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笔记 | 林怡讲座实录:是谁夭折了孩子的自主学习力?

由于微信限制,完整语音版在QQ群:450068664群共享

今日头条组织

kidsfoto枫糖盒子协办

著名早教专家林怡微信群讲座首次亮相

6万+家长参与的多群直播盛宴

136个微信群同步直播

引起热烈反响!以下是完整版文字实录和课后精彩问题答疑

2016,更多摄影课和亲子课

敬请关注

微信公众号:拍娃党 Kidsphotography

网站:www.kidsfoto.net

微博:@kidsfoto枫糖盒子

QQ群:450068664

今日头条和枫糖盒子的网友们,大家好!很高兴今天能在这里跟大家交流有关孩子自主学习力的话题。今天之所以选择这样一个话题来跟大家交流,是因为,这实在是一个关乎孩子一生发展的重要课题。自主学习,是我们每个人一生的功课。如果我们去回首我们的人生,就会发现,自主学习,是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做的事情。所以世间有“活到老,学到老”一说。实际上,自主学习力是我们得以活得更快乐,更自在,更智慧,更有力量而需要依托的一种基本能力。它是如此的重要,却被我们严重地忽略了。

不仅如此,作为父母,我们很多时候不仅没有好好去呵护与发掘孩子的自主学习力,相反,因为我们不懂孩子,又迫切地想要努力让我们的孩子成长得更好,反而成了扼杀孩子自主学习力的刽子手。当有一天,我们沮丧地发现,我们的孩子完全变了一幅模样,就像这个画面所呈现的那样,从充满活力、热衷探索变得无比沮丧,惧怕面对外部环境,严重厌学,而我们又恰巧明白了事实真相的时候,或许我们会惊出一身冷汗:天啦,我们居然怀揣一颗拳拳爱心,做了这么多伤害孩子,扼杀孩子天赋的错事!

大家一定注意到,今天的主题里有“夭折”一词。这个词很耐人寻味。既然是夭折,那就说明自主学习力是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具备了。那么,究竟在孩子多大的时候就具备了自主学习力呢?现在我要请大家来猜测一下。大家不必给我答案,因为我已经得到了很多相关的答案。关于这个问题,我曾经问过很多家长。每个家长的答案都不一样。一部分家长很有智慧,被问到这个问题时,他们立刻以反常规的方式得出了正确答案。

没错,正如很多朋友心中所想,答案是0岁。早在孩子一出生,也就是在孩子0岁的时候,他们就已经具备了自主学习力。确切地说,自主学习是一种本能。它与生俱来。让我们举例来说明一下(需要说明的是,虽然下面的例子提到的是婴儿,但对于任一年龄段的孩子来说,他们的其他行为也与此类似,比如小孩子喜欢舔食各种物品,大孩子喜欢挑逗小孩子,小孩子喜欢捡拾地面上的各种细小的东西,大孩子喜欢将原本完好的物件砸碎……所有这些,本质上都是孩子自主学习本能的体现。我们都需要正确对待)。

吃奶,无疑是婴儿出生后的头等大事。对婴儿来说,吃奶就是一个很好的自主学习的机会。吸吮,最初只是一种先天反射动作,通过吸吮,婴儿获得乳汁,满足了自己的生理需求。于是,婴儿认知到,这是解决饥饿问题,得到妈妈抚爱的好机会。在吸吮的过程中,他感受到妈妈的乳头跟其他有所不同,他认为这是更安全的满足自己的方式,因此,很多婴儿拒绝橡胶乳头喂养。婴儿半岁之后,当我们给他添加辅食时,他也会倾向于拒绝——把塞入嘴里的辅食顶出去,尝试多次之后,他意识到,辅食是安全的,这才开始享受辅食……

实际上,孩子成长过程中的许多细微的小事,都是其自主学习本能得以体现的表现。不仅如此,甚至还处在母腹之中的时候,胎儿的自主学习力就已经开始显现了。我有个朋友,怀孕期间每天都在几乎固定的时间外出,到家附近的公园散步。这样的日子持续了几个月,婴儿习惯了这样的生活节奏,于是,一到外出的时间,如果朋友没有外出,胎动就变得格外强烈、急迫,仿佛胎儿在催促孕妈妈赶紧出门。而且,特别有趣的是,只要孕妇走出家门,胎儿便安静下来。虽然隔着母腹,胎儿似乎也能敏锐地感知到它已经来到了户外。

