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朝晖 | 学习共同体:教学中的社会关系的变革

十月相聚 |传承与发展——迈向深度学习时代的课堂改进

导读:

倡导学习共同体理论的根本目的是改变目前教育中的社会关系。这种社会关系的改变包含了知识与人的关系,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等。这种关系的改变将直接影响我们这个时代对于教育本质的理解,从而促进更符合当今社会发展规律与特征的真正的教育的产生。

撰文 | 郑朝晖

上海市建平中学副校长

教学的研究,我们常常关注的是教什么和怎么教,忽略的是对于课堂教学中的“社会关系”的思考。其实 教育的本质,不是教学的内容,而是教学的关系。受教育者与教学内容的关系,教育者与教学内容的关系,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我们说教育的本质是人的社会化过程,其中最关键的就是在这样的社会关系里面完成社会化经验的积累与实践。当然,课堂中的社会关系的背后还有整个社会文化和课堂中的这些关系之间的关系。因为社会关系从来都不是外在于教学内容的存在,不管教育者是否有清醒的意识,教学中的社会关系客观上一定是教育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教育,其实就是这些社会关系综合作用于人心的最终结果。

一方面,教育关系是受到整个社会文化制约的一种社会关系。教育中的社会关系体现出了其所处的社会对于知识与社会生活之间关系的认识与理解,也体现了特殊历史时期特有的社会文化价值和社会结构关系。例如,随着社会信息传递途径的多样化,混合教育、多媒体或者互联网技术进入教育就会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

但是,另一方面,教育中所体现的社会结构的变化,同样也会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例如中国十九世纪末期的西洋教育体制的引入,对于中国社会结构从专制性向民主的转变同样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因此要理解一种教育思想的意义与价值,就必须去考察这种教育思想所体现的社会关系特征,因为教育的理想与追求,实际上就体现在其所反映的社会关系之中。

1.

学习共同体提出之前教育中的社会关系

曾经,我们理解的教育是围绕着知识展开的,因为英国的培根告诉我们:“知识就是力量”。这个时候,知识是君临天下的帝王,老师匍匐在知识的脚下,而学生则匍匐在老师的脚下。那个时代教育中的社会关系是金字塔型的,站在最顶端的则是知识。而老师则是知识的化身与代言人,自然也就拥有了某种权力。而广大的学生,则唯教师马首是瞻。这个很像宗教改革之前的基督教,神的教义是最顶端的,而教士则是上帝的使者,信徒们则匍匐于教士们的脚下。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的“传授”就是教学的最核心行为,学生记录、记忆、训练,目的是“再现”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并且以还原程度决定学习的效果。

这种社会关系也有一定的“变种”,那就是“考纲、考点”代替了“学科”本身,其本质已经从知识的崇拜转变为对分数的崇拜(根本上是对于分数所代表的利益的崇拜)。知识的神圣性完全被知识所带来的世俗利益所替代,这是近年来功利主义盛行所造成的一种怪异的教育社会关系。

不管是“知识中心”,还是“考纲中心”,这一类关系最大的问题是,学生成为了知识的“容器”。说是“容器”,其实是有两层意思的。一层意思是,作为容器,它只是接受,并不能发生任何的改变,甚至因为传递不得法,还有可能抛滴漏洒。第二层意思是,学生的学习变成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毫不顾及他们自身的动力、心情、能力各个方面。更何况,我们现在也越来越清醒地意识到,知识本身不过是我们人类曾经的认知而已,而且是有待否定、批判与发展的认知。 简单地将这样的认知结果灌输给学生,意义又在哪里呢?可以说,学习的意义在这样的社会关系结构中被异化了。

这一类关系存在的另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固化了社会结构中的等级意识与威权意识,形成了一种关于社会等级的“隐喻结构”,让学生潜意识认为整个社会存在着一种掌控一切的力量,存在着一种固定的等级结构,让他们主动接受威权的摆布并主动接受这样陈陈相因的社会结构,因此,学生在学习中更习惯于接受与服从,而不愿意去挑战与质疑。在这样的教育关系中所体现出的社会关系显然是不符合现代社会对于人与社会关系的描述的。

随着人们对于学科的认识越来越深刻,也随着互联网对于人们生活的介入越来越深入,这种具有威权社会特点的社会关系,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的变化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学习共同体”理念也就应运而生。 学习共同体,关注学习中新型的社会关系的建设,关注在学习情境、学习任务驱动下的良好的共生关系的建立是对于既有的学习中所体现的社会关系的一场革命。

2.

