卦术
⊙易⊙三易⊙太极⊙两仪⊙四象⊙三才⊙八卦⊙太极八卦图⊙六十四卦⊙爻⊙六爻⊙中位⊙当位⊙爻题⊙爻辞⊙爻象⊙爻变⊙变占⊙应爻⊙卦主⊙卦气⊙卦时⊙卦象⊙卦变⊙卦画⊙卦辞⊙别卦⊙上卦⊙下卦⊙二体⊙本卦⊙恶卦⊙错卦⊙反卦⊙不反对卦⊙正卦⊙内互卦⊙互卦⊙断卦⊙变卦法⊙变占法⊙乾⊙坤⊙巽⊙坎⊙艮⊙霞⊙离⊙兑⊙八宫图⊙归魂卦⊙游魂卦⊙消息卦⊙十二月卦⊙十二辟卦⊙十二公卦⊙十二卿卦⊙十二大夫卦⊙文 王 后 天 方 位 图⊙六 十 四 卦 方 圆 图⊙六十四卦相生图 ⊙八卦卦气图⊙伏羲八卦次序图⊙伏羲八卦方法图⊙数⊙象⊙几⊙顺⊙承、乘、比、应⊙贞⊙亨⊙利⊙吉⊙有孚⊙无咎⊙无誉⊙勿恤⊙吝⊙悔⊙厉⊙眚[易]①上古筮书的泛称。如《周易》。易的含义一说为"简易",认为筮法是一种较龟卜简易的占卜方法;一说为"变易",意为以揲蓍数目之变,推求问事之变,借以释疑。②专指《周易》、《易经》,不但经文可称《易》,传文也可称。③筮官名。《礼记·祭义》:"昔者圣人建阴阳天地之情,立以为《易》。易抱龟南面,天子卷冕北面。虽有明知之心,必进断其志焉。示不敢专,以尊天也。"郑注:"易抱龟,易官名。"[三易]据《周礼·春官·太卜篇》载,易有三种:"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连山》为夏代之易,据传,夏易以艮卦为首卦,象征"山之出云,连绵不绝",故称《连山》。《归藏》为商代之易,据传以坤为首卦,象征"万物莫不归藏于其中",即万物都以大地为根源,始发端于大地,终又归藏于大地。因其坤为首卦,第二卦为乾卦,故又称《坤乾》。周代之易叫《周易》,夏、商之易今已失传,仅周易传承至今,即今天所见的《易经》。"三易"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其经卦皆人,其别(卦)皆六十有四"。[太极]系《易经·系辞传》首先提出的哲学概念,又称太一、大一。大即太,太,至高无上的意思;一,整体或绝对唯一的意思。"极"的本义是房屋的最高处,这里引伸为至高的东西。《周易·系辞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是《系辞传》对《易》的宇宙生成图式及《易》的制作过程的描述,即说明太极是天地万物的本原,由太极产生天地阴阳,天地阴阳产生四象即四时,四时又产生出天、地、雷、风、火、水、山、泽八种自然物(以八卦为象征)。太极是一种阴阳未分的原始混沌状态。《王注》:"夫有必始于无,故太极生两仪也。太极者,无称之称。"以太极为"无",体现了王弼"贵无"的哲学思想。周敦颐《太极图说》:"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认为阴阳五行均自太极而来,并制定了"太极(无极)--二气--五行--万物"的宇宙生成图式。后世对太极的解释众说不一,但一般用来作本体论探讨。太极的符号见上图。[两仪]①《易经》中用以指天地。《周易·系辞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即认为在《周易》成书之前,先有混元未分的太极,太极产生天地两仪、《集解》:"虞翻曰:太极,太一;分为天地,故'生两仪'也。"《正义》:"太极,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是'太初'、'太一'也。故《老子》云'道生一',即此'太极'是也。又谓混元即分,即有天地,故曰'太极生两仪',即《老子》云'一生二'也"。②综合历代易学家理论,有七种说法,即指阴阳、天地、奇偶、刚柔、玄黄、乾坤、春秋,多数指阴阳。两仪的符号为爻,图形为:阳爻—,阴爻--。[四象]语见《周易·系辞上》: "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是《系辞传》对《周易》宇宙生成图式及成书过程的描述。两仪,天地,四象,四时。天地两仪产生春、夏、秋、冬四象,四象产生八卦。 《周易乾凿度》:"孔子曰:《易》始于太极,太极分而为二,故生天地;天地有春夏 秋冬之节,故生四时;四时各有阴阳刚柔之分,故生八卦。八卦成列,天地之道立,雷风水火山泽之象定矣。"从卦形上来看,即两仪的一极阳爻上分别再生一阳或一阴,形成"
"即老阳(又叫太阳), "
"即少阴;另一极阴爻上再分别生出一阳一阴,形成"
"少阳, "
"老阴(又叫太阴)。按同样的原理,四象生八卦。这一过程如下图所示:所谓"四象",或象征春夏秋冬,或金木水火,或东西南北,或阴阳刚柔,实际上是在阴阳的基础上生出新的阴阳,象征阴阳的进一步变化。[三才]①以八纯卦之初画、中画、上画分别象征地、人、天,谓之"三才"。《周易·系辞下》:"《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地道焉,有人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②重卦六爻位序两两并列,以初爻、二爻象征地,三爻、四爻象征人,五爻、上爻象征天,合天、地、人,谓之"三才"。[八卦]亦称"经卦"、"单卦"或"八纯卦",是《周易》中的八种基本符号。由最基本的构成单位"—"阳爻和"--"阴爻组成卦形,每一卦各有卦名,即乾、震、坎、艮、坤、巽、离、兑。又每一卦各由三爻组成,故又称。"三画卦"。其卦形则是(依上列顺序):
、
、
、
、
、
、
、
。《易传》认为,八卦主要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等自然现象,每卦又可象征多种事物。关于八卦的起源,有种种传说和猜测,如:"伏羲作八卦说"、"男根女阴说"、"原始文字说"、"龟卜说"、"结绳说"、"竹筹蓍草说"、 "天地说"、"土圭测影说"、"日月星象说"、"宫室建筑说"、"筮数说",等等。八卦的上述排列出于《说卦》。以乾坤为父母卦,各统率三男三女,前四卦为阳卦,后四卦为阴卦。每一卦又叫一宫,每一宫又统帅七卦,各卦中所属之卦,各有自己所处的地位,前五个卦分别称为一世、二世、三世、四世、五世,第六卦称为"游魂",第七卦为"归魂"。八卦象征八类事物,《说卦》云:"乾,健也。坤,顺也。震,动也。巽,入也。坎,陷也。离,丽也。艮,止也。兑,说也。""乾为首,坤为腹,震为足,巽为股,坎为耳,离为目, 艮为手,兑为口"。[太极八卦图]将太极图形和八卦图形画在一起,便为《太极八卦图》:图中白为太阳,黑为太阴,白中之黑为少阴,黑中之白为少阳。八卦按伏羲先天方位次序排列。此图又称为"天地自然之图",其黑白两部分正好把一个圆等分为两半。