那么,现在问题来了。既然自主学习是一种本能,为什么有的人自主学习力很强,有的人却总是处在被动学习的境地呢?这部分人,他们的自主学习力去了哪里呢?正如我们能够猜测到的那样,这些人的自主学习力被夭折了。那么,他们的自主学习力又是如何夭折的呢?这正是这个话题值得讨论的一个重要原因。这种两极分化的结果,我们不否认存在个体差异的原因。但更重要的原因,不在那里,而在他们儿时的经历。在孩子小的时候,如果我们以不同的方式去回应孩子自主学习的本能,它必将导致不同的结果。

事实上,父母对孩子的每一种回应都会在他心灵深处埋下一颗种子,而这颗种子,未来都可能破土而出。人成长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埋藏种子,在恰当的环境与时机等待种子破土而出,长叶、开花、结果的过程。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三个时期,即种子埋藏期、种子萌发期和种子变异期。这三个时期各有特点。

种子埋藏期的特点是,不管我们给予孩子什么,他都不分善恶好坏,全盘接受。孩子很单纯,他们不懂得分别。环境给予他们什么,他们就接受什么。他们接受到的一切,都将成为埋藏在他们心灵深处的一颗种子。但凡是种子,就有破土而出的可能。只要条件聚合,就可能萌发,进入种子萌发期。种子萌芽,我们可以看到某些端倪。如果是好的,当然是好事。此时,给予孩子一些支持,为他提供更好的发展空间与环境,就可以有效地帮助到他们。如果是不好的,虽然有点麻烦,但因为处在萌芽期,也还好调整。

经过种子萌发期,种子发芽、生根、长叶,变异而为强大的植株。此时,植株已经成型,要调整就变得十分困难。这是一件令人头痛的事情。甚至,有的时候,我们根本就无能为力。

佛家有八识田一说。我们的起心动念,不分善恶,都是种子。你给予什么样的种子,它就收藏什么样的种子,待到条件成熟,种子就现形。我很认同这种说法。它能很好地解释人类成长过程中遇到的许多问题。这与心理学提到的潜意识有些类似之处,但又远远超出潜意识涵盖的范畴。

我们都知道,人类的很多行为都被潜意识所左右,潜意识不分善恶好坏,遇见什么,接受什么。一旦某些信息被储存在潜意识,就会对一个人的行为产生影响。如果同样的信息一而再再而三地进入孩子的潜意识,它就会变得极其顽固,很难剔除。人的习惯就是这样形成的。因为潜意识可以避开意识的监督,在意识来不及回应时即自主地做出反应,所以,我们对潜意识要小心防范。潜意识的这个特点本身无所谓好坏。它的这种反应机制既可能害了我们,也可能帮助我们。重点在我们如何去利用它为我们服务。

回到八识田一说。我们都知道,田地没有选择种子的能力,无论什么样的种子,只要撒下了,田地都毫无选择地收藏。随着时间的推移,各式各样的种子撒满了我们的八识田。当我们遇到某个对境,与之相应的种子就会现形,就会破土而出。与成人相比,孩子更单纯,更清净,更无从选择,他们自然也更容易收藏种子。实际上,孩子从一出生,就在不停地探索与学习。这个探索与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收藏种子的过程。而且,在他们小时候埋藏的种子更容易破土而出,并影响其终身。因此,在孩子小的时候,埋藏什么样的种子至关重要。

如果我们去回想一下自己的童年,就能体悟到我们小时候的那些重要他人对我们的影响何其深刻。倪萍写过一本书,叫《姥姥语录》。她小时候由姥姥抚养。姥姥的一些话影响了她一生。年轻的时候,我们可能体会不到。到一定的年龄,我们会越来越深刻地意识到,我们与父母或者当年的重要抚养人实在是太像了。他们曾经带给我们的影响,无论我们如何努力想要摆脱,都很难。因为,小时候经历的一切都是种子,在不断被强化的过程中,这些种子逐渐发芽、生根、长叶,形成强大的植株,并且根深蒂固。它早已形成一种习气,很难摆脱。要消除人的习气,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毫无疑义,是种子,就有萌发的可能。而种子的生命力旺盛与否,取决于它是否拥有足够的破土而出的能量。我们都知道,就像一颗植株,它的能量来自于阳光。日照时间长,它会成长得更好。日照时间短,它就成长差一些。如果见不到阳光,那就没有成长的可能。当然,除了阳光,它还需要仰赖其他,比如恰到好处的雨露、肥沃的土壤……

