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语高等教育研究(2)宏观研究
《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7)》之《母语高等教育》说:“母语高等教育”特指高等学校中面对非中文专业学生的汉语文教育,亦即习称为“大学语文”的课程及其它相关课程为主的教育教学活动。
母语与语文,母语高等教育与大学语文,基本上是同一概念。以前更多说语文和大学语文,现在开始说母语和母语高等教育,一个原因是社会上出现轻视语文教育的现象,我们需要用更具崇高意义的“母语”一词来强调语文教育的重要,而更深层的理由则是:大学语文需要凭借母语高等理论开展自己的学科定位与建设。
在社会科学研究中,人们一般把从大的方面、整体方面的研究叫做宏观研究,把从小的方面、局部方面的研究叫做微观研究,把介于两者之间的研究叫中观研究。本篇为母语高等教育宏观研究。
宏观研究是把研究对象放到国家的、社会的、世界的背景上进行研究。2008年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第十二届年会上,教育部中文指导委员会主任陈洪发表《大学语文的“宏大叙事”及其它》的讲话,就是把大学语文放在十七大的国家政策、战略内容中讨论,认为国务院“中长期发展纲要”、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关于“文化”部分的篇幅,笔墨之浓是前所未有,核心词是“建设中华民族的共同精神家园”——这就是审视大学语文的宏观角度。
宏观研究又是把研究对象看作是一个完整系统,考虑该系统与其它相关学科的联系。下面试以这种系统的眼光分析母语高等教育。
2010年笔者在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主讲大学语文
首先,母语高等教育是母语教育系统中的一个层次,必须考虑它和中小学母语教育的关系,也就是所谓“大中衔接”“大中小衔接”命题。正如国家语委副主任、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司长王登峰所说:“我们要构建一个标准,将来不仅小学生毕业语言文字要达到一个水平,初中、高中、大学毕业都要达到一定水平。”
笔者当年申报母语教育研究课题时,因为找不到一个能包括大学语文和中小学语文研究的框架,最后只好借用翻译界的“信达雅”理论,才勉强对“母语高等教育”理论作了如下构想:
……母语学习也是一个信、达、雅逐层上升的过程。小学语文学习最主要的标准是“信”,利用小学生记忆力好的特点,大量进行知识的识记,这时候知识的传授要准确,不能出差错。有人研究了基础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后归纳出六点:1.熟识汉字3500个以上;2.熟识汉语拼音;3.普通话二乙以上;4.汉字书写工整规范;5.背诵经典诗词300首,优秀短文(文段)200则或以上;6.六十分钟内完成600字左右的记叙文或说明文或议论文。由于新的课程标准是将小学与初中这九年划为一段,即义务教育阶段,所以实际上小学语文的标准比这要低一些。
中学语文学习最重要的标准是“达”,能够通达地运用母语知识,也就是训练母语听、说、读、写的能力,能够写明白的文章,能够说通顺的话。这个任务绝不能拖到大学去。现在人们批评大学生不会写请假条,错别字连篇,把这都怪到大学语文头上,这是错乱了学习的阶段性任务。又有人主张大学生汉语不及格不给毕业,那也是弄错了母语考核的阶段。苏步青教授早就说过:“如果允许复旦大学单独招生的话,我的意见是第一堂先考语文,考后判卷子,不合格的,以下的功课就别考了,语文你都不行,别的是学不通的。”所以汉语不及格不是不能大学毕业,而是根本就不能升入大学。如今民间流传的口诀说:“小学学习中学的,中学学习大学的,大学学习小学的”,真是一针见血。现在高中阶段的课程标准定得非常高(语文界很多人都质疑这是否现实),反而忽视了母语最基本的“达”的能力的训练,这就给大学语文学习造成了麻烦。
