之后。由此看来,烧饼应是内陆汉人的杰作。

说起老灵城的烧饼,邵结巴子的烧饼是最有名的。邵结巴,背后父辈喊他结巴叔,我们喊他结巴老,他是我的远房叔祖父,名讳邵泽太(原名邵长太,起错班辈了,与洛阳祖籍对接,应是泽太),奶奶佘氏,生有五子。他祖父一家辛亥革命后,从灵南十里我们邵庄,移居灵城做生意,老屋在隍庙街北头街西。

结巴老少年时期曾在固镇拜师学做烧饼,三年出师。那时固镇有火车站,浍河有码头,水陆交通比灵城发达,应时小吃品类也多。他学成后回灵城做烧饼,一炉走红。

结巴老打烧饼,做工很讲究。精细的麦面和面甩打要和透,切季(段)后,搓团轧平,内裹少许料馅。馅料由猪油、葱姜、极少辣椒粉,调制而成。包馅后再轧平成圆饼,贴入炉内,烧烤成两面焦黄时,即可出炉。

向炉内贴饼,这个功夫要精心到家,非一日之功。往熊熊的炉火内壁贴饼,动作稍微慢点,手就会被火烤疼烤伤。用劲小了,饼子会掉到炭火中,粘上炭灰,用火钳夹出,已无法再复原出售,造成浪费。猛一甩贴,用劲大了,烧饼熟了,出炉时饼子紧粘炉壁被铲烂后,也无法出售。

烧饼各地叫法不同,因为贴在砂缸内,有的叫缸贴, 做成长条形叫朝牌。这朝牌的叫法是有来历的:古时大臣上朝,手里拿着象牙做的长条形笏板,上面写上朝奏本备忘的内容,以免在皇帝面前慌张忘记。平民把那笏板叫做朝牌,这长缸贴像朝牌样,所以也叫它朝牌。

结巴老平时自己很少出外卖烧饼,都是家人或伙计挎着长篮,走街串巷叫卖,叫卖时须带上“邵结巴烧饼"几个字,才好卖掉。其他人的烧饼配料不好,炉火不到位,吃起来硬梆梆的,不焦脆,口感不好。常吃烧饼的人,一看颜色,或一闻味道,就知道是不是邵结巴烧饼。

1947年午收后,结巴老又收一个徒弟,共有三个徒弟,一台烤炉不够用了,带口信让父亲去给他再支一台烤炉。那年我七岁,临行时父亲带上我,说是到城里吃烧饼。

记得结巴老家三间大堂屋门朝南,三间西偏房,东面一道院墙,南门是个大门楼。父亲支的那台新炉子,是在靠东院墙老炉子的南边,上面搭起雨搭挡雨。新炉外用一口直径有70厘米口底粗细相差不大的大缸,里面又放一口直径有50厘米的小缸,缸底垫起,内外两个缸口一般高。夹层内填满煤碴,说是隔热层。上面泥上石灰三合土,泥平以便做烧饼时出饼暂放散热,还可放铁钳、铲子等用具。

谁说船多不碍路?那时城里几家卖烧饼的,他们忌恨结巴老烧饼,散布谣言说,邵结巴家烧饼今年出芽麦磨的面粉,黏牙,他做工好,才吃不出那芽麦的味道。还一家烧饼店老板说,邵结巴干活脏,说亲眼见他擤鼻涕后,在围裙上擦一下,不洗手接着又做烧饼。如此等等,无非是打压邵结巴烧饼。结巴老的二儿良德叔说,因为这些谣言,他家几次和其他烧饼户吵架,引起打架殴斗。

邵结巴烧饼富有盛名,一直走到1959年,粮食统购统销,口粮定量后,无面粉再做烧饼,才停炉休业,颐养天年。

结巴老一生劳碌,1970年病逝,享年74岁。

我的纪实小说《半分钱》里,写到吃结巴老烧饼的情节。那时肚子饥饿,吃起来十分香甜可口。但打那以后,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再也没吃过结巴老那样美味的烧饼了。

结巴老烧饼,是老灵城烧饼的首选。邵结巴烧饼,老灵城的味道回味悠长!

2020.8.1.

本文作者抱璞斋主,原名邵明宣,1941年生人,为灵璧向阳中学优秀退休教师,灵璧家园网超级版主,【磬乡文苑】版块版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