家长的态度,不管好坏,都是在给种子补充能量。打压也罢,赏识也罢,结果一样,都是在强化孩子的某个行为,为某种种子萌发积蓄能量。即便暂时打压了孩子的行为,那也不过是一种假象。它未来可能会以更大的力度爆发。

在我们的八识田里,各种各样的种子都有,哪一颗种子会萌发,哪颗种子会被抑制,不再萌发?哪颗种子先萌发,哪颗种子后萌发?一切的一切,都有它特别的因缘。作为家长,想要真正协助到孩子更好地成长,我们要做的最重要的工作有两项:一是选择在孩子小的时候,在孩子的八识田里撒播好的种子;二是创造适宜好种子萌发、抑制坏种子萌发的环境,让孩子成长得更健康。

内孩子遇见什么样的父母,就如同植株选择了什么样的地理环境。我们给予孩子什么样的成长环境,对孩子的行为做出什么样的回应,就相当于给予他什么样的阳光雨露、风雨雷电。这一切,对孩子也许是好的,也许是坏的,关键看我们以什么样的方式给,给到一个什么样的限度。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所以,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时刻审时度势,慎重选择我们的回应方式。因为每一种选择都会对孩子产生深刻的影响,甚至,这种影响会在孩子心灵深处留下永久的印痕,影响其一生。

虽然我们都至诚恳切地爱我们的孩子,为了孩子,我们愿意付出一切,但因为我们不懂孩子,不能进入孩子的在世界,我们很可能与孩子之间形成意想不到的隔阂,以致爱不得法,甚至用错力,走向令人痛心的反面。正如我那本书的书名所呈现的那样,《别以为你会爱孩子》,很多时候,我们真的不会爱孩子。我们自以为爱孩子,爱对了孩子,但事实恰恰相反。

就拿自主学习力来说吧,对于这个伴随人一生,对人终身产生影响的潜能,我们了解太少,甚至很多的观念都是错误的。那么关于自主学习力,我们究竟错在哪里呢?

就呵护与发掘孩子自主学习力来说,我们可能进入以下几种误区:

误区1.时机不对。表现在:

(1)我们可能更倾向于认为培养自主学习力是孩子上学以后的事情,在等待中错失了呵护与发掘孩子自主学习力的最佳时机。

(2)我们可能没有观察到孩子自主学习的信号,或者虽然观察到了,却又没有在孩子发出这些信号时及时给予支持与帮助。待到我们想要有所作为时,孩子那边早已偃旗息鼓,我们此时想要有所为,反而成了一种妨碍。

误区2.主体错位。表现在:

(1)我们可能认为呵护与发掘孩子自主学习力是老师的事,把希望都寄托在老师身上,失去了家长本该起到的很好的作用。

(2)我们可能没有更多地考虑孩子才是自主学习的主体,因而没有结合孩子的需求与特点顺势而为,结果本末倒置,适得其反。

误区3.认知偏差。表现在:

(1)我们可能狭隘地理解自主学习这个概念,以致错误地解读孩子的行为,将孩子那些自主学习行为定性为不良行为,不仅没有给予支持与鼓励,反而扼杀了孩子自主学习的本能。

(2)我们可能倾向于认为自主学习力只是少数天赋秉异的人才具备的一种能力,以致妄自菲薄,自己灭了自己的威风。

误区4.方式错误。表现在

我们可能以为自主学习力是可以通过一些强制的手段帮助孩子养成的,或者因为不懂孩子,以孩子无法接受的方式试图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力,结果用错力,以致南辕北辙,与我们的初衷背道而驰。

事实上,自主学习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本能。你有,我有,他有,人人都有。就像一颗种子,它原本就是种子,只要我们给它适宜的环境,它注定发芽、生根、长叶、开花、结果。一颗植株的成形,不是我们创造了种子才有了植株,而是它本来就具有成为这样一颗植株的特性。种子的特性是,它注定要破土而出,除非我们给了它不适宜的环境,剥夺了它破土而出的权利。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一个好消息。从另一种意义上来说,它也可能是个坏消息。好消息是,因为孩子具备这样的本能,我们需要做的其实很少,只要顺应孩子发展的需求,适当提供助力足矣。坏消息是,因为不懂孩子,处理不当,我们不仅帮不到孩子,还有可能适得其反,成为扼杀孩子自主学习力的刽子手。

一个关于习得性无助的实验很能说明问题。我们先来解释一下习得性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习得性无助是指通过学习形成的一种对现实的无望和无可奈何的行为与心理状态。