学习共同体所体现的教育中的社会关系

学习共同体所要完成的使命,就是要让学习行为回归到学习最本质的意义上去,建立一种更符合人性,更符合人们原初的学习动机的社会关系。人们的学习并不是为了产生对于知识的崇拜,而是需要借助于知识而获得认识自我、发展自我的意识与能力,获得一种自立于世界的意志、态度与技能。客观地说,知识是我们通向自我救赎的途径,而不是终极目标。所以,现代教育更应该唤起学生的平等意识、共生意识和对话意识,更应该让学生学会平等、和谐地与我们周围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相处。作如是观,才能够不断接近教育的本质属性。学习共同体存在的价值与意义,就在于让这种对于学习的理解成为可能。

在学习共同体所倡导的社会关系中,“平等”、“对话”与“倾听”构成了主旋律,它力图营造的是一种 和谐温暖的社会关系。在这样的课堂里,安静地阅读、轻声地交流、愉快地交流成为主要的行为方式。通过这样的方式,教师、学生、教学内容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尤其是教师,在和学生平等地围绕一些问题探讨的过程中,社会角色正悄然发生着变化。他们不再是单向的付出者,也变成了一个学习行为的获益者,这样的益处,不仅是认知上,也包括情感上的。也唯有如此,教师这个职业也才能够变成一个美好的、值得为之努力一辈子的职业。在这样的社会关系中,首先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关系。由于教学的目的从知识的传授转变为“问题的解决”,教师不再因为自己是“知识的代言人”而似乎具有了天生的优越感,而是努力在倾听学生的过程中,理解他们,接纳他们,与他们融为一体。更重要的是,教师本身也应该是学习者,在围绕问题解决所进行的活动中,与知识、与学生进行复杂的互动,并在此过程中让自身得到提升与发展,并在这个过程中从知识拥有者转变为成为学习的指导者。当然,老师与学生即便是在同一个学习共同体中,学习的目标与途径也都是不同的,很像星系中的行星,相互吸引但并不处于同一轨道中。 对于学生来说,在学习共同体中,通过合作中的问题解决,获得关于这个方面的认知和解决问题的经验;对于教师来说,除了进一步加深对于这个问题的认识与理解外,更重要的是对于学习与社会关系的建立会有更深刻的认识与理解。

在学习共同体中,教师需要承担将各种社会关系串联起来的作用。教师的第一个功能是通过对于情境的设计,建构一个让教学内容、学生、教师相互发生作用的场景。在这个时候,教师是教学中的社会关系的缔造者,这就是教学设计环节,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借助于对学生、教学内容和课程目标之间的联系,去创设一个生动有意义的“情境”,让这个情境成为课堂教学的基础。教师的第二个功能是通过“倾听”而建立自身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师生与学习内容之间的联系,也就是佐藤学先生所说的“串联”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各种社会角色之间是一种对话的关系,是彼此的倾听与分享。教师的第三个功能,就是促进反思的发生,也就是促进学生(当然也包括教师自己)“与自己对话”的发生,学习的终极目标就是“内化”,就是在学习者内心深处建立起稳固的认知之间、经验之间的联系,而这个过程,非经过自我反省是不能实现的。当然促进反思的方式可以有很多种,比如绘制思维导图,小组合作展示或者作品呈现等都是应有的选项。