关于其寓意,清人胡渭曾广采众说,于《易图明辨》中说: "其环中为太极,两边黑白回互,白为阳,黑为阴。阴盛 于北,而阳起薄之:震东北,白一分,黑二分,是为一奇两偶;兑东南,白二分,黑一分,是为二奇一偶;乾正南全白,是为三奇纯阳;离正东,取西之白中黑点,为二奇含一偶,故云对过阴在中也。阳盛于南,而阴来迎之;巽西:南,黑一分,白二分,是为一偶二奇;艮西北,黑二分,白一分,是为二偶一奇;坤正北全黑,是为三偶纯阴;坎正西,取东之黑中白点,为二偶含一奇,故云对过阳在中也。坎、离为日、月,升降于乾坤之间,而无定位,故东西交易,与六卦异也。"[六十四卦]由八卦排列组合而成,分上、下经,上经三十卦,下经三十四卦。名称依次为:乾、坤、屯、蒙、需、讼、师、比、小畜、履、泰、否、同人、大有、谦、豫、随、蛊、临、观、噬嗑、贲、剥、很、无妄、大畜、颐、大过、坎、离(以上上经);咸、恒、遁、大壮、晋、明夷、家人、睽、蹇、解、损、益、尖、姬、萃、升、困、井、革、鼎、震、艮、渐、归妹、丰、旅、巽、兑、涣、节、中孚、小过、既济、未济(以上下经)。《事物纪原·经籍艺文部》:"《帝王世纪》曰:'炎帝重八卦之数,究八八之体,为六十四卦。' 《史记·周本纪》曰: '西伯囚羞里,盖益《易》之八卦为六十四卦。'""王弼以为伏牺,郑玄以为神农,孙盛以为夏[爻]①《易》卦的基本构成单位。由"—"和"--"两种符号组成。"一"称阳爻,代表阳性事物,"一"称阴爻,代表阴性事物。阳爻又称刚爻,用九表示。爻题中阴爻又称柔爻,爻题中用六表示。八卦、六十四卦均由这两种爻组合而成。三爻合成一卦,是为八卦,八卦两两相重,即以六爻为一组,可以排列组合六十四种不同的图像。八卦传为伏羲所画,六十四卦传为文王所作。爻还有交错变化之义。《说文解字》:"爻,交也,象《易》六爻头交也。"后人注曰:"交者,交错之义,六爻为重体,故作重爻象之。"②爻辞的省称。《周易·系辞上》:"爻者,言乎变者也。""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正义》:"谓爻下之辞。"(参见[爻辞]条)[六爻]《周易》六十四卦均由八卦(三画卦)两两相重合成,六十四卦的每一卦均含有两个八卦(两个三画卦),则有六画,故称为"六爻"。《周易乾凿度》:"易气从下生"。谓六爻位次的排列顺序象征事物生长变化的规律,即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因此,六爻所居位次自下而上依次称为初、二、三、四、五、上。前人还把六爻的位序两两排列,以初、二两爻象征"地"位,以三、四两爻象征"人"位,以五、上两爻象征"天"位,合天、地、人谓之"三才"。同时,六爻位次还有阴阳、奇偶之分,即初、三、五爻为奇,二、四、上爻为偶,奇居阳位,偶居阴位。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凡阳爻居阳位,凡阴爻居阴位,则称"当位"或'得位"、"得正";凡阳爻居阴位,阴爻居阳位,则称"不当位"或"失位'、"失正"。六爻所居位次,第二爻居下卦之中,第五爻居上卦之中,《易》例称"中"。凡阳爻居中谓之"刚中",阴爻居中谓之"柔中";凡阴爻居二位,阳爻居五位,是即"中"且"正",称为"中正"。由于六爻在卦中所处等次不同,所以其象征意义也各不相同,一般是:初爻象征事物发端萌芽,主潜藏勿用;二爻象征事物崭露头角,主适当进取;三爻象征事物功业小成,主慎行防凶;四爻象征事物新进高层,主警惧审时;五爻象征事物圆满成功,主处盛戒盈;上爻象征事物发展终尽,主穷极必反。还有"二多誉"、"四多惧"的说法。《易经·系辞传》:"二与四同功而异位,其善不同:二多誉,四多惧……三与五同功而异位,三多凶,五多功。"主要是由于二爻是阴位,居于下卦之中,中而位正,故多誉;四爻位是阴位,但居上卦之下,位正而不中,故多惧;三爻位是阳位,又居下卦之极,阳刚而不处中,所以多凶,五爻位是阳位,又居上卦之中,中而位正,所以多功。此处还有以六爻之位分贵贱等。[中位]六爻所居位次,第二爻处下卦中位,第五爻处上卦中位,称为"中",象征事物守持中道,行为不偏。凡阳爻居中位,象征"刚中"之德;阴爻居中位,象征"柔中"之德。在一般情况下,即使爻不当位,但如果居二爻、五爻之位即中位,仍然吉利;若阴爻居于二位即中位、阴位,阳爻居于五位即中位、阳位,则既中且正,称为中正,这在《易经》中尤具美善象征。[当位]《易经》一卦六爻,各有其位,位又有阴阳、奇偶之分,初、三、五为奇,属阳位,二、四、上为偶,属阴位。六十四卦共三百八十四爻,凡阳爻居阳位,阴爻居阴位,均称"当位",也叫得位、得正。反之,阳爻居阴位,阴爻居阳位,则称不当位。当位之爻,象征事物的发展、变化遵循正道,符合规律;不当位的爻则象征事物的发展变化背逆正道,违反规律。因此,在一般情况下,当位则吉,不当位则凶。但当位与否也不是判断吉凶的绝对标准,有时,当位不当位间亦有转化之可能。所以,爻辞中常有提醒当位者守正防凶,不当位者趋正求吉之语。[爻题]六爻的每一爻都有自己的名称,即爻题。爻题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六爻在卦中的位次名,即"初、二、三、四、五、上"爻;二是阳爻或阴爻的别名即数名,阳爻称"九",阴爻称"六",两者结合,即是爻题。如"上六"、"九五"等。爻题说出自高亨,其《周易古经今注》云:"《周易》有爻题是客观存在,但爻题的名称是我所加的。"[爻辞]说明《周易》六十四卦每卦各爻要义的文辞。六十四卦每卦六爻,每爻有爻题和爻辞。如乾卦初九:"潜龙勿用。"坤卦初六:"履霜,坚冰至。"皆为爻辞。[爻象]爻象亦称爻位之象,是指每卦的六个爻画分别代表某种具体事物。卦由爻组成,每爻为卦的一部分。卦有卦象,爻有爻象。爻象包括爻的阴阳和位次所体现的具体事物的意义。阳爻象征阳刚之物,雄性之物,高亢之物,动态之物;阴爻象征阴柔之物,雌性之物,低弱之物,静态之物。如以初爻为"庶民",以二爻为"士人",以三爻为"大夫",以四爻为"公侯",以五爻为"天子",以上爻为"太庙"。六个爻位中,以第五爻为最重要。封建社会中称天子为"九五之尊"即源于此。然而这套"爻位之象"多用于占筮,对解释《易经》经文并汉有什么特殊意义。[爻变]占筮时由于所筮的卦某一爻或几爻发生性质的变化,或由阴之阳、或由阳之阴,卦的性质也随之发生变化,由一卦而变成了另一卦,其过程称为爻变。《周易》筮数有六(老阴)、七(少阳)、八(少阴)、九(老阳)四种,七、八为不变之数,六、九为可变之数。筮数为九、六的爻,便需变化,爻变便是九由阳变阴,六由阴变阳。爻变思想是占易的核心内容。唐明邦《汉代{周易)象数学的思维模式剖析》:"占筮就是通过偶然的爻变,求得爻辞,因以指导言行。"