早在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就作了一项经典的实验——把狗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鸣器一响,就电击它,狗狗无法逃避,只有被动地经受电击。多次实验后,它习惯了被动地经受电击,并且失去了挣扎与逃跑的欲望,因为“事实”告诉它,想要逃跑,那是绝对不可能的!狗狗认同了这个所谓的事实,不再挣扎。

之后,塞利格曼改变实验条件——在电击前,先把笼门打开,给狗狗逃脱的机会。但被实验的狗狗对大开的笼门视若无睹,不仅如此,只要听到蜂鸣器的声音,不等电击,它就开始倒地呻吟、颤抖,仿佛它已经真实地感受到了电击的苦痛。这正应了那句话——哀大莫过于心死。因为习得性无助,狗狗再也看不到逃跑的机会,它也放弃了逃跑的企图

令人痛心的是,我们的很多做法都如同这个实验一样,让孩子陷入了习得性无助的境地。扼杀了孩子的自主学习力(当然,不仅自主学习力,其他也是如此。)如果我们改变回应孩子行为的方式,那么,一切都将不同。既然如此,事情就好办多了。我们不再需要煞费苦心去“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力,只需不再以错误的方式扼杀孩子的自主学习力,以恰当的方式呵护、滋养孩子的自主学习力就万事大吉了。

当然,要呵护与发掘孩子自主学习的本能,我们首先需要了解究竟什么是自主学习力。了解这一层,我们才不会错误地解读孩子那些体现自主学习本能的行为,对其施以大棒,最终扼杀了孩子的自主学习力。

在《让孩子天赋自由》一书中,我是这样定义“自主学习力”的:“出于了解某事物的意愿,无须他人监督与指导,以自己独有的方式主动探索其奥秘的能力。它本质上是一种综合能力,涵盖了我们赖以生存的各种能力,如观察能力、模仿能力、探索能力、归纳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想象力、创造力、意志力、专注力、记忆力……孩子自主学习的本能受抚养人及环境的影响而得到增强或削弱。若抚养人及施教者为孩子提供适宜的环境,并懂得呵护,正确加以引导,孩子的自主学习力便得以提升;反之,这种本能就被削弱甚至被扼杀。”

若如此定义自主学习力,我们就会明白,孩子的很多行为实际上都是自主学习本能发挥作用的体现。了解到这一层,我们就会观察到孩子自主学习的信号,换一种方式去解读孩子的行为,避免怀揣一颗好心,最终却扼杀了孩子的自主学习力,妨碍了孩子的自主发展。

接下来,我们来盘点一下孩子的哪些行为是自主学习本能的体现,而我们不仅没有利用好它,反而因错误解读,使其成为扼杀孩子自主学习本能的导火索。下面的信号你看懂了吗?

1.多动 

对孩子来说,动来动去,不仅是他们生理发展的一种需求,也是他们自主学习最好的方式。当孩子多种感官联动时,正是他们大脑处于最活跃状态的体现。在动来动去的过程中,他们有更多来自感官的体验,接受到更多维度的信息,学习也变得更充满趣味,更卓有成效。

当我们认定孩子“多动”时,我们会如何反应呢?当然是想办法让他安定下来。当我们如此应对时,难免就要带给孩子压力,要么让孩子因为习得性无助放弃探索,要么导致孩子变得很逆反,将成长的能量转移到其他方面。

2.一根筋

一根筋是孩子深入探索,精力高度集中的表现。但是,我们常常会担心孩子因此不懂得转弯,太执拗,太缺乏弹性……诸多的担心,也会促使我们试图去改变孩子。结果依然是怀揣一颗好心办了坏事。

3.不听话

不听话是孩子自主意识萌芽的表现。一个没有自主意识的人,我们如何期待他发展自主学习力呢?在尊重孩子的基础上去协调一切,我们才有可能既保持孩子有利于他成长的部分,又规避可能妨碍他成长,或者给他的成长带来不良影响的部分。

4.搞破坏

对孩子来说,搞破坏也是一种探索行为。只要在可被允许的范围之内,我们都应该尽可能给他更多的空间,让他去尝试。即便是在不被允许的范围,也要智慧地处理相关问题,权衡利弊,保持好的,将不好的转化为好的。对抗从来都不是什么好方式。对抗只会增长孩子对抗的能量,使问题变得更糟糕。

再比如,孩子的思维是弹性的,外化的,跳跃的,他们喜欢无厘头的东西,有很多看似荒谬的念头……所有这一切,我们若了解了,懂得如何去应对,这一切都是引导孩子发展自主学习力的极好契机。

