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城早市的前身——大街

摩肩接踵的行人,忙忙碌碌的商贩。问价的、还价的,夹杂着偶尔一两声的吆喝,再时不时的传来扩音喇叭一遍一遍地复读着所卖的物品。关城村熙熙攘攘的早市,一片繁华热闹景象。

     我们关城人无论现在有集市还是过去没有集市的时候,都有早晨去大街早市上买菜的传统。如今早市从大街移到村口,从村口又移到村北的文革桥两边,这样更便于卖菜的停车,也基本属于村子的中心地带。

     在过去,关城村居住人口没有占据这么大的地面,都集中在大堤以里的南端,所以早市就一直在“大街”这个村中心,四个大队的社员们去买菜都比较方便。关城人说的这个大街,主要指的是从西边张喜明家――东边小楼饭店、从南边张树增家――北边转角的张增会家门口这段区域。逢年过节的时候,摆摊的还要多一些,主要就是围绕着供销社两个商店买卖东西。计划经济时代,供销社商场无论在城市、在农村,他占据的地理位置永远是最主要的最繁华的中心地带。每天清晨,人们多数是拿着一个碗去大街买菜,其实菜的品种特别少,无非就是买点小鱼小虾、咸菜、豆腐、豆芽、或者臭豆腐、酱豆腐、虾酱等简单菜品。因为没有什么可以选择的蔬菜,没啥可转悠的,买菜的速度也特别快,像我们家这么近的,出去二三分钟就能买回来。其实街上也有卖肉、炸糕、油条、麻花等美食的,谁家能舍得买啊!5分钱炸酱一家子可以吃一天都吃不完。好多家就是用棒子面放点酱油,葱花,盐蒸点“面糊的”当菜吃。

     也记得七十年代有那么一段时间,村里是禁止私人做任何小买卖的,说那是走资本主义道路,属于违法犯罪,必须割掉资本主义小尾巴。所以,如果来了外村卖东西的,关城公社里就会经常有人出来“卡”。对于本村社员卖点淘来鱼或者自己种的菜,则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管的并不像外来的那么严。

     老百姓所有的生活物品,都是在供销社里买。北面这个商店(如今永发饭店)因为80年代村里修路拓宽街道,从供销社商场到大学堂,把路东这一侧拆除了一间。所以当时感觉商场里挺霍亮的。商场里主要经营各类日用百货:布匹、鞋帽、针线、文具、牙膏、香皂、毛巾、洗脸盆、暖水壶、旮旯油、郁美净、扑克、手电、还有花书等等商品……反正样数挺多,品种挺全。有个天津女知青在这做过售货员,大小孩都很熟悉,关城人都叫以她说的天津方言来称呼她“买嘛”。

   南边那个商场(如今小国五金)则经营烟酒茶糖、调料副食、罐头点心……也卖过蔬菜。以商场为核心,曾经有过卖各种东西的小摊儿聚集在这附近,很多都被时代所淘汰,再也不会重现当年的景象。比如永发饭店门口靠西这个角,出小摊卖的是切成一角一角的西瓜、自制的冰水,像高粱秸一样的甘jian,菜瓜、甜瓜、瓜子等。商场台阶下,有卖有卖糖稀的,坐在商场门口的台阶上,身前一两个简易的小铁皮炉子,也就有一尺多高。炉子上蹲着一个小铁锅,锅内放上糖稀坨子,过一会儿就添几个棒子葫保持温度融化糖稀。有人买糖稀,就用截好的10公分左右长的小苇棍儿搀,一二分钱一根儿。(个人经验,糖稀与瓜子仁儿粘在一起挺好吃)黑色的糖稀说是红糖熬的,最低2分一根。发黄的糖稀可以买一分的,就是搀小点呗,2分钱就挺大的一个糖稀棍儿。我们也曾凑钱实验过,买4分的,他就不知道给多少了。她一边搀我们几个一边说:“多给点,多给点”,用长一些的苇棍儿搀出来的大糖稀棍儿,确实比买四次1分钱的给的多。人家吆喝一声:糖稀多给……,我们马上就调皮的接话音:粘牙咧嘴……!

   卖肉的也有好几家,经常占的地方就是商场门口靠东这,还有对面的副食商场东墙、西侧和小光超市的西墙处,小光这边长期有个木头架子,那是挂猪肉用的。几毛钱一斤,买肉的全都要求多给点肥膘,肥肉膘耗出一些猪油来炖菜很香,油渣子香而不腻,用来炒菜、蒸菜、炖菜都特别好吃。刚耗完油捞出的油渣子洒一点盐,裹饽饽吃也特别香。
    在没有冰棍之前,夏季消暑的传统美食就是“冰花”。百货商场门口,副食商场西侧等是主要卖冰花的地方。冰是冬季时取自白洋淀口,那时候比较冷,淀水能冻一尺多厚。每年都有冰窖雇人开冰拉冰,到来年初夏就开冰窖出售。卖冰花的就是从冰窖里趸来的冰,准备两三瓶糖精水,用食用色调成红色、黄色,黑褐色等。用一个铁皮冰擦子来刨冰,刨满一擦后,打开盖子,浇上对了颜色的糖精水就行放你碗里就可以。2分钱一擦,又甜又凉又好看,去火消暑。拿着小勺一口一口吃,最后剩下半碗冰水,孩子们吃够了,老人们才舍得把冰水喝下。至于吃冰花等于直接喝淀里的水,卫生吗?那时候有“卫生”这个词吗?也不知道是淀里的水真的可以直接饮用还是人们免疫力超强,没听过说谁吃了冰花吃坏了的呢,而且有时候老人生病,没有胃口,也有给老人买点冰花吃的,虽然不为治病,但真是能消暑提神。