[变占]根据所得卦的爻变情形断占的方法。爻变是《易》占求得确定爻辞的重要依据。爻变共有七种可能出现的情形:(1)六爻皆不变;(2)一个爻变;(3)两个爻变;(4)三个爻变;(5)四个爻变;(6)五个爻变;(7)六爻全变。占断时,对不同情形要予以区别。"凡卦六爻皆不变,则占本卦彖辞,而以内卦为贞,外卦为悔;一爻变,则以本卦变爻辞占;二爻变,则以本卦二变爻辞占,仍以上爻为主;三爻变,则占本卦及三卦之彖辞,而以本卦为贞,三卦为悔,前十卦主贞,后十卦主悔;四爻变,则以之卦二不变爻占,仍以下爻为主;五爻变,则以之卦不变爻占;六爻变,则《乾》《坤》占'二用',余卦占之卦彖辞。"[应爻]具有"应"的关系的爻。凡初爻与四爻、二爻与五爻、三爻与上爻阴阳相应者,均称应爻。清李光地《周易折中·纲领》:"又或兼取应爻。"[卦主]每卦六爻中,有为主之爻,称之为"卦主"。卦主有两种类型:一种指卦之所由以成者,即不论其爻位高下,其德善否,只要卦又因之而起,则皆为卦主,这种类型的称为"成卦之主",如《
》卦(
),一阴极于上而决之,即成为成卦之主。第二种类型称"主卦之主"。此爻必然要德美善,得位得时者才能当之,故取五爻为多,其他位也时有所取。如《乾》卦(
)第五爻阳刚健美,即为主卦之主。诸卦《彖传》之义,往往反映出卦主之所在。由于各卦情状不同,对卦主的认识也应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周易折中》揭示出四种情况,可供参考:"若其卦成卦之主,即主卦之主,则是一主也;若其卦有成卦之主,又有主卦之主,则两爻皆为卦主矣;或其成卦者兼取两爻,则两爻又皆为卦主矣;或其成卦者兼取两象,则两象之两爻,又皆为卦主矣。亦当逐卦分别观之。"[卦气]汉代易学术语。以《易卦》与四时气候相配,故叫卦气。此说始于西汉孟喜,孟喜以坎、离、震、兑为四正卦,主四时;其爻主二十四节气,其余六十卦,主六日七分,其爻主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日。内自复至乾,自媚至坤另为十二月消息卦,主十二辰,其爻主七十二候。京房后来又发展了孟喜之说,提出"八卦卦气说"和"六子卦卦气说"等不同形式,或将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配一年之日数,或将六子卦配以二 十四节气。刘歆又以乾坤两卦十二爻配十二月。尽管在具体配法上诸家有种种不同之处,但其实质都是把《易》卦与天文历法相配合,或以历释易,或以易衍历,对后来的易学和天文历法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至于用以讲阴阳灾异、占验吉凶,则是其弊端。清惠栋《易汉学》曾对此进行了详尽的阐发,作《卦气六日七分图》。[卦时]《周易》六十四卦,每卦各象征某一类事物、现象在特定背景下产生、变化、发展的规律。伴随卦义而存在的这种"特定背景",称之为卦时。六十四卦表示六十四"时",即从不同角度喻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中某些有典型意义的事理,塑造出了六十四种"特定背景"。如泰卦象征"通泰"之时的事理,讼卦象征"争讼"时的事理,未济卦象征"争未成"之时的事理,等等。每卦六爻的变化情状,都规定、限制在特定的"时"中去反映事物发展到某一阶段的规律。[卦象]也叫卦体。《易经》古经的内容分符号和文字两部分,其符号部分即六十四卦卦象,文字部分即卦爻辞。构成卦象的基本要素是爻象"—"与"--",这两种符号的不同排列而组合成的卦画,就叫卦象。如三阳卦的卦象:震
、坎
、艮
;三阴卦的卦象:巽
、离
、兑
。从 卦象可知,三阳卦均为一阳两阴,故有"阳卦多阴"之说,而三阴卦则为一阴二阳,故称"阴卦多阳"。陆德明《经典释文》叙具体八卦象:"乾为天,为圜,为君,为父,为玉,为金,为寒,为冰,为大赤,为良马,为老马,为瘠马,为驳马,为木果。" "坤为地,为母,为布,为釜,为吝啬,为均,为子母牛,为大舆,为文,为众,为柄。其于地也为黑。""震为雷,为龙,为玄黄,为軎(音fu,花朵),为大涂,为长子,为决躁,为苍莨(音lang)竹,为萑苇,其于马也,为善鸣,为异(音zhu),左腿白色的马)足,为作(迅快)足,为的颡(音sang,白额的马),其于稼也,为反生(果实在根部),其究为健,为蕃鲜。""巽为木,为风,为长女,为绳直,为工,为白,为长,为高,为进退,为不果,为臭,其于人也,为寡发,为广颡,为多白眼,为近利市三倍,其究为躁卦。" "坎为水,为沟渎,为隐伏,为矫鞣,为弓轮,其于人也,为加忧,为心病,为耳痛,为血卦(血为红色,故称),为赤,其于马也,为美脊,为亟心,为下首,为薄蹄,为曳(音ye,水摩地而流),其于舆也,多眚(音sheng,凶),为通,为月,为盗,其于木也,为坚多心。" "离为火,为日,为电,为中女,为甲胄,为戈兵,其于人也,为大腹,为鳖,为蟹, 为蠃,为蚌,为龟,其于木也,为科上槁(枝干枯槁之木)。" "艮为山,为径路,为小石,为门阙,为果蔬(音luo,瓜类果实),为阍寺,为指,为狗,为鼠,为黔啄之属,其于木也,为坚多节。""兑为泽,为少女,为巫,为口舌,为毁折,为附决,其于地也,为刚卤,为妾,.为羊。"[卦变]《周易》六十四卦中,各卦间的互变的关系。如《彖传》中的"自上下下"、"柔变刚也"、 "刚自外来而为主于内"、 "柔来而文刚"、"刚上而文柔"等语即是对卦变现象的描述。系统阐述《周易》卦变说,始于东汉人荀爽、虞翻,宋人李之才、朱熹、朱震、苏轼、程颐,明末清 初的顾炎武,他们皆提出过各自的卦变说,其中以苏轼、程颐、顾炎武之说较为醇正。[卦画]《周易》中象征自然界各种现象和人类社会中各种变化的符(号。它由阴爻--和阳爻—相配合而组成。由三爻组成的卦有八个,《周礼》称之为"经卦",通称为八卦。由六爻组成的卦有六十四个,《周礼》称之为"别卦"。[卦辞]《周易》六十四卦每卦都有"卦义",用来说明卦义的文字叫卦辞。每卦卦形下皆有卦名和卦辞。如旅卦卦形下有"旅小亨,旅贞吉"之语,即是卦辞。大过卦卦形下云:"大过:栋桡,利有攸往,亨。"晋卦卦形下云:"晋:康侯用锡马藩庶,昼日三接。"这里的"晋"即卦名,余为卦辞。[别卦]又称重卦,即六画卦,由三画的经卦"因而重之"而成,故称。六十四卦的每一卦都是别卦。如乾卦
,一共六爻,由上、下两经卦乾
所组成;泰卦
,由上坤
下乾
两经卦组成。[上卦]六画卦由两个三画的经卦组成,上卦即六画卦的上一个经卦,指从第四爻至上爻的三爻。由于爻画位次是由里而外、由下而上,故又称为外卦,古人又称为"悔"。[下卦]六画卦由两个三画的经卦组成,下卦即六画卦的下一个经卦,指从初爻至第三爻的三爻。由于爻画位次是由里而外,由下而上,故又称为内卦。[二体]六十四卦由八卦两两重叠而成,每卦之中都含有两个八卦符号,成为六画卦,如《乾》卦,就为