如何去处理孩子成长过程中面临的诸多问题,需要技巧,更需要智慧。只要我们转变观念,不再将自己视同是主宰(或变相主宰)孩子的一方,而是与孩子携手前行的一方,我们就可能走入孩子内心,更多地站在孩子的立场,而不是站在孩子的对立面,去看待和处理问题。如此,我们就会成为孩子自主学习力的呵护者、发掘者,真正为孩子发展自主学习力提供切实可行的帮助。这里,我想要特别强调的一点是,正如孩子具有自主学习的本能一样,我们也都具有当好智慧父母的本能,前提是,我们能否放下某些既有的观念。

放下某些既有的观念,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我们习惯了认定某些事情就是那样,因此,一旦遇到类似的情形,习气就起来,就会做出惯有的回应。要改变这种状况,建议大家把握一个原则,那便是,不管我们是否认可孩子的行为,都先假定那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然出现的阶段性的行为,有其积极意义。如此,我们就会更理性地看待孩子的所谓“问题”,不再被我们既有的观念左右,而更有可能站在另外的立场去面对。当我们这样去面对,就可能智慧现前,将其转化为一个协助孩子成长的极好机会。

即便孩子的某个行为真是不好的行为,也可以转化。比如孩子喜欢搞破坏,若我们换个角度,看到他搞破坏首先源于他好奇,想要探索外部环境奥秘的天性,我们就能看到他这个行为的积极意义,就可以换个思路,利用孩子这个阶段的特点,拓展出很多协助他发展自主学习力的机会,而不是自以为是地向孩子施加压力,打压他自主学习的热情。如果在孩子小的时候,我们能更多地向他传递正面的、积极的、乐观的、智慧的信息,他们就能获得一种心灵的滋养。一切,也都将不同。所以,我们朝着那个方向用力,是问题的关键。

当然,就呵护与发掘孩子自主学习力这个问题来说,改变观念,意识到“自主学习是一种本能,并且,我们可以做得很少,却收获更多”及其重要。除此,我们还需要更多地了解孩子,读懂孩子自主学习的信号,顺势而为。把握契机,才会事半功倍。这两天,我在今日头条发了三篇与培养孩子自主学习力相关的文章,大家感兴趣可以看看。正如《宝宝这种自主学习的信号你看到了吗?》这篇文章提到的那样,如果我们能够根据孩子的反应做出恰当的回应,我们会发现,每件小事都可能成为呵护与发掘孩子自主学习本能的契机。

在与文中提到的小男孩互动的过程中,大家可以看到,其实我基本处在相对无为的状态,做的并不多,只在某些节点适当参与与引导,其中一些细节的处理,比如我不动声色地改变杯子的倾斜度,给孩子提供更多的光源、颜料,鼓励他去观察,鼓励他按照自己的方式去探索与实践,欣赏他所做的一切……这些本质上都在引爆孩子的自主学习力。当孩子认为他是个好孩子,他被赏识时,他内在的动能被启动,他的学习才会自主,他的本能才能完美地呈现。要做到这点,我们先要让自己躁动的心安定下来。如此,我们才可以用心去观察孩子,接纳孩子,协助孩子。

正如上述文章中提到的,因为给了孩子更多的空间,又在恰当的时刻给了他一些引导与协助,文中的小男孩在开心玩耍的过程中自己总结了以下规律:

1) 两种颜色混到一起会变色;

2) 好多颜料混到一起,颜色就不漂亮了;

3) 水加多了,颜色就淡;

4) 不加水,颜色就“高”(他的意思是指颜料会堆积在纸的表面,具有一定的厚度);5) 在一个地方画多了,纸就破了,加水越多,破得越快;

6) 等先画好的干了,再换颜色画,就不会变色,会把原来的颜色变没(原来的颜色被遮盖)。

多亏这个孩子执拗,不听从妈妈的指令,他才有了自由探索、自主学习的机会,才能发现这么多有趣的事实,并从中获益。如果他是个典型的“乖孩子”,就会服从妈妈的指令,乖乖地给我画一辆车,或者别的什么,那么,后续的一切又怎么可能发生呢?