     没有小卖部概念的那些年,这段几十米的大街上,有好几家常出小摊的。许文华、张庆永、小六栓、小二子,张虎林、赵大馆等人是关城村最早在大街上做小生意的。他们卖的花生,瓜子,糖块,炸糕,油条,小儿酥、大片刀、花生蘸、酸三色、冰水、瓦瓦chan儿等令人永久难忘!
     80年代,随着市场经济的开始,很多大街上摆小摊的都进屋开始了小卖部,大街上做各种小买卖的也逐渐多了起来,有本村的也有外村的,再也不用担心货物被“卡”了。清晨仍以卖菜卖鱼这些关城人喜欢的食材为主,白天则除了本村做生意的,还有外来人拉大片的、扣圈的、打气枪的,吹糖人的……不是集不是庙的,一个相对封闭的村落,显得格外繁华。又过了几年,大街上几乎没了空地,台球热潮席卷关城,一直到半夜里,都有很多张台球桌在玩儿,这就是关城村当年真实的大街景象!
文:张丑八
(0)

相关推荐

  • 昔日的模式口早市

    我把六年前拍照的北京石景山的驼铃古道(模式口大街)法海寺早市照片收藏留存,现在早市取缔关闭. 我们由村东口走出了西口,从头到尾领略了这条街的整个魅力,顺便在临街小摊处买了一大堆菜和水果,我掐表一看,这 ...

  • 杂文||期待“商”不与“奸”为伴

    期待"商"不与"奸"为伴 范景来||北京 昨天去了商场购买酸奶,见包装盒上标记的生产日期是4月1日,于是问售货员,保质期多长时间,售货员回答:"28天 ...

  • 创城及跟那小子聊天所想

    这两天迎接创城检查进入白热化的阶段. 今天中午回家的时候,门卫的老师傅在指挥车辆开进刚画好的车位,车库门口都不让停. 周日早上六点多出去锻炼,看到一个老头拉着购物袋从大门外进来,一边走一边跟门卫的人说 ...

  • 寻关城早市丢失的一部手机,孩子作业无法打卡哭了一天

    昨天(周日)上午10点左右,三村的张小丽在关城早市,文革桥拐角处卖衣服的摊位附近,因为自己大意,丢失了一部红色华为手机.虽然手机不重要,但里面包含了孩子从小到十几岁的成长过程图片,还没有进行备份,所以 ...

  • 在关城早市卖菜的有外村人吗

        昨天查看的大数据,12日一天就增长了15000多确诊病例,够吓人吧?其实这么多天一直就有不少好友跟我反映咱们村天天有外村人来卖菜!说是管控的不严,真要有人带进病毒,整个村就全完了.这个问题我从 ...

  • 春节将至,关城早市上演“肉战”

    一直觉得,只有在我们兜里装钱才是好消息, 但现实中,我们看到的.听到的好消息却是有人要往我们兜里掏钱! 比如这年前,商业街上各种好消息,大减价,清仓大处理的噪音不断灌入耳中-- 购买台空调直降500元 ...

  • 看看关城早市的繁华

    今天教师节,祝各位辛苦的老师们节日快乐,工作顺利!☕️ 从这个新学期开始,老师下班后,还要加班免费辅导学生,这样,减少了学生报名辅导班的负担,也希望同时增加教师的薪金福利待遇.让老师们更好的珍惜这份工 ...

  • 关城的生活,关城人的早市

    每天不到4点钟,从大街到早市,就有人开始忙碌自己的生意了包子铺,馄饨馆,快餐店,油条摊等都灯火通明,生火,和面,热油--外村卖菜卖肉卖服装百货的也陆续赶来占地儿-- 关城自古就习惯每天早晨去早市买菜, ...

  • 关城大街的变迁

    摩肩接踵的行人,忙忙碌碌的商贩.问价的.还价的,夹杂着偶尔一两声的吆喝,再时不时的传来扩音喇叭一遍一遍地复读着所卖的物品.关城村熙熙攘攘的早市,一片繁华热闹景象.      我们关城人无论现在有集市还 ...

  • 夏季·关城的早市

    普普通通的一个早晨,虽然不是集市的日子,但关城早市依旧热闹非凡. 前几天偶尔停电,,卖馒头等主食类的一下供不应求.据说买两块钱馒头需要排队一小时,堪比春运火车票啊! 满淀的莲蓬到了早市成了商品,感觉白 ...

  • 关城的早市

    每天不到4点钟,从大街到早市,就有人开始忙碌自己的生意了包子铺,馄饨馆,快餐店,油条摊等都灯火通明,生火,和面,热油--外村卖菜卖肉卖服装百货的也陆续赶来占地儿-- 关城自古就习惯每天早晨去早市买菜, ...

  • 关城人的生活,从早市开始…

    凌晨4点半的关城早市,卖菜的陆续出摊了.因为经常下雨,所以常出摊的都准备了大雨伞,有的就在车上卖,万一下雨,也好收拾. 5点,街上买菜的人开始增多.因为到新区干活的人特别多,感觉每天早晨上早市买菜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