。人们把六画卦的初爻至三爻这三爻即居下者,称为下体,由于爻画位次是由里而外,由下而上,又叫做下卦,内卦,《左传》谓之贞卦。又把六画卦的第四爻至上爻这三爻,即居上者称之为上体,也叫做外卦、上卦, 《左传》谓之悔卦。这就是所谓的"二体"。上下体(或上下卦、内外卦)既可以象征事物发展变化的两个阶段,即下卦处于"小成"阶段,上卦为"大成"阶段;又可以象征事物所处地位的高低,或所居地域的内外、远近,等等。[本卦]筮时所得的卦称为"本卦"或"正卦",所变的卦称为"之卦"或"变卦"。本卦又称为"贞",变卦又称为"悔"。《左传·庄公二十二年》:"周史有以《周易》见陈侯者,陈侯使筮之,遇《观》
之《否》
。"观卦为本卦或正卦,周史本是筮得观卦,其第四爻发生爻变,由阴之阳,变成了否卦,否卦为之卦、变卦。又《左传·僖公二十五年》: "公曰: '筮之。'筮之,遇《大有》
之《睽》
。"大有卦为奉卦或正卦。其第三爻发生爻变,由阳而阴,变成睽卦,睽卦为之卦或变卦。[恶卦]又称凶卦。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杂艺》:"古者, 卜以决疑,今人生疑于卜,何者?守道信谋,欲行一字, 卜得恶卦,反令拭试,此之谓乎?"[错卦]易学术语。晋韩康伯《系辞注》指"以异相明"的对立卦,即同一爻位上的爻象性质互相对立的两卦,如《乾》
与《坤》
,《坎》
与《离》
。明来知德《周易集注》将《周易》六十四卦分为三十二对错卦,而且将范围由重卦扩展到经卦,认为错卦之间寓有相同之象,以此来解释《周易》的卦爻辞。如乾卦与坤卦为错卦,依《说卦》乾为马,而坤卦卦辞则云"利牝马之贞"。《履》卦
上乾下兑,兑错艮,艮为虎,卦辞即以虎言之。《革》卦
上兑下离,兑错艮,艮有虎象,故革卦九五爻并以虎言之。来氏进而认为伏羲之卦主于错, 《六十四卦方圆图》之《伏羲圆图》的卦序是有规律的,即从坤向左至垢的卦,与从乾向右至复的卦是错卦。这三十二对四组错卦,每组八对之间的变化有一定规律性。[反卦]两卦之间,下卦和上卦正相反对的卦。清惠栋《易例·反卦》:"有卦之反,有爻之反。卦之反,反卦也;爻之反,旁通也。"《易·杂卦》:"否、泰反其类。"李鼎祚《集解》引虞翻曰:"否反成泰,泰反成否,故 反其类。终日乾乾,反复之道。" 《易·明夷》李鼎祚《集解》引虞翻曰:"夷,伤也。临二之三,而反晋也。"均以反卦为辞。六十四卦中共有二十八对反卦,除八个原卦外,每卦都有自己的反卦。每对反卦都有两象易关系。它们的卦辞往往具有一定的联系,如泰卦辞中有"小往大来",其反卦否的卦辞即有"大往小来"。[不反对卦]也叫"不易之卦"。李之才《变卦反对图》中有《乾坤相索三变六卦不反对图》。不反对,指一卦之卦象颠倒后其卦象不变,即呈相对相反之卦象,如《小过》
,虽颠倒过来,但卦象不变。不反对卦包括《乾》
、《坤》
、《颐》
、《小过》
、《坎》
、《大过》
、《中孚》
、《离》
。按李氏之说,其中颐、小过、坎、大过、中孚、离六卦为乾、坤两卦三次相交索而变出。[正卦]指卦体颠倒而卦形不变的卦。《乾》
、《坤》
、《坎》
、《离》
、《大过》
、《颐》
、《小过》
、《中孚》
八卦,即为正看倒看无别的反复不变之卦。《易·颐》:"贞吉。"李鼎祚《集解》引虞翻曰:"反复不变,与乾、坤、坎、离、大过、小过、中孚同义。"宋黎清德《朱子语类》:"三十六宫都是春, 《易》中二十八卦翻成五十六卦,惟有乾、坤、坎、离、大过、颐、小过、中孚八卦反复只是本卦,以二十八卦凑此 八卦,故言三十六也。"[内互卦]互卦的一种。互卦有二、三、四爻组成的与三、四、五爻组成的两种,由二、三、四爻组成的称内互卦。如《屯》(
)卦,其二、三、四爻组成的卦为坤(
)卦,这个坤卦即《屯》卦的内互卦。[互体]①又称互卦或互象。指一卦中的上下卦交互组成的新卦象。《左传》庄公二十二年:"陈侯使筮之,遇《观》
之《否》
。"郑玄注:"《易》之为书,六爻皆有变象,又有互体。圣人随其义而论之。"孔子颖达疏:"二至四、三至五四体交互各成一卦,先儒谓之互体。"如《屯》
,下卦为震(
),上卦为坎(
),二至四爻可组成互体坤(
),三至五爻可组成互体艮(
),一卦六爻便可以生出四种卦象。②专指互体中的二至四爻所组成的卦象。王应麟《困学纪闻》:"京氏谓二至四为互体,自三至五为约象。"[断卦]依据卦推断吉凶祸福。其法大体是:(1)根据占问对象的易卦归属,取对象所属之卦的卦象、卦辞进行占断; (2)根据占问对象的爻性、爻位归属,分析此爻与他爻之间的乘、承、比、应、据等关系,是否得位,是否得中,并进而依据相应的爻辞进行占断;(3)根据占问对象所属易数推断相关数据进行占断;(4)根据占问对象的五行归属,分析对象所属五行以及五行之间的生克等关系进行占断。总之,要寻找卦中与所占对象有联系的各种因素,如卦象、卦辞、爻象、爻辞、易数等等,联系越多,对诸因素间的关系分析越透彻,推断出的结论就愈具有准确性和可信性。然而实际断卦时,并无不变的法则,须视具体情况而定,但应遵循两个原则:综合性和灵活性。如运用卦辞断卦:秦穆公接纳了流亡的晋国公子重耳,并表示愿意帮助他重返晋国。后董因迎接重耳返晋做国君,并占一卦,预测能否成功,遇到《泰》卦(
),未变。董因先释泰卦卦象,说是天地相配,上坤下乾,天在下而欲升于上,地在下而将降于下,为天地交通之象;然后又根据《泰》卦卦辞"亨,小往大来",说明重耳将失去小的,得到大的。董因遂据此断定重耳要走亨通之运,必定反得晋国。如运用卦象占断:晋成公原客于周,晋赵穿杀晋灵公而迎立成公。成公由周归晋时,晋人为此占卦,得《乾》卦(
),其初九、九二、九三爻皆变,便成《否》卦(