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呵护与发掘孩子自主学习的本能,其实很简单,就如这个案例提示的那样。用心,一切都将不同。有关这个案例的具体细节,大家可以参考我发在今日头条的文章。那么,是否意味着我们要无条件地随顺孩子所有的行为呢?当然不是。佛家讲,法无定法。因为没有定法,我们的智慧才能现前。

实际上,从来就没有哪种方式适合所有的孩子。就算暂时适合,也不会永久适合。须知,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都有其特殊性。只有我们自己最了解自己的孩子,因此,也只有我们自己能找到最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式。正如孩子的自主学习力是与生俱来的一样,作为父母,我们也都具有与生俱来的做好父母的本能。只要我们的心安定下来,试着去放下某些既有的观念、期待,试着换个角度看孩子,我们就会有全新的突破。这是一个好消息,一个令人倍感欣慰的好消息。它会让我们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变得更淡定,更自在,更有智慧。

换句话来讲就是,不管别人的方法多好,都有其局限性,毕竟,我们面对的是截然不同的孩子。拘泥于所谓正确的方法,就等于没有方法,甚至比这更糟糕。真正能够帮到我们的,是我们自己改变观念,相信我们本自具足,智慧圆满。当我们的心安定下来,我们自会看到我们内在智慧的光芒。

让我们一起努力,以我们的智慧引爆孩子的智慧,带给他们真正幸福自在的人生!

因为时间有限,今天我们来不及一一去讨论相关的问题。如果大家对如何呵护与发掘孩子自主学习本能,提升孩子自主学习力的话题感兴趣,可以读读我的《让孩子天赋自由》。希望书中的内容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谢谢大家!祝福大家!

下面为答疑环节的内容整理,家长朋友们请查收!

学习不是为了记忆某些文字、数字、语句,学到某些技能等等,它有更广阔的内涵。看到孩子的特点,从他的喜好、特长入手,我们才能真正激发孩子的自主学习力,帮助他发展得更好。

1.孩子现在爱看漫画书不爱看绘本故事书,该怎么办?

孩子喜欢什么,一定有他的道理。首先,喜欢 漫画没什么不好。正因为有人喜欢幽默,这个世界才有更多的欢笑,对吧?绘本故事书当然很好,但是我们没有可能强迫孩子喜欢。不过,这并不表明我们要就此放弃努力,我们可以引领孩子去尝试,如果他能接受,他会看到更丰富多彩的一个世界,那么,这种尝试也是值得的。首先第一步,我们要进入孩子的世界,了解他为何喜欢漫画,那些漫画带给他什么?如此,我们才有跟孩子交流的话题,我们才能贴近孩子,也引导他看一眼另外的世界。他看了,也许就喜欢了。很多绘本可以用来玩游戏,可以拓展出更多阅读的方法,对孩子来说,图书就是玩具,阅读就是游戏,站在这样的立场来看待阅读,他才会真正爱上阅读。所以,如果我们改变观念,一切都将不同。

2.孩子学东西特别慢,一个电话号码记了2个小时,第二天又忘记了。

我学东西更慢,如果是我不喜欢的,我记一辈子,可能都记不住。学习不是为了记忆某些文字、数字、语句,学到某些技能等等,它有更广阔的内涵。看到孩子的特点,从他的喜好、特长入手,我们才能真正激发孩子的自主学习力,帮助他发展得更好。否则,他就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消极抵抗,而且,时间长了,我们就给他八识田里撒下一些消极的种子,让孩子变得自卑、自贬,认同家长给他贴的标签。这样得不偿失。第一,孩子不喜欢记,可以不记。第二,如果记也要以孩子喜欢的好玩的方式来记。比如,电话号码由数字组成,每个数字都可以是某个形象,如1是筷子,2是鸭子,将几个数字串起来,跟孩子一起编故事玩,他就会很快记住,并因此学到一种记忆的方法,甚至还可以拓展出更多有意思的活动。这样处理,孩子就会享受这件事。

3. 四岁半孩子学习认字写字和算术全凭当时心情,并且专注不够持久,容易半途而废,怎么改进?

有好几个类似的问题,我们总括起来回答。我们成人做事,其实也凭心情。只不过我们更理性,所以有时候会强迫自己去做一些我们不愿意做的事情。所有这些问题之所以产生,原因就在于我们理解错了自主学习的概念。

自主学习,不是强迫学习,因此,它一定要以孩子的兴趣为重心,围绕它去拓展。这样才能既呵护孩子自主学习的热情,又拓展更多有意思的活动,深化孩子学习的动因。如果是孩子感兴趣的事情,我们会发现,他们投入其中,不仅专注,而且持久。从他们感兴趣的事物入手,引发他们的这些很好的特性,他们才有可能变得更加专注,做事情才会锲而不舍。

那些孩子未来不得不接受的,如果我们引导他们以更积极的心态去面对,他们才不会对抗,才不会有畏难情绪,或者对抗情绪。利用各种机会向孩子传递正能量,而不是给他贴负面的标签,是需要我们时刻关注的事情,这对孩子一生都会产生好的影响。

4.我家孩子玩手机会玩很久,阅读没多久,就感到困、打哈欠。怎么办?

