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八大菜系,你是哪个菜系的?
你无法在人们饥肠辘辘中建立一个和平的世界-----诺曼·布劳格
吃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今天小龙虾要带大家走进,那些年,我们曾吃过的历史。
人类的发展大约经历了两三百万年,其中99%的时间里,人们几乎完全依赖自然生存,所谓的“生吞活剥”,“茹毛饮血”,反映的就这这种生存状态
后来由于烈日干燥、火山爆发等尝到了烤熟的食物,进而开始保存火种,进入了钻木取火,“燧人氏”的时代
为了更稳定的食物来源,先人开始尝试圈养动物,地上的野兽驯化为家畜,天上的野禽驯为家禽,进入传说中的“伏羲氏”时代。
一万年前,人类就开始了农业种植活动,商周时期,人们有了“百谷”的概念,经过对作物产量及环境适应性的反复观察和尝试,人们越来越倾向于集中五谷的种植。而“五谷”之说最早见于《论语》“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五谷主要指:粟、黍、菽、麦、稻
清代末年,形成四大菜系,京(鲁)、川、广(粤)、苏四大菜系
民国时期,中国各地的文化有了很大的发展,正式形成中国“八大菜系”,分别是:川(四川)、粤(广东)、苏(苏州)、闽(福建)、浙(浙江)、湘(湖南)、徽(安徽)、鲁(山东)。
八大菜系川粤苏闽浙湘徽鲁
1.空间位置上的共同特征
从纬度位置上看,除鲁菜外,其余七大菜系都分布在35°N(秦岭-淮河一线)以南地区。从海陆位置上看,除川菜、湘菜、徽菜外,其余五大菜系均位于沿海地区。
2.气候上的共同特征
从热量带上来看,除鲁菜外其他七大菜系均位于亚热带地区;
从干湿地区上看,八大菜系绝大地区都分布与我国湿润地区,年降水量大多在800mm以上
从气候类型上看,我国八大菜系均分布在东部季风气候区。
3.地形上的共同特征
从地形类型上看,鲁、徽、浙、闽、粤、湘绝大部分地区为丘陵地形,苏菜分布与平原地形,川菜分布与盆地地形。
进一步思考可以发现,位置、气候、地形也是这些地区形成不同与其他地区的自成一派的饮食文化的主因。
—八大菜系分布的地理成因 —
1.位置
八大菜系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符号,其形成历史也源远流长。我国古代封建王朝大多分布于中原地区,而中原地区是我国东西、南北文化传播与交流的必经之地,也是各民族、各地区文化交融碰撞的主要地区,因此饮食文化也会吸收各方文化而成为“大杂烩”,失去应有的特色。然而,八大菜系的分布区,多位于封建王朝的偏远地区,这些地区经济落后,交通不便,受外来饮食文化的影响极小。因此,地方特色饮食文化形成与传承能够保持其地域特色。而且沿海地区水产品等原料丰富,能够形成区别于内陆地区的饮食风格。
2.地形
八大菜系分布地区多为丘陵山地,川菜分布区为封闭的四川盆地。一方面,山地由于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形成了复杂的立体气候,就一个山体来说,气候变化受海拔高度、坡向、下垫面状况的影响,一般每升高100米,年平均气温下降0.51℃,≧10℃积温减少170℃,生长期减少4-6天。降水量在一定高度内呈递减趋势。因而山地出现河谷热、丘陵暖、山区凉、高山寒的气候特点。
而且山地丘陵地区还有阳坡与阴坡光照、热量、水分条件的差异,也有迎风坡与背风坡降水条件的差异,这些差异有利于多种多样动植物的生长。另外山区地区多河流,也有利于多种水生动植物的生长,为八大菜系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食材。另一方面,崎岖不平和封闭的地形也是制约交通发展的主要因素,使得这些地区与外界的交流较少,食物的烹制方法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小。再者,多山地区人类活动强度较小,动植物生长环境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小,动植物生长能够保持其原有的品质,也成为这些菜系独成一家的重要原因。平原、高原地区环境的区域差异小,动植物多样性少,食材种类单一,而且这些地区交通相对交便利不同文化的融合交流频繁,难以形成地方特色。
3.气候
从气候角度来看,八大菜系分布地区都位于我国东部季风气候区。夏热冬温,四季分明,季风发达。最热月均温一般高于22℃,最冷月平均气温在1-15℃之间,年降水量在150-1000mm以上,夏半年降水量占全年的70%。而且水热条件配合好。一方面这些地区的农作物能够达到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土地的年产量高,食物食材产量大且来源丰富。另一方面,这也为多种食材的生长提供优越的气候条件,同时也为食物的制作与储藏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然而,我国广大西北、青藏及北方地区由于热量及降水的限制而食材相对缺乏且种类少,难以形成独具特色的菜系文化。
不同的地理环境孕育特色明显的地域饮食文化,位置、气候、地形是地理环境形成的基础,也是形成环境地域差异的基础,同样也是形成不同地域特色饮食文化的基础。中国广阔的土地形成了差异巨大的自然地理环境,同时更孕育了中国百花齐放的菜系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