学习共同体的建设,特别关注学习者之间的关系的构建。传统的教学中,社会关系就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所有的学生都是单向地接受教师的指令,获得教师的评价,充分体现出传统教学模式中的“专制特征”。而且这种专制特征不一定仅仅体现在师-生的关系中,也有可能体现在生-生关系中。比如现在的课堂教学,有时候也会有小组讨论,或者合作学习,但这样的讨论或者学习,由于采取了组际竞争的方式,被争胜的心态所驱遣,学生之间经常可能呈现为一部分人忽视另一部分人、一部分人在教另一部分人,或者一部分人在监督另一部分人的情况,这样的人际关系就完全变味儿,跟小组合作学习的初衷是背道而驰的。学习也就变成了压迫人、折磨人的事情,走到了学习的反面。现在很多孩子都有厌学情绪,其实和我们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也有很大的关系。我们古人创造的一个词语叫“同学”,真的是点明了学习者之间的社会关系的本质。 这个“同”字里面有着相互扶植,共同努力的意思,是一种很温暖的人际关系。古人还有另一个词语叫做“聆听”,就是怀着尊重的心情去听别人讲话。要在课堂里建立学习者之间良好的社会关系,从外在表征上看,就是要学会“聆听”。聆听,里包含了很多“听”的观念与意识的转变,有些学生听别人讲话是“评价”是评价式的,评价的标准就是自己的观点,而善于聆听的学生,则会从对对方的角度去理解讲话的动机、目的和内在的逻辑。这样对话就能够在平等的基础上展开了。而这就构成了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最重要的基础。当然,学习共同体对于这样的交流,也做出了行为上的具体要求,比如对合作的人数要求,佐藤学认为不应该超过四位,而且要交替表达,讨论的内容不应该是知识的重复,而应该是具体情境中思考的过程和自己的困惑等等,其目的就是营造一种相互倾听,相互尊重的心理环境。

3.

学习共同体所体现的教育中的社会关系的意义

这样的社会关系有什么好处呢?意义应该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安全感”。学习首先是要有动力(这种动力既应该来自学习内容本身的意义,其实也来自良好的社会关系)。而除了动力以外,最重要的就是学习的环境与心态。而那种平等的相互聆听的学习关系,最有可能给到学生一种安全感;而安全感大概可以算是学习行为能够真正发生最必要的条件之一了。在日常生活中,思维的活跃必定要在心气平和的状态下才可能实现的,更遑论处于学习过程中的学生了,在学习的过程中,安全的心理状态是他们感受学习带来变化、体验学习乐趣最重要的条件。第二是民主的意识。学习的目的从来都不是培养对于威权的服从,而是能够以批判与发展的眼光看待公共认知,这个能力现在已经写入了最新的课程标准之中,成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目标。第三是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相互尊重的观念,平等相待的态度,都是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是现代社会建立的一个重要的内容,也是现代人面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应有的立场与态度。学习不仅仅是学习知识和学科,更重要的是学习一种生活态度与生命态度。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如何自处于这个世界之上。

学习共同体说营造的社会关系同样体现在由教师和学生共同构成的这个社会关系与课程内容之间的关系。我们所学的学科知识,说到底也不过是结构化了的人类的认知而已,而且这样的认知也是处在不断被否定、被批判与变化发展的过程中的。对待这样的一个认知体系,我们的态度也应该是平等的、平和的、对话式的,而不应该是为知识所奴役所掌控的。像现在教育中出现的围绕考纲考点的灌输式教育,实际上传递的就是权威主义的理念与思想。是与真正的教育相背离的。

学习共同体说展现的这种理想的社会关系,在佐藤学先生看来,一切就应该是“ 润泽”的。这个词语虽然是翻译的结果,但是确实能够反映那种学习中美好的社会关系。润,既是湿润的意思,也是温润的意思,湿润,是万物生长的条件,温润,又让人内心产生一种安定而柔然的情愫。润,还有一个意思就是逐渐地,不知不觉地让对方受益的意思,比如“润物细无声”。而所有这些都是学习中最可宝贵的因素。泽,是土壤中的水分,是植物生命的标志,也有光泽、福泽的意思,那就是生命熠熠生辉的样子。 “润泽”,合起来就是“润”而使之“泽”的意思,那是对于理想的学习状态最美好的描绘。我想同受东方文化恩泽的佐藤学先生对于翻译者这样的再造,一定也会首肯的吧。