手机好玩,书不好玩,所以孩子才会有这样的反应。

要让书变得好玩,就不要把书仅仅当成文化的载体,知识的载体,而要当成拓展趣味游戏、滋养孩子心灵的工具。将阅读演化为一项有趣的活动,让孩子感受到阅读的乐趣,他才会爱上阅读。为了让孩子“学习”而读书,这只会让孩子觉得阅读是很有压力的事情,他自然不会爱上阅读。

多陪伴孩子,跟孩子一起玩转图书,是让他们爱上阅读的最好方式。比如,我们可以将书中的内容搬到现实生活中,让它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或者游戏的一部分,让孩子成为书中的主角,欣赏他,与他一起演绎主人公的生活与神话,当孩子觉得这一切充满趣味时,他自然会放弃手机,爱上阅读。

很多孩子喜欢玩手机,另一个原因是家长陪伴孩子太少,他寂寞,从手机游戏中寻求乐趣。多陪伴孩子,让孩子的心安定下来,这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另外,将手机上面的游戏现实化,与孩子一起玩耍,也是把他从手机里拉出来的很好的方式。

5.小朋友觉得玩才是最重要的。只有玩的时候才会认真,学习的话就注意力不集中

这是一个好问题。很多家长都把玩与学对立起来,这是让孩子厌学最有效最神奇的方式。改变观念,认识到对孩子来说,玩就是最好的学习,学习就是最好的玩耍,我们才能摆正玩与学的关系,才能让玩与学合二为一,让孩子爱上学习,同时又享受玩耍。正如今天在讲座中提到的,自主学习是一种综合能力,不仅仅局限于阅读算数等。在玩耍的过程中,孩子学到的远比我们约束他坐在那里要多得多。

6.老师您好,我的孩子是个刚入学的一年级新生,刚开学的时候对于学习充满新奇,认真完成作业,可是到了期末,书写越来越糟糕,不认真对待,学习中很容易分散注意力,一边抖脚一边说话,请问老师该如何帮助孩子纠正,谢谢您

为什么孩子前后会有这么大的差异?去问问孩子,也问问自己,兴许我们就会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孩子天性都是酷爱学习的,但是当他们感觉到压力,感觉到无趣,因为所谓的“学习”影响到他们快乐生活的时候,他们的态度就会180度大转弯。所以现在的问题不是去改造孩子,而是要了解孩子究竟面临什么样的压力,他失去了什么,想要什么,我们如何去帮助他消解压力,协调冲突,重拾快乐的生活。理解孩子,走进孩子的内心,让他觉得被理解,被关注,被爱,他就有力量去面对所有的难题,并战胜所有困难,走出困境。

曾经看过一部二战时期的电影,忘了叫什么名字。电影讲述了一家三口在纳粹集中营的经历。孩子爸爸为了帮助孩子乐观坚强地活下去,将他们被关押描述为与纳粹分子玩一场游戏,赢得这场游戏,就会如何如何。因为爸爸,孩子始终相信那是一场游戏,他要做个勇敢的男孩,赢得这场游戏,他虽然经历了诸多磨难,但因此在集中营活得快乐、自在,最终一家人获得自由。在集中营尚且可以活得如此乐观有趣,学习又怎么可能不是充满趣味,令人享受的事情呢?换个思路引导孩子,育儿的烦恼自然就灭了。

7. 学习较被动,不会做的也不让人看,也不敢举手回答问题更不敢问老师?不知如何是好。

接受孩子本来的样子,是我们能够给予孩子最好的帮助。孩子都好面子,不喜欢被人批评、不喜欢被人看低,不喜欢面对自己无法面对的境况。有的孩子生性更敏感些,他们在面对外部环境时会感受到更多的压力,也更难以适应环境。作为父母,我们能够做的最好的事情是先接受他们,让他们明白,无论如何,他都被爱,都有价值,都与众不同,如此,他从父母这里获得理解、支持,才能勇敢地面对一切。当孩子准备好了,他就会尝试去面对,不能急于改变孩子。

有时候,跟孩子讲一个我们自己小时候同样的故事,是帮助他们认可自己,消除压力很好的方式。与此同时,若能与孩子分享我们当年如何面对同样的境况,以及与他讨论,他打算如何面对,他兴许就会在与我们互动的过程中尝试去面对压力。

8. 我家宝宝专注力不好,如何能培养孩子的专注力,专注力不好的孩子以后学习一定会受到影响吗?