)。筮人根据二卦的卦象解释:乾为天为君,坤为地为众,天在上君在下(《乾》卦上卦乾为天,下卦乾为君),有国君配天之象。但是《乾》的下卦由乾变坤,坤又为臣,有天变地,君变臣之象,所以说国君做不到头,且《乾》卦的下卦三爻由阳变阴,所以君主有三次出走的可能。常用的还有用爻象断卦、爻辞断卦等。[变卦法]占筮时,通过揲蓍法先求得"本卦",再通过可变之爻去求得"变卦",以占断所问事物吉凶的一种方法。用揲蓍法求得的爻或七或八或九或六,七、八为不变之爻,九、六为可变之爻。古人以七、八象征春、秋,九、六象征夏、冬,分别为老阳、老阴,物极必反,阴阳盛极必变,故为可变之爻。其变即为逢九变六(逢阳变阴),逢六变九(逢阴变阳),这里前面一个"九"或"六"为"本卦",后面的"六"或"九"为"变卦"。要求可变之爻,其法是用五十五(大衍之数)减去六爻之和,用余数自初爻往上数,数到上爻,如果余数尚来数尽,再从上爻往下数,数到初爻,仍未尽,则如此往复直到余数数尽为止,所停止的那一爻即为可变之爻。如:六爻都是六,其和为三十六,五十五减去三十六,余十九,用十九自初爻往上数,再从上爻往下数,正好在上爻把十九这个余数数尽,上爻即为可变之爻。如果六爻为七、八,此卦即为不变之卦,只能以本卦卦辞占断。如果每爻都为九或六,此卦为全变之卦,若都为九,即用乾卦的"用九"爻辞占断,若都为六,即用坤卦的"用六"爻辞占断。若有九又有六,也是全变之卦,即九变六,六变九,以得变卦,再用变卦爻辞占断,而不必求可变之爻。总之,不变之卦用"本卦"卦辞去占断;全变之卦用"变卦"卦辞占断(乾坤二卦例外);如果应变之爻与可变之爻相等,用"本卦"应变之爻的爻辞去占断;应变之爻与可变之爻的数目不相等,可变之爻少于不变之爻,用本卦卦辞占断,可变之爻多于不变之爻,用"变卦"卦辞去占断;可变之爻等于不变之爻,用"本卦"与"变卦"的卦辞去综合占断。[变占法]朱熹在《易学启蒙》中讲到七种不同情况的变卦。通过揲蓍将一卦推演成之后,根据六爻的爻性(阴阳)确定可变之爻。有无可变 之爻,无非有七种情况:(1)六爻都不变;(2)有一个可变之爻;(3)有两个可变之爻;(4)有三个可变之爻;(5)有四个可变之爻;(6)有五个可变之爻;(7)六个爻全都可变。遇到这七种情况,按以下六条原则办:(1)凡卦六爻都不变(即无可变之爻,又叫静卦),即用本卦的卦辞去占断,不过在解占时应以内卦为主,外卦为辅;(2)一卦之中有两个可变之爻,就用本卦两个可变爻的爻辞去占断,但要以上爻为主;(3)一卦中有三个可变之爻,用本卦卦辞并结合变卦卦辞去占断,以本卦卦辞为主。而六十四卦中,有三个阴爻三个阳爻的卦有二十个,都是从泰、否二卦变化 而来的,这又可分为前十卦和后十卦(初爻不变者为前,变者为后)。若变卦在前十卦中,以两卦卦辞解占时以本卦卦辞为主,否则以变卦卦辞为主。(4)一卦之中有四个可变之爻,用变卦的两个不变之爻的。爻辞去占断,以下爻之爻辞为主;(5)一卦之中有五个可变之爻,用变卦的不变之爻的爻辞去占断;(6)六爻全变,除乾、坤二卦用"用九"或"用六"去占断外,余者用变卦卦辞去占断。按此六条原则去占断的方法叫"变占法",也叫朱熹变卦法。[乾]①《周易》八卦之一,卦形为
。《说卦传》:"乾,天也。""乾,健也。"乾象为天,阳性,有刚健义。②六十四卦之一,乾下乾上,卦形为
。乾卦与坤卦同为六十四卦之首,两者相互作用,不可分离,但首乾次坤的卦序又明确表明乾具有更为重要的地位,是作用的主要方面。这也是今本《周易》和《归藏易》的根本区别之所在。 《彖传》:"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谓盛大无极的乾阳元始之气,开创万物,统领自然。《象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谓乾卦下体上体都是天,天的运行刚劲强健,君子观此卦象则不断激励自己,愤发图强。③《说卦传》:"战乎乾,乾西北之卦也,言阴阳相薄也。"谓乾卦是象征西北的卦(西北为阴地),宜于阴阳交配结合。《正义》:"以乾是西北方之卦,西北是阴地,乾是纯阳而居之,是阴阳交薄之象也。"《说卦传》又以乾象征多种事物和属性,如君、马、首、父、玉、金、寒、冰,等等。[坤]①《周易》八卦之一,卦形为
。《说卦传》:"坤,地也。""坤,顺也。"坤象为地,阴性,有顺承义。②六十四卦之一,卦形为三,与乾卦同为六十四卦之首,两者互相作用,不可分离,但坤处于次要地位。《彖传》:"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谓大地生养万物,其德美善至极,并顺承天的法则运行。《象传》:"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谓坤卦下体上体都是地,其气势厚实和顺,君子观此卦象则增厚自己的美德,容载万物。③《说卦传》: "坤也者,地也,万物皆致养焉,故日致役乎坤。"《正义》:"以坤是象地之卦,地能生养万物,是有其劳役,故云'致役乎坤'。郑云: '坤不言方者,所言地之养物不专一也。"'《说卦传》又以坤象征多种事物和属性,如藏、腹、地、母、布、吝啬、均、子母牛、大舆、文、众、柄等。[巽]《易》卦名。①八卦之一。卦形为
,为阴卦。 《易传》以巽代表顺服、谦逊,象征风,象征长女。《易·说卦》:"巽,人也。""巽为木,为风,为长女,为绳直……''②六十四卦之一。申八卦之巽重叠而成,卦 形为三。《易·巽》:"小亨,利有攸往。利见大人。"《彖》曰:"重巽以申命,刚巽乎中正则志行。" 《易·序卦》: "旅而无所容,故受之以《巽》。《巽》者,入也。"旅客无所容身,另入于一处,故《旅》卦后为《巽》卦。[坎]《易》卦名。①八卦之一。卦形为
,阳卦。 《易传》以坎代表陷坑,象征水,象征中男。《易·说卦》:"坎,陷也。""坎为水,为沟渎,为隐伏,为矫糅……''②六十四卦之一。由八卦之坎重叠而成,卦形为三。《易·坎》:"有孚维心,亨,行有尚。"《彖》曰:"习坎,重险也。水 流而不盈,行险而不失其信。维心亨,乃以刚中也。行有尚,往有功也。"《易·序卦》: "物不可以终过,故受之以坎。坎者,陷也。"人不可以终有过行,有过行,则将遇坎坷,遭险难,所以《大过》卦后为《坎》卦。[艮]《易》卦名。①八卦之一。卦形为
,阳卦。 《易传》以艮代表静止,象征山,象征少男。《易·说卦》:"艮,止也。""艮为山,为径路,为小石,为门阙……"②六十四卦之一。由八卦之艮重叠而成,卦形为三;《易·艮》: "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 《象》曰:"兼山,《艮》。君子以思不出其位。"《易·序卦》: "《震》者,动也。物不可以终动,止之,故受之以《艮》。 《艮》者,止也。"事物有运动,也有静止,所以在《震》卦后即为《艮》卦。[震]《易》卦名。①八卦之一。卦形为
,阳卦。 《易传》以震代表运动,象征雷,象征长子。《易·说卦》:"震,动也。""震为雷,为龙,为玄黄,为軎,为大涂,为长子……"②六十四卦之一。由八卦之震重叠而成,卦形为主,《易·震》:"亨,震来虢虢,笑言哑哑,震惊百里,不丧匕鬯。"《象》曰:"游雷,震。君子以恐惧修省。"《易·序卦》:"主器者莫若长子,故受之以《震》。"鼎为宝器,为国、邑权力的象征,一般由长子继承,所以《鼎》卦后为《震》卦。[离]《易》卦名。①八卦之一。卦形为