改变学习中的社会关系,让真实的学习发生,让学习成为一个人成长过程中最美好的情感体验,这大概就是中国的学习共同体探索者们所要为之奋斗的方向吧。当然,这样的努力,还需要两个非常重要的前提,第一是整个社会的教育价值观念的改变,现在每每看到那些以学习共同体建设为理想而努力前行的年轻人,心里充满敬意,但也因为他们要去挑战那个巨大的功利主义的风车而捏一把汗,真的希望我们整个社会能够不要这么功利,能够更关注教育对于心灵成长的意义与价值,这样美好的教育理想方能得到实现。第二是教师的学科观与知识观也有待改变与提升,真正意识到知识是人类探索真理的印记,真正能够与学科平等对话而不是仰望膜拜,只有这样,学习共同所倡导的润泽的社会关系才能变成现实。

(0)

相关推荐

  • 教育学考点:这不是你认识“教师”

    有关"教师"是教育学中的重中之重,同学们普遍感觉内容繁多.枯燥,且做题时总有很多不同观点,今天老师就来带领大家进行一部分梳理. 1.关于教师职业角色的其他说法 (1)"心 ...

  • 试论“以生为本”的教师核心素养

    贵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张地容.杜尚荣在文章中谈到:2014 年 3 月,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把"研究制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quo ...

  • “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探究学习”在教学中的合理应用

    数学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建立在学生生动.丰富的生活背景上,并引导学生学会"做"中学数学,探究中学数学.合作交流中学数 ...

  • 地理教学中材料探究式学习的实施策略

    周雪忠 地理教学中材料探究式学习,是学生在问题情景引导下,利用教师提供的蕴含丰富地理信息的材料,运用探究的学习方法,主动获取地理知识.发展地理思维进而提高学习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由于教师提 ...

  •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学生主动学习

    所谓"主动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学习时表现出的自觉性.积极性.独立性特征的总和,是从事创造性学习活动的一种心理能动状态. 下面,我就在数学教学中如何使学生主动学习,谈一些粗 ...

  • 高中物理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体会

    江彦 "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是当今教育改革的一个重点.在课堂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是"研究性学习"实施的"落脚点". ...

  • 郑彩梅:名师引领,用心创新(“城乡教师学习共同体 名师引领行动”个人培训心得体会)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2021年5月19日,我有幸在白水县东风小学参加了渭南市2021年"城乡教师学习共同体--名师引领行动"语文学科培训活动,四位老师 ...

  • 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探究学习

    随着课改的逐步深入,教师们都已意识到今天的课堂教学已远远不能适应新课标的要求.课标中说:"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即在教师学生同为教学主体,倡导学生主动建构.实施差异教育&qu ...

  • 稷山县下迪中心校 冯杜鹃//浅谈在英语教学中如何激发 学生的学习兴趣

    感恩相遇 后稷文苑 吾日三省吾身! 一个教师坚持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合格的教师,甚至可能只算个教书匠:但是,一个教师如果能够坚持写三年反思,一定会飞跃发展,也许会成为名师. 下迪中心校倡导从领导到教 ...

  •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倡导研究性学习

    郑志宏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的逐步深入,作为现代教育理念集中体现的研究性学习,除了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依托在综合实践课程形式存在外,还必将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和教学策略渗透于各学科教学 ...

  • 探究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尝试

    吴建军 探究学习是充分发挥学习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提高学生自学能力重要的学习方式之一.下面就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探究学习谈谈自己肤浅的认识. 一.扎实构建学生探究学习的基础 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