专注力其实也是孩子本来就有的,所以我们经常会遇到类似的情形:当我们给孩子下达某个指令时,他常常充耳不闻。因为他太投入了,以致忽略了我们的存在。但是,我们在引导孩子的过程中,有时候会无意中妨碍了孩子专注力的发展。比如,孩子玩得投入时,我们可能会突然要求孩子去洗手、去吃饭,或者做别的事情,当孩子没有回应时,我们会反应激烈……这种打扰,对孩子专注力的发展是会产生负面影响的。所以,尽量尊重孩子,不强求孩子做什么,在需要孩子立刻去做时,给他一个心理准备的时间,而不是与孩子对抗,会降低这种负面的影响。

很多家长反应孩子专注力不好,实际上都不太公正。也许孩子仅仅是在他不愿意做某个事情而不得不迫于家长的压力去做某个事情时表现得缺乏专注力,还有可能家长不了解孩子专注力发展的特点,以成人的标准在要求孩子,以致超出孩子专注力正常发展的范围。那么,家长的这种判断可能是不太准确的。所以,全面地观察孩子,了解他究竟是在所有的情形下都如此,还是只在某些情形下如此,才能基本判定他的专注力发展如何。

无论如何,相信孩子,不随意给孩子贴负面的标签,是我们能帮到孩子的第一步。

9.五岁男宝,总要人陪着玩,自己玩会就要大人陪,玩拼装积木的时候不能自己创造的玩积木,只能参照图纸拼装。没有想象力,创造力,请问如何处理?

先回答第二问。孩子能够参照图纸拼装,这本身也是很好的一件事。说明他观察细致,空间观察能力发展不错。看到积极的一面,我们就不会那么焦虑,心态就会比较平和、淡定,就会无形中带给孩子更多积极的影响。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再引导孩子玩出更多的创意,他的想象力、创造力就有可能获得发展。

况且,想象力、创造力的发展也是有前提的。只有当孩子的生活丰富多彩,充满趣味,家长给他的引导得当,能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向孩子传递智慧,不随意打压、约束孩子,鼓励他做他想做的任何异想天开的事情,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才有发展的可能。

从孩子总要人陪着玩来看,孩子可能是被陪伴太多了,以致他缺乏自己玩耍的技巧或者意识。当然,也要排除家长对孩子要求过高的可能。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换个思路,既满足孩子需要被陪伴的需求,又变相地鼓励他学会自己玩耍。因此,尝试策划一个“游戏”,将家长的工作与孩子的游戏串联起来,使各自的工作成为这个大型“游戏”的一个部分,会是比较讨巧的方式。如此,孩子不会觉得被忽略,又在这个协同游戏中学会自己玩耍。这样的游戏不复杂,只需要家长几句话,将彼此的活动关联起来即可。

10.大儿子比较安静、敏感、自尊心强,为了打破性格束缚,送他去学跆拳道想培养他坚强独立自信,可效果甚微;另一面,他认字写字阅读画画却自觉自愿,超越同龄。请问林老师,我该任其发展自己的爱好,继续发挥并促进细膩敏感多愁善感么?一一两个男孩的妈妈

养孩子如养花,是兰花,就照着兰花来养,不要试图把他养成牡丹。是牡丹,就照着牡丹来养,不要试图把他养成芍药。让牡丹成为最好的牡丹,芍药成为最好的芍药,是我们能做到的最好的事情。这也是育儿的大原则。当然,可以让他去尝试更多,但一定不能强求。强求带来的结果是,牡丹不再是牡丹,兰花不再是兰花,芍药也不再是芍药,那是很可怕的一件事。让孩子如其所是,成为最好的自己,是家长能够给予孩子的最好的帮助。如果这个世界上每一朵花都既是牡丹,又是芍药,还是兰花,看似每朵花都很完美,可面对如此完美的一切,这个世界有什么魅力可言呢?

感谢头条亲子公开课整理文字及语音

Kidsfoto枫糖盒子成员原创或首译,通过kidsfoto.net发布,原创不易,未经授权谢绝转载!授权转载请联系花爹QQ608602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