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一条小小的蚕

2020年过去了三个月。不能出去看世界,索性睁大眼睛、沉下心,览书里乾坤。

这三个月读书36本。1月4日发愿要“每日摘录一面”,也坚持做到了。满满的88页,已经用去了本子的三分之二,翻开时有厚实朴素的幸福感。

等饭熟的那一小会儿工夫,在蓬勃地胀大,渐渐溢满小厨房的米香里读书。

挽着环保袋走去街市买菜的那一小段路,在同样戴着口罩,彼此避之唯恐不及的人流里读书。

在孩子睡着我还没睡着的时候。在陪着孩子上网课还没被孩子的问题打断的时候。在孩子跑去书柜选书即将跑来要我讲故事的时候。读书。

在银行的队列中,在地铁里,在等着取走打包食物的小店门口,在每一件事和下一件事发生的间隙读书——因为在这个无比漫长的寒假,身为老母亲被裹在早饭午饭晚饭和幼儿园网课小二学生网课当中的我,只剩下“间隙”。

这让我的一张脸时常呈现出懵懂茫然的状态,在非现实和现实切换的那一刻,总要先眯一下眼睛,重新校准一下焦距,所以老是慢半拍。

就像一条蚕,沙沙沙,喀哧喀哧,正埋头啃叶子,吃得昏天黑地兴正酣……“啊?……谁叫我?……”抬头慢慢转去看——又胖又钝。和我神似。

蚕,人家吃桑叶不是白吃的,把自己养得白胖胖以后,就是见证奇迹的时刻!

可我呢,我能为这世间织出言语和思想的锦缎吗?并不能。我只是在织着我的粗布,明知它没有太大的价值,偏偏舍不得停下来。

我只是想承担作为一条成年蚕的社会责任——

如果我读更多的书,如果我能因此少一点愚蠢恣睢,也许可以在引导我的孩子和学生时多一点智慧;也许,可以在面对种种社会乱象的时候,多一点儿理性和善良,少给世界添点儿乱吧。

阿城的《棋王树王孩子王》是重读,并密密批注,细细摘录。这本书被我选作八年级文创班的共读书,可见珍视的程度。

三浦紫苑的《强风吹拂》是学生致凯借给我看的,却先被豹子爸抢去看完了,这次在“藏书馆”APP上读罢,犹不过瘾,买了书打算再读一次。

它和村上春树的《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是我最喜欢的两本关于跑步的书。

怎样才是一本好的关于跑步的书呢?我以为:它会让你被懂得——那是跑者与跑者之间的懂得;还会让你深受诱惑——诱惑你时时想要放下书本迈开双脚跑起来……

我不会把这本书归入励志类。因为它给人看到的奇迹是恰如其分的,也就是说,让人清醒地知道:梦想就是有百般努力也无法达成的时刻;但是,即使没有达成,你也在艰苦努力的过程当中明白了自我、自然、梦想、现实、友伴、知音、挫折、误解……这一切都自有其无可替代的价值。

于是接下去找了她的《多田便利屋》来看。

这位作者的书开篇总是非常之缓。和《强风吹拂》一样,读了二十分之一的时候还在犹豫要不要放弃。可是既然已经读过《强风吹拂》,就势必很难放弃一本三浦紫苑的书了;而且事实证明,这些时间用在这本书上,完全不是辜负。

谁没有伤痛?谁不是必须带着伤痕一路走下去?如何与自己的、他人的伤痕共处,如何抚慰,如何开解,需要一个人的大智慧。而在很多时候,就算再强悍再聪慧,靠自己也是不足够的。

一个别的人,一件什么事,甚至只是某一刻的一缕风吹一朵花绽,都有可能是一个小小的契机,一种好心好意的成全。别辜负了这份成全,也成全你自己,饶过你自己吧。

阿来的《云中记》是学生小颜和她的妈妈共同推荐之下读的。也是我最喜欢的一本阿来的书。

当我读的时候,在自然伟力和人心灵伟力的双重击打之下,心潮涌动着难以平静;而当我摘录的时候,这两种截然不同的伟大似乎彼此接纳、交融在一起,带给我一种更为笃定的安宁。

邱天的《是谁出的题这么难到处都是正确答案》也读了两次。

很少有一本书能同时给人这样的教益——作为女人、作为妻子、作为妈妈、作为职业人,都能从这本书当中获得醍醐灌顶的点醒。

只要你真的肯被点醒,肯把日子往清楚、明白、简捷、高效、温暖、放松里过,只要你也和我和作者她一样,想要拼尽全力去战斗,也愿意放过他人和自己,那么你一定会在读这本书的过程当中频受触动,并打算做出改变。