到了大学语文阶段学什么?笔者认为大学语文的任务不是为中学语文补课,而是要学习母语中“雅”的部分。任何民族的母语内部都有雅俗之分,大众语言,俚语俗语,这些可以在生活中随处习得,雅的语言则需要在学校母语教育中学得,而最高雅的语言(大雅),只有在高等教育阶段才能学到。对于很多人来说,大学已是系统学习母语的最后机会了,再不提出这个任务,可能将终生失去这样的机会。哈佛大学前任校长查尔斯·艾略特说:“我认为有教养的青年男女唯一应该具有的必备素养,就是精确而优雅的使用本国的语言”。这应该成为大学语文教育的终极目标。
笔者这个观点曾在复旦大学的研讨会上说过,后来《文汇读书报》以“大学语文:学习'雅’的母语”为题发表。再后来笔者发现台湾的学者也有类似研究。2007年台湾省教育部指导召开的第一届“大学本国语文(大一国文)课程定位、定性”学术研讨会上,台湾辅仁大学文学院院长王金凌提出了类似“信达雅”这样的语文学习标准,他说:
语文能力从贫乏到丰沛会反映出思想、情感从简单、模糊到丰富、清晰,就像从乌云密布到天朗气清。所以,大学国文教材可以从语言、文字运用的几个层次来看。
第一个层次是言语沟通。这是不识字的层次,当然不是大学国文的教材,甚至连小学国文教材都不是。因为国文教材必须有文字、有文章。
第二个层次是日常语文。这个阶段的语文能力足以表达和理解日常生活的事物,从识字到记帐都是这个层次的教材。
第三个层次是知识语文。知识语文指学习各种知识所需的语文能力。譬如看书报杂志,学数学、理化、社会、自然、公民等等科目所需要的语文能力。一般说来,从小学到高中的语文能力都在这个层次。
第四个层次是文雅语文。文雅语文和日常语文、知识语文最大的差异是实用和清闲。日常语文、知识语文离不开实用,切合工作的需要。而文雅语文在实用的基础上逐渐提升到清闲时候的沟通。人们在清闲的时候,谈话或写作的内容会从生活琐事转移到评论社会公共议题,抒发游戏、娱乐、艺术、历史、文学、哲学、宗教等等倾向心理、心灵、精神的内涵。这些时候常用到文雅语文。
第五个层次是人文语文。这是探索、研究艺术、历史、文学、哲学、宗教等人文学问的语文。它比文雅语文专门,文雅语文是人文语文在生活上的运用。人文语文的特征是优美、壮美、细腻、精巧、准确等等随着不同内涵而变化的风格。它是语文能力的极致。
最终他把大学国文的性质定位在第四个层次“文雅语文”,这与笔者把大学语文定位在“信达雅”的“雅”不约而同。
后记:以上已是四五年前的文字,这些年来,这个问题始终萦绕在我心头,真所谓“吾尝终日而思矣”。相邻学科理论的借用,只能是权宜之计,大学语文终究还要有自己的逻辑起点,现在我觉得我是找到了,这就是语文“工具论”——我这个“工具”是人文工具,应该可以绕过人文性工具性的无谓争论——有了这个逻辑起点,就可以构成一个比较宏观的逻辑框架:
小学语文,是学习小学各门功课的工具,为中学学习做准备;
中学语文,是学习中学各门功课的工具,为大学学习做准备;
大学语文,是学习大学各门功课的工具,为走上社会人生做准备。
在这个框架中我们看到,大学语文是以中小学语文为基础的,中小学语文为大学学习也为大学语文学习提供了准备,大学语文不是从空白开始的,学生们不是带着空白的头脑走进大学语文课堂的——据说这是一种建构主义的理论。我们要研究的是中小学语文究竟为大学语文做了哪些准备?大学语文还应该如何提升才不至于沦为“高四语文”?在这个框架中,大学语文还和大学阶段其他各门功课的学习发生联系,我们要研究的是,大学各专业学习需要哪些语文知识和能力?大学语文如何为这些专业的学习服务?这个框架还指向了大学生将来走上社会展开人生的前景,为此,大学语文将如何确定自己的教学任务和目标——这是一个简单的框架,这又是一个相当宏观的研究框架。
【大学语文终身义工】原创作品!转载请写来源【大学语文终身义工】,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