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唱同一首歌,还是三个世界三种曲调
“假如台湾回来,闽南会被边缘化吗?
较早前,我们写过一篇《厦门,三个世界区隔分明的城市》。用同样的角度看闽南,不难发现,闽南三座城市也是三个世界区隔分明的地区。
先看城市化率:厦门89.1%、泉州67.2%,漳州60%。
显然,在城市化率这个指标上,厦门是第一世界,泉州和漳州差别不大。
再来看三产的比较,看下图:
厦门毋庸置疑还是第一世界。泉州则是第二世界,是新兴工业化城市;漳州逊色一点,是农业特色鲜明的城市,可以说是第三世界。
但是,在闽南的三个世界中,厦门作为第一世界和泉州、漳州没什么可比性,一则管辖的面积相差太大,二则厦门是特区,其受宠程度远非泉州、漳州可比。
所以,对于闽南来说,比一比泉州和漳州更有意思。
一、泉州和漳州的华侨比:10 : 1
泉州和漳州区域面积相差不大,但人口和经济总量差距明显。
两座城市有一个数量悬殊的指标,可以拿来解释泉州和漳州为什么经济上差距那么大,那就是华侨数量(不包括港澳台)。
泉州有750多万的海外华侨,而漳州只有80万,双方的比例是将近10 : 1。
同是闽南沿海地区,为什么华侨的数量差这么多?这就不得不说到泉州港和漳州月港。
最迟从魏晋南北朝开始,泉州港就是我国主要的对外贸易港口,到宋元时期达到最辉煌,成为意大利人马可波罗笔下的“光明之城”和“东方第一大港”。
虽然明朝以后的海禁政策让泉州港逐步走向衰落,但近千年的海上贸易历史,造就了泉州人更敢于向海外开拓的个性。
海禁越是严酷,泉州人下海的胆识和动力越大。
750多万的海外华侨,让泉州在我国十大侨乡中一枝独秀(看下图)。
漳州月港的兴起得益于明朝中后期的“隆庆开关”。
当时的明穆宗由于清剿海上倭寇和走私海商的压力,更改自明太祖朱元璋以来实行的海禁政策,被动开放漳州月港为通商口岸。
后来到了康熙年间,因为清朝政府新一轮的闭关政策,漳州月港关闭并走向衰落。前后历时一两百年。
可以说,月港在明朝不正常的时空背景下开关,然后又在康熙年间不正常的迁界政策中彻底闭关,和泉州港的千年辉煌相比,它只能算是昙花一现。
千年辉煌与昙花一现的数量化比较,就是海外华侨的750万对80万。
改革开放后的泉州,靠着数量庞大的海外华侨,从最初级的“三来一补”开始,再加上泉州人骨子里敢于闯荡的传统,迅速成为民营经济发达的地级市,一跃成为福建经济的老大。
厦门则依托经济特区的独特优势,对外吸引包括华侨资金在内的外资,对内吸引泉州、漳州等地的企业到厦门发展,又重视城市规划建设(主要是岛内),成为闽南地区的第一世界。
漳州相对落后,作为闽南的第三世界,它对承接厦门转移出去的产业十分有热情,并积极拥抱“厦、漳、泉同城化”。
二、泉州和漳州的台胞比:1.3 : 1
不包括港澳台在内的海外华侨,泉州籍对漳州籍完全是辗压之势,但在台湾同胞部分,泉州籍和漳州籍则差别不那么明显。
据统计,现在2300多万的台湾同胞中,大约900多万的祖籍是泉州,700多万的祖籍是漳州,二者之比大约1.3 : 1。
这得从大陆正式开发台湾的历史说起。
根据最权威的《台湾通史》(连战的祖父连横编撰)的认定,第一位开发台湾的大陆人是颜思齐,漳州人,他在《台湾通史》中被尊奉为“开台王”。
颜思齐开发台湾的缘起,得从日本平户说起。
当时,颜思齐在家乡漳州海澄县因为抱打不平打死了一个官员的家仆被通缉,不得已从此时正如日中天的月港乘船下海,逃到日本平户靠给做裁缝为生。
在平户,颜思齐靠着过硬的手艺和有大哥风范的江湖道义,成为当时在平户的以泉州人和漳州人为主的中国海盗都信任的人物,久而久之就成了带头大哥。
后来他们组了一个包括历史上名气更大的泉州人郑芝龙(郑成功的父亲)在内的28人大联盟,大家无异议地公推颜思齐为盟主。
此时,颜思齐他们这个大联盟有一群信仰天主教的日本朋友受到德川幕府的打压,这群日本朋友咽不下这口气,找颜思齐寻求帮助,希望借由中国人的力量推翻日本的幕府统治。
颜思齐一听,正中下怀。在他心里,本来就一直有让日本归顺大明朝的理想。
但人算不如天算。
就在他们积极准备政变行动时,消息走漏了。德川幕府抢先行动,抓捕了信仰天主教的日本人和一大批参与其中的中国海盗。
在诸多兄弟的舍命护送下,颜思齐等多位联盟首领逃了出来,暂时落脚到日本九州岛。
下一步往哪里走?其中一个兄弟提了一个想法:
颜思齐采纳了这个意见,带领郑芝龙、杨天生等一大批死里逃里的弟兄,扬帆起航前往台湾。
这一年,是明朝天启4年(1624年)。
到了台湾之后,颜思齐采取和原住民(高山族)和睦共处的方针,很快就站稳脚跟,并治定了拓垦台湾的计划。
为了扩大力量,他又让郑芝龙、杨天生等回到闽南,从漳州、泉州招募了几千个流民来到台湾。
闽南移民的到来,不仅增强了汉人在台湾的力量,也带来更先进的农耕技术,台湾一举从类似原始社会的状态进入农耕文明时代。
但很不幸,有一次和弟兄们外出打猎染了风寒,颜思齐就此一病不起,最后撒手人间,死时才37岁。
临终前,颜思齐留下遗言说:
颜思齐去世之后,大家决议,推郑芝龙为新盟主,继续颜思齐念兹在兹的拓垦大业。
接过盟主之位的郑芝龙,进一步加大了从闽南组织移民到台湾的力度,他曾经开出极具诱惑的“一人给银三两,三人给牛一头”的条件,一下子吸引数万闽南人前往。
这让郑芝龙成为台湾史上组织大规模移民的第一人。
看到这里,相信大家已经明白为什么台湾同胞中,70%以上的祖籍在闽南了吧。
台湾在人文渊源上就是闽南的一部分。
台湾同胞中,祖籍泉州比漳州多一些,在泉州人郑芝龙身上可以找到原因,当年如果漳州人颜思齐晚死几年,可能漳州籍的台湾同胞数量会超过泉州。
不过,作为绝大多数台胞的祖籍地,闽南吸引的台商投资反而不如长三角和珠三角,是因为闽南招商力度不够吗?