知难行易和知易行难,各有各的道理。不过至少,先明白这世界这人间的运行规律,再去行动,必然少些损耗少些自寻烦恼和与人为难。

我很感激她,在百忙当中持续思考、总结和书写,让我读到这本书。

读了四五本李娟的书,没有失望过。这本《遥远的向日葵地》也是一样。她的书让我对新疆、对阿勒泰、对草原、河流、日月星辰、风与雪、荒凉与粗粝、寂寞与等待,以及一切植物和一切动物,充满了崭新的和被唤醒的爱意。

英国作家伊恩·麦克尤恩的《阿姆斯特丹》真让人相见恨晚!

评论家认为这本书不是作者“典型的”甚至不是“最好的”作品。可是,这是我读到的他的第一本书,也是根本放不下手没法中断阅读的一本书。

作者有一双含着戏谑的冷冷注视人性深处恶的锐利眼睛。他笔下无一个好人,道貌岸然到可鄙可笑,又偏偏一个个都是从事着所谓“高尚职业”的“成功人士”。讽刺之意昭然若揭。

作者有一双妙不可言、绝不怜悯的翻云覆雨手。人物一刻云端一刻深谷,最终非横死不能赎,偏偏死时犹在梦中犹带笑意。这是黑色喜剧,真让人心中殊无一丝喜乐安慰可言。

我要立刻去读他所有的书。

一个我喜欢的公号主推荐了吉本芭娜娜的《厨房》。

虽然是一个对厨房无感的人,也能从中有所领悟。

而领悟最多的,还在厨房之外,比如月光下的城市夜色,比如深夜的黑浪涛声——静默而喧嚣的城市看似与我无关,又切实地息息相关着,常令我若有所思;而自然的四季与朝暮,则给我最多启示。

书中人何等幸运,在人生巨大的失去面前,有知心人陪伴,有内心慧根指引,这也是那么多人说这本书“很治愈”的原因吧。

但是尽管人生不停滞地滑向前去,很多伤痛,其实并不是放下了更不是释然了,而是“不放下又能怎么样呢”式的深埋。

这个时刻的身边人,得之我幸,不得我命。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得到不断失去,不断自我疗愈的过程。祝我们幸运,更祝我们强大。

再找她的其他书来读。却觉得《鸫》更触动我。

那种随着青春逝去而一同逝去的夏日时光,那些想要一帧帧刻印在脑海心房的海波、夜色、气味、声响,曾在身边的人,内心深处关于失去的恐惧……

那就是你和我曾经历的,是我们每一个人曾经历却已忘记,明明忘记又忍不住于惆怅中怀想,被作者淡淡的文字轻轻一勾就铺天盖地席卷而来的一切啊……

作为一个永远渴望大海的人,这部书让我也想起了很多人和事,也想要写下那些可堪回首或不忍回首的过往。

《无情·厄运》是第三本吉本芭娜娜的书。同样是生活中的寻常素材,同样清淡雅畅的文风,同样非常敏感地描摹四季朝暮,但是完全没有雷同的感觉。

读她的书仿佛就在面对着她,听她说话。她睁着圆圆的眼睛坦率地、恳切地,一句一句说着(而我并不曾去寻她的照片来看)。

于是你知道她是用心的,就算不是多么高明的领悟,也是一个人在某一个时刻某一种境遇当中最真诚的感受、理解和思考。作为读者,从这份用心当中有所领悟,发现:这样简单而认真地活着,已经是一种极大的丰富——人生是自己的人生,其实完全不必在意是否比别人高明。

