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就是你摆脱痛苦的“人间理想” | 心灵捕手26
怀众心理
是非对错的丛林之外
有一片原野
我在那等你
——鲁米
人间痛苦千千万,
不如喝二两?
不如旅个行?
不如high一场?
不如三两闺蜜,好好哭诉一番?
如果折腾几轮,问题还没有解决,痛苦非常,那心理咨询一定是你的人间理想。
当我们遭遇痛苦的时候,最本能的反应就是:我该怎么办?然后开始向外寻求帮助。
你可以自己做点什么,或者找别人来分担点什么。除非你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是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1967年在研究动物时提出的,他用狗作了一项经典实验。
起初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以难受的电击,狗关在笼子里逃避不了电击,多次实验后,蜂音器一响,在给电击前,先把笼门打开,此时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电击出现就先倒在地开始呻吟和颤抖,本来可以主动地逃避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
这就是习得性无助。
这很像我们的生活。
一个孩子考的很差,很大可能性他在学校已经被老师批评过了。
回到家中,首先迎来的是父母的批评教育,然后加强学习压力,加重学习任务,如果没人辅导,孩子就独自一人在房中苦思冥想,如果辅导的父母很暴躁,充满情绪,那么孩子就在恐慌中不断内耗自己,这种状态下,谈何学习。
长此以往,这样的环境会让孩子很无助,他可能一遇到考试,就恐慌焦虑,可能很快就放弃学习。
简言之,长期在无助的环境中生活,无法摆脱困境,即使有一天,有方法可以让他脱离困境,他也会放弃尝试。
如果你身边有这样的人,觉得谁都帮不了他,常常陷入绝望,那么他一定曾经长期生活在习得性无助的环境中。
他们往往是更为需要被咨询的群体,当然,也需要更多鼓励、支持以及不断确认,让他们感受到安全,足够安全才愿意迈出步子。
当然我们遇到困境的时候,向外求助,如果面对的是自己的家人,可能会因为有各种担心,而拒绝告知家人。
如果面对的是朋友,很多时候会有所保留,找朋友一次,两次,你找十次试试,即使朋友完全不拒,也很有可能因为他的专业能力不足,而先奔溃了。
心理咨询中心就有一部分来访者是因为朋友的困扰来咨询的,他们一方面陷入无法面对朋友的情绪的痛苦中,一方面又因为无法帮助朋友而内疚,导致了自己出现了很多问题。
在咨询的过程中,有一位全然关注你的咨询师,这本身就非常疗愈。
我一直不喜欢去医院看病,特别是大型医院,基本人满为患,每个科室都是爆满的预约率,所以无论是什么问题,基本都是三言两语草草说完,然后医生抓紧时间开药,马上进入到下一位患者就诊。
前段时间,因为身体不适去看病,挂了一个患者比较少的医生,整个过程医生的耐心询问和解答为我缓解了不少压力。那份全然的关注本身对患者就是疗愈。
而心理咨询在这部分是非常完整和完善的。
你可以在一个安全的环境中呈现自己的任何情绪,这些全都是被允许的,那一刻你充分地跟自己在一起,所以大部分的来访者第一次咨询完感觉都非常好。
如果你有一份值得信赖的咨访关系,基本不会有太多的顾忌。
他不同于我们跟朋友的相处方式,不用担心你对对方造成的影响,也不用太多考虑对方会如何看待你。因为基本除了咨询时间外,你可能很难接触到你的咨询师。
而咨询师会以更中立的方式来探讨您的问题,他没有你生活中某个角色的立场,而是完全站在你的角度来体验你的感受。
他不需要讨好和迎合你,也不需要纠正和教育你,更加不会评判你,只是一起去探讨问题为什么会发生,以及我们可以做些什么让事情变得更好,也能给来访者更多角度去看待问题。
很多来访者会说:哦,我从没从这方面想过,好像有点意思等等。
如果我们遇到问题找朋友倾诉,时间久了可能会很内疚,觉得自己占用了对方的时间,觉得自己给对方造成了负面影响而感到很抱歉。
咨询中很少会有这样的感觉,因为咨询付费了,买了老师的这段时间,老师提供专业的服务,这是各取所需的平等关系,所以来访者不容易陷入内疚,没有了这些复杂的情绪,往往更容易深入自己的内心。
当然只要有心理学习都会给自己带来或多或少的帮助,但是心理课程和咨询还是不太一样。
因为心理课程的学员较多,所以大多是一对多服务。如果购买的是已录制好的网络课程,或者视频课程,那么基本就是自我学习。互动性较弱。
如果是一对一咨询,互动性会更强一些,也更有针对性。老师全然地关注你一个人,让你得到专属的支持。
大部分来咨询的来访者都非常注重私密性,在课程中,他们更难去暴露自己的隐私或问题,所以对这部分群体,可能要深入地处理问题,咨询会是一个更好的选择。
当然,随着咨询的深入,以及恐惧越来越少,人们会越来越真实地面对自己的内心,也能更平安、坦诚地活在当下。
现在市场上的课非常多,而且很多课程包装恢弘大气,师资团队也很庞大,这也需要客户有更智慧地去甄别,比对,找到适合自己的课,以及甄别课程是否真的能带来大的帮助,还是只是噱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