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十五日中元节,道教地官大帝的圣诞日,民间都有哪些习俗?
七月十五日,是中元地官校戒之日。十方众圣普来集会,於是天官、水官及诸曹等,五亿五万五千五百五十五亿贤圣俱会,简定劫数,考校罪人轻重等级,欲於此日以设供养,拔度父母亡灵,未知作何法用。——《太上洞玄灵宝三元玉京玄都大献经》
农历七月,是民间习俗里的“鬼月”,月中的七月十五更是被称为“鬼节”。道教将这一天称为中元节,而佛教则称之为盂兰盆节,总之无论是佛道还是民间,七月十五在古代社会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民俗节日。
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祖先崇拜(即死去的祖先的灵魂仍然存在,仍然会影响到现世,并且对子孙的生存状态有影响的信仰)一直是古代社会最为重要的信仰之一。人们将中元节与清明节、寒衣节共同作为祭祀先祖的节日,以此来表达对先人的缅怀,这也是中华民族对孝道的一种传承。
七月十五作为中元节的说法最早是起源于道教。在道教创立之初,民间以三官大帝的信仰最为广泛,三官即天官、地官和水官,道教《太上三官经》有云:“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张道陵天师在教化民众时“书写病人姓名,说服罪之意,作三通,其一上于天,著山上,其一埋于地;其一沉于水,谓之三官手书。”张天师劝化世人,将自己的过错写上三份,分别投放在山上、地下、水中,以此来向三官大帝祈祷赐福、赫罪、解厄,希望大帝能宽恕自己的罪恶。
三官大帝的信仰来自于古人对于天、地、水的信仰,天地水是构成世间万物的基本元素:上元天官为上元一品赐福天官,结青、黄、白三气,置上元三宫,每逢正月十五日,即下人间,校定人之罪福,故称天官赐福;中元地官为中元二品赦罪地官,结元洞混灵之气,凝结黄之清而成,每逢七月十五日,即来人间,校戒罪福,为人赦罪;下元水官为下元三品解厄水官,结风泽之气,凝晨浩之精而成,每逢十月十五日,即来人间,校戒罪福,为人消灾。
到了唐宋时期,道教的发展逐渐到了鼎盛时期,大唐将道教奉为国教,宋朝的宋徽宗更是对道教加以推崇,自封“教主道君皇帝”。因此起源于道教的正月十五上元节、七月十五中元节、十月十五下元节在民间广泛流行。从古代的诗词中,我们可以一窥中元节在民间的影响力。
中元夜寄道侣
陆龟蒙(唐)
橘斋风露已清余,东郭先生病未除。
孤枕易为蛩破梦,短檐难得燕传书。
广云披日君应近,倒影栽花我尚疏。
唯羡羽人襟似水,平持旄节步空虚。
中元夜
李郢(唐)
江南水寺中元夜,金粟栏边见月娥。
红烛影回仙态近,翠鬟光动看人多。
香飘彩殿凝兰麝,露绕轻衣杂绮罗。
湘水夜空巫峡远,不知归路欲如何。
据《修行记》记载:“七月中元日 ,地官降下,定人间善恶,道士於是夜诵经,饿节囚徒亦得解脱。”中元节最主要的活动便是祭祀祖先,人们通过供奉果腩、烧纸钱、放河灯等仪式来表达对先人的缅怀。另外民间传说,在中元节期间,阎王爷打开地府之门,冥界的亡灵会来到人间。
道教会举行盛大的祭亡斋醮科仪,仪式上有诵经和施食等,施食,也称“焰口”,高功法师把水、食物等供品化为醍醐甘露,赈济九世父母及各类饿鬼亡魂,使之得到超脱,往生天界,永离苦海。道教的度亡科仪是一种孝道的体现,更是为了体现对于冥界亡魂的慈悲之心。
虽然七月十五是所谓的“鬼节”,但是却是一种与先祖沟通的节日,也是古代民间的一种民俗活动。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因此各地的民俗也是不同,主要有放河灯、放天灯等。《太上黄箓斋仪》有云:“灯者,破暗烛幽,下开泉夜。长夜地狱,苦魂滞魄,乘此光明,方得解脱。”灯是为了给那些亡魂引路的,让他们在幽暗的冥界带去一线光明,给他们照亮通往仙乡的道路,给幽魂带来光明和希望。
有的地方在这一天还会选择吃鸭子,“鸭”取其谐音“压”,吃鸭子是为了压住“魂灵”,东莞人一般会吃莲藕煲鸭。有的会做茄饼,茄饼可以成为已故祖先的干粮。每到中元节这天,老南京人家家户户做茄饼,也就是把新鲜茄子切成丝,和上面粉,用油煎炸。还有河南地区在中元节祭祀地官时,悬挂纸旗于门口,传说可以防虫;郲县七月十五日在门前画一灰圈,在圈内焚烧纸公以祭拜祖先。
【天道自然 与道合真】
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播中国道教文化。展现民俗文化,宣扬正道能量。祈愿国家太平昌盛,风调雨顺。人民幸福安康。正行、正念、正道常行于天下!福生无量天尊。
公众平台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