,为阴卦。 《易传》以离代表附丽,象征火,象征中女。《易·说卦》:"离,丽也。""离为火,为日,为电,为中女,为甲胄,为戈兵……"②六十四卦之一。由八卦之离重叠而成。卦形为三。《易·离》:"利贞。亨,畜,牝牛。吉。"《彖》曰:"离,丽也。日月丽乎天,百谷草木丽乎土。重明以丽乎正,乃化成天下,柔丽乎中正,故'亨',是以'畜,牝牛吉'也。"《易·序卦》: "陷必有所丽,故受之以《离》。《离》者,丽也。"人遇坎坷,遭险难,必附丽他人以为援,所以《坎》卦之后为《离》卦。[兑]《易》卦名。①八卦之一。卦形为
,为阴卦。 《易传》以兑代表喜悦,象征沼泽,象征少女。《易·说卦》:"兑,说也。""兑为泽,为少女,为巫,为口舌……"②六十四卦之一。由八卦之兑重叠而成,卦形为三。《易·兑》:"亨,利贞。" 《彖》曰:"丽泽,兑,君子以朋友讲习。"《易·序卦》:"人而后说之,故受之以《兑》。《兑》者,说也。"旅客人于一处,所得栖宿,则喜悦之,故《巽》卦之后继之以《兑》卦。[八宫图]《易经》的基本卦象是八个单卦,分别取象于八种自然现象,即乾为天,坤为地,离为火,震为雷,坎为水,艮为山,兑为泽,巽为风,于是全部六十四卦就都可由两种自然现象合成。从宋代流传至今的《分宫卦象次序》即为便于人们熟记六十四卦的卦象而编制。所谓分宫,即将八卦按照卦象阴阳不同的性质分为阴四宫和阳四宫,便形成了八宫卦。阳四宫四卦是:
乾、
震、
坎、
艮(它们的卦画为三或五,奇数,故为阳),阴四宫四卦是:
坤、
离、
巽、
兑(其卦画为四或六,偶数,故为阴)。八宫卦是按照特定规律编排的六十四卦次序。其要例按"文王八卦次序图"中的乾、坎、艮、震、巽、离、坤、兑的次序排列八个纯卦,并以此八纯卦为纲,每卦沿初爻到五爻依"一世"至"五世'及"游魂"、 "归魂"的变化规则演成八卦,为一宫;八纯卦各主一宫,合八宫则六十四卦具备,即为八宫卦。八宫图如下:[归魂卦]《易》卦的一种。京房《易传》以八经卦的重卦为"八宫",每宫统率七卦,各宫所属之卦,凡游魂卦的下卦恢复本宫卦的下卦象,或者游魂卦的下卦变为相反的卦所生成的卦,称为归魂卦。如乾宫中的《大有》(
),系游魂卦的《晋》(
)的下卦恢复本宫卦《乾》(
)的下卦乾(
)象所生成,是为乾宫归魂卦。其余各宫的归魂卦分别为:震宫的《随》、坎宫的《师》、艮宫的《渐》、坤宫的《比》、巽宫的《蛊》、离宫的《同人》、兑宫的《归妹》。京房《易传·比》: "归魂复本,阴阳相成。万物生也。"[游魂卦]京房《易传》以八宫卦各统率七个卦,其第六卦称为"游魂"。它们包括晋、大过、明夷、中孚、需、颐、讼、小过八卦,皆从五世卦变来。五世卦中的第 四画恢复本宫卦中的第四卦爻象,或者五世卦中的第四画阳爻变阴爻,阴爻变阳爻,即为"游魂卦"。如乾宫中的五世卦剥六四爻变为九四爻,则为游魂卦晋卦,或者剥卦六四爻恢复乾卦九四爻象,即是晋卦,余皆类此。[消息卦]乾、坤二宫的十二个世卦刚好反映了六阴爻与六阳爻的渐次消息,故称为消息卦。十二消息卦依次为:《复》(
,一阳息阴),《临》(
,二阳息阴),《泰》(
,三阳息阴),《大壮》(
,四阳息阴),《
》(
,五阳息阴),《乾》(
,六阳息阴),《垢》 (
,一阴消阳),《遁》(
,二阴消阳),《否》(
,三阴消阳, 《观》(
,四阴消阳),《剥》(
,五阴消阳),《坤》(
,六阴消阳)。京房《易》说并且以十二消息卦为辟卦,统帅其余各卦。《汉书·京房传》:"然少阴倍力而乘消息。"注: "孟喜曰,房以消息卦为辟,辟,君也,息卦曰太阴,消卦曰太阳,其余卦曰少阴、少阳,谓臣下也,并力杂卦气于消息也。"宋宋祁曰:"注文当作息卦曰太阳,消卦曰少阴。"[十二月卦]又称"月卦",即以十二辟卦代表一年的十二个月,其顺序如下:《复》卦
,十一月中,冬;《临》卦
,十二月中,冬;《泰》卦
,正月中,春;《大壮》卦
,二月中,春;《
卦》
,三月中,春;《乾》卦
,四月中,夏;《垢》卦
,五月中,夏;《遯》卦
,六月中,夏;《否》卦
,七月中,秋;《观》卦
,八月中,秋;《剥》卦
,九月中,秋;《坤》卦
,十月中,冬。此十二卦代表一年节气中的中气。十二卦共七十二爻,代表七十二候。所以选此十二卦代表十二月,因为其中刚柔二爻的变化,体现了阴阳二气的消长过程,前六卦,从复到乾,表示阳爻逐渐增加,以下往上增长。复卦一阳生,临卦二阳生,泰卦三阳生,大壮卦四阳生,
为五阳生,乾为六阳生,表示阳气极盛,此为阳息的过程,也为阴消的过程。后六卦,由媚而坤,表示阴爻逐渐增加,阴气逐渐增长,姤卦一阴生,避卦二阴生,否卦为三阴生,观卦为四阴生,剥卦为五阴生,坤卦为六阴生,表示阴气极盛,此即为阴息,亦为阴消的过程。这十二辟卦又象征二十四节气和七十二候的变化,因而又被称为"十二消息卦"。复卦初九爻表示阳气始动,为十一月冬至次候;到乾卦六爻皆阳,表示阳气盛极,为四月不满次候;姤卦初六爻表示阴气始动,为五月夏至次候;到坤卦六爻皆阴,表示阴气极盛,为十月小雪次候。有《十二消息图》表示。[十二辟卦]孟喜以四正卦主管四时,其他六十卦则配以七十二候。此六十卦,则按辟(君)、公侯、卿、大夫五等爵位,分为五组,每组十二卦。十二:复、临、泰、大壮、
、乾、姤、遂、否、观、剥、坤十二重卦。古人以这十二个特殊的卦形,配合一年十二月的月候,指示自然界万物"阴阳消息"的意义,故又名"月卦"、"候卦"、"消息卦"。十二辟卦的来源甚古,其说首见于《归藏》:"子夏、丑临、寅泰、卯大壮、辰
、巳乾、午姤、未逐、申否、酉观、戍剥、亥坤。""辟"字之义,犹言"君':言"主",谓此十二卦为十二月之主。阳盈为息,阴虚为消。自复至乾为息卦,如《复》
卦一阳生,《临》卦
二阳生,《泰》卦
三阳生,《大壮》卦
四阳生,《
》卦
五阳生,至《乾》卦
则六阳生;自《垢》至《坤》为消卦,如《姤》卦
一阴消,《遁》卦
二阴消,《否》卦
三阴消,《观》卦
四阴消,《剥》卦
五阴消,至《坤》卦
则六阴消。而《乾》、《坤》两卦又为消息之母。十二辟卦之义,自西汉孟喜、京房,东汉马融、郑玄、苟爽、虞翻,以迄清代汉学家,莫不采用,影响较大。[十二公卦]指中孚、升、渐、解、革、小畜、咸、履、损、贲、困、大过十二重卦。[十二卿卦]指六十四卦中的睽、益、晋、蛊、比、井、涣、同人、大畜、明夷、噬嗑、颐十二卦。[十二大夫卦]指谦、蒙、随、讼、师、家人、丰、节、萃、无妄、既济、蹇十二个重卦。[文王后天方位图]北宋邵雍后天易学的图式之一。《说卦传》第五章:"万物出乎震,震,东方也。齐乎巽,巽,东南也,齐也者,合万物之结齐也。离也者,明也,万物皆相见,南方之卦也。""坤也者,地也。""兑,正秋也。" "乾,西北之卦也。坎者,水也,正北方之卦也。" "艮,东北之卦也。"因此,方位图起震终艮,离南坎北,震东兑西,坤西南,乾西北,巽东南艮东北,以坎离兑震为四正卦,以乾坤巽艮为四维卦,实际上是汉易中的八卦卦气图。邵雍认为此图把伏羲八卦图的乾由南退向西北,坤由北退居西南,结果是震居东北,即长男用事,主生物。巽居东南,即长女代坤而长物,坎离得位,兑艮为偶。他说:"乾坤纵而六子横,易之本也。震兑横而六卦纵,易之用也。先天之学心也,后天之学迹也。"(《皇极经世·观物外篇》)这是认为伏羲八卦是易之根本,文王八卦是伏羲易的发展和应用。文王后天方位图如右上所示。[六十四卦方圆图]又叫大圆图,六十四卦圆图。北宋邵雍的先天图之一,见于朱熹《周易正义》和《宋元学案·百原学案》。此图将伏羲八卦方位图加以推行,即以八卦交相配合成六十四重卦所得之图。它以乾坤离坎为四正卦,左半圈自复至乾共三十二卦,阳爻共112,阴爻共80,阳爻占优势,故称阳;右半圈自媚至坤,亦三十二卦,阴爻112,阳爻80,阴爻占优势,故称阴。乾坤为诸卦之祖,乾坤相交生复媚二卦,其它卦皆生于复媚,故又称为"复媚小父母说"。《复》卦