必然不是,两岸之间潜在的战争冲突才是真正的原因(第四节我们说说)。
三、弱市强县的泉州和强市弱县的漳州
靠着超强的民营经济,泉州成为福建省的经济一哥,也造就了石狮、晋江、南安、惠安等经济实力强劲的县市。
这也给泉州带来幸福的烦恼,那就是带不动底下一帮财大气粗的小弟。
你看,石狮不鸟晋江,晋江不鸟泉州,南安、惠安也跟着起哄。
在泉州,也就永春、德化比较本份。
安溪反正自己玩自己的,他们嫌种铁观音太苦,来钱慢,就时不时变些花样逗全国人民玩,然后顺手薅一些能薅的羊毛发家致富。
这些花样来钱快,所以安溪人总是不惜成本飞到东南亚玩,有时玩得太嗨找不到回家的路,还得警察叔叔包机组团带他们回家。
要摆平这些地方诸侯,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否则泉州这座千年古城也不至于老被人诟病说弱市强县。
漳州则没有这个问题,相反,漳州是强市弱县。
漳州县域经济最好的龙海市,也是全国百强县之一,但作为漳州经济上的头牌,龙海老被“欺负”。
最早先是步文镇被割去成立龙文区,然后角美开发区据说一度还收归漳州直接管辖,还有港尾一带的招商局开发区,漳州市政府也插一腿,现在不是颜厝镇也要搞成漳州高新区了吗?
有龙海人戏言,再“四分五裂”下去,龙海这个百强县要成为贫困县了。
当然,这是调侃,龙海作为漳州的一张名片,百强县的头衔还是要保的。
龙海的例子说明,漳州对于底下县市的支配力很强。
在这个问题上,泉州应该很羡慕漳州。
四、假如台湾回来,闽南将会怎样?
改革开放之初,“闽南金三角”的名头可是叫响全国,现在呢?已经被珠三角和长三角甩了不知几条街。
闽南金三角,已经很少听到这样讲了。
如第二节所说,闽南金三角连最亲近的台商投资都争不过长三角和珠三角,是闽南的招商力度不够吗?不是。
说到底,还是台湾因素,两岸冲突的隐患一直在。
这个问题不能赶快解决吗?能。真要急起来,东方快递跑几趟就能搞定。
就现在两岸的实力而言,大陆拿下台湾已经不是问题,问题是,这不是想拿就能拿的,要看国际形势,特别是我们和老美的博弈。
台湾问题,归根结底是中美问题。
这个题目太大,我们今天不讨论,我们今天要讨论的问题是:
台湾一旦回来,此前已经论证了很多年的台海通道必然迅速提上日程。
台海通道目前有三种方案,分别是北线方案、中线方案和南线方案(下图)。
目前多数专家的意见是北线方案,即从福州平潭到台湾新竹,这条线路路程最短,施工地质条件也比中线和南线稳定。
如此看来,福建省直管的平潭综合实验区的开发,可不只是一个简单的实验区而已,是未雨绸缪。
台海通道走北线,对闽南意味着什么?肯定意味着台湾和闽南的距离变远了。
这种情形下,闽南被边缘化是不是成为可能?取而代之的,将是闽东。
这是第一点,即:台湾回来,福建的经济重心可能北移到闽东,然后闽南被边缘化。
第二点,闽南内部的整合不力也可能导致闽南被边缘化。
闽南内部整合不力,一是厦门的引领带动作用不够,没有带头大哥的范,否则中央巡视组也不会批评厦门小岛意识强烈。
二是泉州对内搞不定底下的经济强县,对外和厦门拧不成一股力(这一点我觉得厦门和泉州该各打50大板,呵呵)。
漳州倒是还好,不管是“厦、漳、泉同城化”还是闽西南经济协作,一直很配合。
内部整合不力,说穿了就是不团结。
台海通道走北线往福州去,内部又不团结,闽南的未来一步步被边缘化不奇怪吧。
有化解被边缘化的办法吗?肯定有。
只要团结,三兄弟把内部整合好,形成大闽南的合力,然后一起争取把台海通道留在南线,不就化解了吗?
在这个问题上,是唱同一首歌,还是三个世界三种曲调,就看闽南人的智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