《N·P》也喜欢。

吉本芭娜娜是渲染情境的高手,尽管她不动声色,从来不会大篇幅地铺排,却总是能抓住那一幅场景当中的精髓,片言只语便将人带入其中,产生沉浸般的体验。

对于小说当中每个人的选择,似乎没什么好评价的,正如别人评论我的人生,我也同样会置之不理一样。

令我着迷的是作者塑造的女性形象。鸫和萃完全不像,但是都同样地极其鲜明,使人难忘,是因为她们身上都有着极致的单纯和特殊的矛盾吧。

读她的书总是勾起我写作的冲动,那冲动不是一过性的,而是持续涌动的,渐渐在我体内发出汩汩的涛声。

张佳玮的《世界上有趣的事太多》挺有意思。

这里面的每一件事每一个典故,知与不知,都无关生死。但是知道了,觉得有趣、有味、有清欢、有感慨。特别是被作者以轻松兼含雅谑的口吻娓娓道来,更添滋味。

意大利作家马西米利亚诺·威尔吉利奥的《那不勒斯的萤火》也不错。

我会在心里把它界定为一本“寻找自我”的书——两个男人从被命运、被帮派、被软弱、被恐惧裹挟压迫当中挣脱出来,在漫长的煎熬当中终于找到自我。

或者,是一本关于“朋友”的书——比《萤火虫小巷》当中两个女孩到女人的终生友谊更打动我——这是两个男孩到男人终生友谊的书,他们曾经在迷失当中非常亲密,在更深的迷失当中走上不同的人生轨迹并失去了彼此的消息,但是最终,他们重新相遇,在找回自我的同时重新深刻地、永远地拥有了彼此。

他们都有爱他们的父亲,也成了爱儿子的父亲,虽然这四位父亲当中并没有谁把这件事做得多么成功多么完美。但是,有爱和责任,就够了。没有一个儿子需要完美父亲。

因为喜欢余秀华的诗才翻出《无端欢喜》,意外发现散文也写得好。

越读越喜欢,就想着不妨八下时作为全班共读书吧(那是一月初,还不知道八下将遥遥无期至今未能到来);可是读到后来又非常不喜欢她写人的那些文字,陷入了摇摆。

我在努力地分辨和反省:是因为一个身有残疾的中年女人的爱意表达令我不适吗?还真的不是。应该是她表达爱意和调侃爱意的方式令我感到不舒服——而这种表达方式恰恰无时无处不在强调着她“残疾的中年女人”这一身份(这两个词都完全没有贬义,只是事实)。

可是难道我能要求作者跳出自身的实际状况拥有某种通透和达观吗?显然我不能。每个人都悲哀地陷于自己的局限当中,有人不自知,有人自知却无法扯着头发将自己拉出泥沼。

不是每个人都是史铁生,都写得出《病隙碎笔》。

不过,前四分之三的文字都是极好的,这一点我至少可以保证。

李叶飞的《庭前花未开》是从学校图书馆借的。

作为一个“养啥死啥星人”,我对植物有着只敢远观不敢亵玩怕害死它们的痛切纠结之爱。

作为一个本子收藏者和纸张、装帧爱好者,摸到这本书就没法不把它带回家。

作为一个博物达人,作者在短小的篇幅当中融汇了摄影、绘画、生物、历史、文学、社会学种种,色香味形意,片花飞叶,都是雅趣。

三个月的阅读当中,有三个遗憾(读完之后觉得“不读也罢”的书不在此类)。

读松尾芭蕉的《奥州小路》是因为久慕作者俳句大名,之前每见散句,常感惊艳;第一次读他的散文,却没能从这本声名赫赫的小书当中获得我所期待的教益。仿佛是一种错过,深感遗憾。不知道是译文所取的形式之故,还是我对作者缺乏系统的了解?打算多查阅一些资料。

谷崎润一郎的《厨房太平记》,读到一半才读进去了。起初的感觉是一个老人在絮絮叨叨,读进去以后才觉得这位老人投注在每个女子身上的目光是温煦的、包容的甚至是带有一点纵容意味的——那是暮冬对早春的宠爱和凝视,别有一番人生况味在其中。

问题是,作者本是日本唯美派文学的代表人物,而这本书是一本相当“不谷崎润一郎”的作品,我完全没能欣赏到他得享大名的文风,也没能懂得这位大师7次获诺奖提名的缘由。打算去读一本他的代表作。

西班牙作家卡洛斯·鲁伊斯·萨丰的《风之影》有多么大的名气,就给我多么大的失望。并不是文字不精美,也不是气氛不阴郁沉重——这可能是我唯二能体会到的好处了。

事实是:我无数次在阅读它的过程中睡着——我承认我很羞愧,我想也许我们相遇的时机不对(少年时读《百年孤独》那么讨厌,中年时却爱极,这事确实发生在我身上)——可是,我并不愿意承诺当自己有朝一日没这么愚钝的时候重读一遍这本书。

sorry。——对这本书和对我花费在这本书上的时间。

我是一条贪吃的蚕。

也有挑食的时候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