为一阳生,《乾》卦
为六阳生;左半圈从复至乾阳爻由少到多,为阳长阴消的过程,乾为阳之极盛。《姤》卦
为一阴生,《坤》卦
为六阴生,右半圈从媚至坤阳爻由多到少,是阳消阴长的过程。此图实际上仍以邵雍卦气说为内容,用以说明一年节气变化与阴阳二气互为消长的运动过程的关系。邵雍并以此图说明天道消长与人道兴废的关系:"天地之气运,北而南则治,南而北则乱,乱久则复,北而南矣。天道人事皆然。推之历代,可见消长之理也。"(《皇极经世·观物外篇》)从北而南,即由复至乾,阳气用事,故世道治;从南而北,即由垢而坤,阴气用事,故世道乱。如此以卦气推断社会治乱,则具有主观与神秘的色彩。此图的理论意义在于表明宇宙间的事物总是处于阴阳推移的变化过程,其以圆图示之,则表明这种过程是循环不穷的。[六十四卦相生图]北宋李之才作。其内容是:乾卦与坤卦首次相交生出姤与复两卦,复卦是五阴一阳之卦,其一阳爻逐步上升,五变而生出,五卦;媚为五阳一阴之卦,其一阴爻逐步上升,五变而生出五卦。乾、坤第二次相交,生出避、临两卦。临为四阴二阳之卦,从明夷至艮卦,阳爻逐步上升阴爻逐步下降,五,变而生出十四卦,皆四阴二阳之卦;避为四阳两阴之卦,从讼至兑卦,阴爻逐步上升而阳爻逐步下降,五变而生出十四卦,皆四阳二阴之卦。乾、坤第三次相交,生否、泰两卦。泰为三阴三阳少卦.三变而牛九卦;否为三阳三阴之卦,三变而生出九卦。泰卦所生九卦从归妹到丰,到恒,表示三阳爻逐步上升。第一、三变,指归妹卦一组从归妹到损三阳中一阳逐步上升的变化过程。第二复三变,指丰卦一组从丰到贲,三阳,爻中二阳逐渐上升的变化过程。第三复三变,指恒卦一组从恒到蛊三阳爻逐渐上升的变化过程。否卦所生九卦之变化体例亦同,体现了三阴爻逐渐上升的过程。此图是对虞翻卦变说的发展,将虞说系统化、逻辑化,对象数学的发展有一定影响。后邵雍的《伏羲六十四卦方圆图》及其"复媚小父母说",均与此图有渊源关系。[八卦卦气图]此图反映京房"八卦卦气说"的内容。京房以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配一年之日数,坎主冬至,当十一月;离主夏至,当五月;震主春分,当二月;兑主秋分,当八月;乾主立冬,当十月;坤主立秋,当七月;巽主立夏,当四月; 艮主立春,当正月。 "阴从午,阳从子。"故以坎配子,离配午。"子午分行,子左行,午右行。"故以子午相对。[伏羲八卦次序图]又称《伏羲始画八卦图》、《小横图》,北宋邵雍所传《先天图》之一,见于朱熹《周易本义》。此图说明八卦的形成是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过程,亦即"一分为二,二分为四,四分为八"(《皇极经世·观物外篇》)的过程。太极为一,一分为二而为阴一,阳--;阴一、阳一又各一分为二,即阴--、阳一之上分别生出一奇一偶而为老阳
、少阴
、少阳
、老阴
四象,四象又各一分为二,分别各生出一奇一偶而为
与
、
与
、
与
、
与
八卦。朱熹云:"易有太极,是生两仪者。此乃易说纲领,开卷第一义,然古今未有识之者。至康节(邵雍)先生始传天之学而得其说,且以此为伏羲氏之易也。《说卦》天地定位一章,生天图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之序皆本此也。若自八卦放此而生之至于六画,则八卦相重而成六十四卦矣。"(《朱文公集》卷五十四《答虞士明书》)。此图与《大横图》、《小圆图》及《大圆图》的排列方式及所含理论,于易学史上有很大影响,为后世象数学家所遵循的基本原理。[伏羲八卦方位图]又叫《小圆图》。北宋邵雍所提出的《先天图》之一。见于朱熹《周易本义》。此图所含内容是:乾坤始交为震,震为阳生,表示阴消而阳生。巽为阴生,表示阳消而阴生。兑为二阳生,表示阳长,艮为二阴,表示阴长。左半圈表示天始生万物,有交泰之义,所以震兑两卦象,皆阴爻在上,阳爻在下。右半圈表示地成万物,所以巽艮两卦象,皆阴爻在下,意味着阳尊而阴卑。乾上坤下,离左坎右,即乾南坤北,离东坎西。乾为天,左半圈自下而上,表示阳气生长,辟户而施万物;坤为地,右半圈由上而下,表示阴气增长,阖户而收藏万物。离为日, 日起于东方;坎为月,月生于西方。天地辟阖,形成四时运行,日月出入形成昼夜长短与晦朔玄望。此图将八卦方位与四时变化相联系,主要是以此说明天时与节气变化的规律性,即其理论意义在于说明一年四季变化是阴阳二气互为消长的过程。如图所示。[数]人筮常用语,筮数、数理。《周易》的数把自然之数和天地人时空体系结合在一起考察和研究,形成了独特的易经数理哲学。大衍之数为五十,是用来演绎起卦的蓍草数目。先取一根在旁不用表示太极。任取左右两份象征两仪。取一策悬左手小指间象征天地人三才,每束四策地揲算以象征四季,把右边揲算剩下的策夹在左手无名指间象征闰月,五年出现两个闰月,所以再把左边算剩的夹在左手无名指间,而后别起一卦反复揲算。天的数字象征有一三五七九,五个奇数,地的象征有二四六八十,五个偶数。天数之和二十五,地数之和三十,天地之数为五十五。故又有人(如金景芳《易通》)以五十五为大衍之数。[象]卜筮用语,有现象、意象、法象、象征等含义。《系辞上传》:"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ze,精微,深奥),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 故谓之象。"《系辞下传》:"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系辞焉而命之,动在其中矣;吉凶悔吝者,生乎动者也。"这就是说,"易"的产生是从对宇宙间万事万物形象的观察提炼人手,而通过抽象性的卦爻象,概括为宇宙图式,以表达万物运动变化的规律,而卦爻辞正是根据爻象来写的;"设卦观象"、"进退之象"等则是指人通过自然社会现象而进行的由此及彼的意会、想象等思维活动,称意象;通过现象、意象而进行的取象比类的抽象思维活动,即法象。几者之间的关系可理解为:通过观察各种现象,用形象思维的方式概括出用、以分析事物的一个类概念,它借卦爻符号系统和文字系统进行取象比类的思维。每一卦象一经产生,即不再是具体物象,而是用以象征各种思维,是进行抽象思维的象征。即"《易》者,象者,像也"。[几]事物出现前预示事物即将出现的细微征兆,有"机"的含义。《易经·系辞下传》:"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孔颖达注:"几是离无入有,在有天之际,故云动之微也。""离无入有",就是从无过渡,转化到有;"有无之际"指事物将要出现而尚未出现时的状态。《易经》即通过卜筮预见事物出现前的征兆,以趋吉避凶。它盛赞这种预见力:"知几其神乎!"强调"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易经》的象、数、理、占融为一体,归纳于一个"几"字,可说《易经》中的全部信息,就是"几"。[顺]《易传》描述《易经》卦、爻象,卦、爻辞及事物性质的常用词之一,也是《易传》所崇奉的事物性质和规律之一,有顺从的含义,与逆相对应。《周易》中出现五十多处,全部见于《易传》。在《易传》看来,倾贯穿于各种自然和社会现象之中,"天地以顺动","圣人以顺动。"且顺的表现形式、种类更是多种多样,如"内健而外顺"、"顺天"、"顺命"、"顺德"、"顺以从君",等等。[承、乘、比、应]《周易》六爻因所居位次、性质、距离的不同,有着"承"、"乘"、"比"、"应"的关系。凡下爻紧承上爻谓之承。阴爻上承阳爻,象征卑微、柔弱者面顺承尊高、刚强者,求获援助。此时爻义须视具体情况而定,一般以阴阳当位的相承为吉,不当位的相承为凶。凡阳爻居于阳爻之上谓之乘,或乘刚,往往象征弱者欺凌强者,小人乘凌君子,爻义多不吉善。凡逐爻相连并列谓之比;如初与二比,二与三比,三与四比,四与五比,五与上比即是。凡卦的下卦三爻与上卦三爻之间两两交感对应的则叫应,如初爻与四爻、二爻与五爻、三爻与上爻称作"应爻",即对应之爻。对应之爻为一阴一阳则可交感,谓"有应";若俱为阴爻或俱为阳爻,则不能交感,谓"无应",有时亦作"敌应"。[贞]①动词,占问之意,即以筮卦形式占问吉凶。 "贞X"即占卜X事,"利贞"即利于占卜。《周易·乾文言》:"贞者事之干也","贞固足以干事。"《周易口诀义》:"贞者正也,于时配冬,冬以物之终,纳干正之道。"《周易古经今注》:"贞皆贞卜之贞。"②指内卦或下卦。《尚书·洪范》:"七稽疑,择建立卜筮人,乃命卜筮,曰雨、曰霁、曰蒙、曰驿、曰克、曰贞、曰悔、凡七。卜五,占用二。"孔安国传:"内卦曰贞"。《左传怯公十五年》:"蛊之贞风,其悔山也"。按《蛊》卦上艮下巽,巽为风,故知贞为下卦(即内卦)。③指本卦。 《国语·晋语》: "公子亲筮之,曰:'尚得晋国!'得贞屯、悔豫,皆八也。"得贞屯悔豫,犹云遇屯之豫,本卦为屯,贞即本卦。[亨]通达顺畅的意思,卜筮常用术语。《周易·乾文言》:"亨者,嘉之会也。"唐史徵《周易口诀义》:"亨,通也,于时配夏,夏以通畅合其嘉美之道。";近人高亨《周易古经今注》:"亨皆享祀之享。"《易经》中共出现三十余处,如"小过,亨";"既济,亨";"旅,小亨"等。个别地方爻辞中"亨"字用作"享",是通假,并非占语。元亨,大为通达之意。[利]利益,有利于,卜筮常用术语。《周易·乾文言》:"利者义之和也。"《正义》:"利,和也。"《周易口诀义》:"利者义也,于时配秋,秋以成实得其利物之宜。"《周易古经今注》:"利皆利益之利。"《易经》中共出现40多处,如:"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豫,利建侯行师";"贲,亨,小利有攸往"。[吉]吉祥,福祉,卜筮常用语。《说文》:"吉,善也。"《广雅·释诂》:"吉,善也"。事有善果为吉,故吉训善。善果者,福祥也,故吉可称吉祥。《周易》中"吉"字共有七十五处,其用法有"吉"、"中吉"、"终吉"、"贞吉"、"大吉"、"元吉"、"引吉"等。[有孚]一般指心怀诚信,卜筮常用语。《易经》中使用十三处,如"贞吉,无悔;君子之光,有孚吉。""有孚于饮酒,无咎;濡其首,有孚失是。"另一说,则指俘,捕俘。[无咎]免遭咎害,无灾祸,卜筮常用语。如:"或跃在渊,无咎","需于郊,利用恒,无咎"等。《易经》中共用九十余处。[无誉]不获赞誉,或没有好名誉。如:"括囊,无咎无誉","枯杨生华,老妇得其士失,无咎无誉。"[勿恤]毋忧,不必忧虑。 卜筮常用语。《易经》中共用六处,如:"有孚不终,乃乱乃萃;若号一握为笑,勿恤。""惕号,莫夜有戎,勿恤"等。[吝]"遴"字假借,为艰难、难于实行之意,卜筮常用语。尚秉和《周易尚氏学》:"《说文》'口'部引作'吝',云'恨惜也';'辵'部引又作'遴',云'艰难'。""凡言'往吝'者,宜从'行难'义;只言'吝'者,宜从'恨惜'义。""恨惜"犹言"憾惜","行难"必生"憾惜",故"吝"可释为"憾惜"。《周易》中用"吝"共十三处,"小吝"两处,如:"往吝"、"吝"、"小吝"、"终吝"、"贞吝"等。[悔]①悔恨,《周易》中常用占休咎之语。《说文》:"悔,恨也。"《广雅·释诂》: "悔,恨也。"悔恨之情较悲痛为轻,悔恨之事不如"咎"、"凶"之重。《系辞上传》:"悔吝者,忧虞之象也。""悔吝者,盲乎其小也。"《周易》中"悔"字的用处有"悔"、"有悔"、"悔有悔"、"无悔"、"悔亡"等。②指外卦或上卦。孔安国《尚书·洪范》传: "外卦曰悔。"《左传·僖公十五年》:"蛊之贞,风也。其悔,山也。"按《蛊》卦 上艮下巽,艮,为山,故知悔为上卦(即外卦)。③指之卦或变卦。《国语·晋语》:"公子亲筮之……得贞屯,悔豫,皆八也。"按得贞屯悔豫,犹云遇屯之豫,之卦为"悔"。[厉]危险,卜筮常用语。《周易》乾卦"九三"爻辞:"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周易·乾文言》:"子曰:君子进德修业,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无咎矣。"训"厉"为"危"。《周易》中共十六处,如"央,扬于王庭,孚号有厉"。[眚]灾祸。《周易》小过卦"上六"爻辞:"上六,弗遇过之,飞鸟离之,凶,是谓灾眚。"《周易》复卦"上六"爻辞: "上六,迷复,凶,有灾眚。"《释文》引郑玄曰:"异自内生曰眚, 自外曰祥,害物曰灾。"《程传》:"灾,天灾,自外来;眚,己过,由自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