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阅圈 | 一个产品经理的自我修炼过程
这是“慕蓉”公众号第244篇原创文章
专栏 | 领阅圈
由于工作的原因,个人读产品类的图书比较多。可能是大家普遍都对产品经理这个职业比较向往或者好奇吧,市面上产品类的书也不少,针对不同的人群定位,可以推荐不同的书。
我们的书评上个月推荐过一本俞军的书《俞军产品方法论》,很多人看过说这本书看起来比较晦涩难懂。想来确实如此,就像产品经理这个职业一样,从画原型图,到全面负责一个公司的产品线,乃至掌握公司经营,都是由不同等级的产品人员承担的。
所以在这个职业的生态中就能看到,有在大公司仅负责一个小模块的产品经理,也有张晓龙那种做到互联网巨头副总裁的产品经理。大家读书也是,各取所需吧,根据自己的需求阶段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书比较重要。
今天推的这本《腾讯产品法》在互联网上口碑还是不错(豆瓣评分7.2),这是一本典型的二年级产品读的书。既不像俞军的书有那么多经济学管理学理论,晦涩难懂。也不像初级产品图书大量讲工具操作。
《腾讯产品法》从产品思维——需求分析——产品设计——产品成长及运营——公司及产品战略,基本上通过例子和知识框架的联动,讲清楚了一个产品人员的自我修炼过程。
图书从五大部分对产品经理的知识体系进行了讲解,让我们能从发现问题到拆解问题,最后形成产品,给与我们对于过程的思考框架,图书框架如图所示:
下面分享一些个人经验与书中比较切合的干货:
本质思维
其实本质思维是一个做产品的人最重要的能力。我周围不论是否是做产品的人,很多被认为能力强的人都具备这个特征:就是总能发现问题的关键,看穿问题的本质。
在物理学领域,这种思考方式被叫作“第一性原理”。科学的解释是从头算起,只采用最基本的事实作为依据,然后再层层推导,得出结论。
举个我工作中的例子。一次我们得到领导指令,对港口操作部门给予信息化技术支持,解决一线业务人员的系统操作工作量巨大的问题。接到任务后,我们项目组就去到现场,客户非常配合,组织了大量一线的系统操作员,大家你一嘴我一嘴提出了大量数据混乱、错误多、数据统计的需求。
乍一看,系统确实需要迭代,从而提供更好的服务,减轻大家工作负担。但是在我们听取反馈,不断追问挖掘需求背后的本质后,我们发现系统数据出现错误,并不是系统问题,而是录入问题。
操作员不是实时录入,而是作业记录在本上,再统一录入的。那为什么不试时录入呢,原因是没有应用操作计划,不能应对计划做操作。那为什么不用操作计划呢?原因是现场操作要保持一定的操作空间,根据现场指挥人员的指令,可以调整操作顺序。
整体挖掘后,我们发现系统操作工作量大的根本原因,是在最前头的操作指挥需要给自己现场指挥留出随机性,造成了后续的一系列问题。这最后不是技术问题,而是管理问题了,只要捋顺流程就完全可以解决。大家如此操作很多年后,渐渐地就忘记了该怎么做是对的,默认按照错误流程一直做了下去,造成了后续的问题。
大家以为的产品需求很多时候是假的需求,这种情况在做产品需求调研时屡见不鲜,非常常见。所以,对于产品经理,一定要掌握本质思维,才能分辨哪些是真的需求,哪些是假的需求。
系统思维
设计系统跟应用系统的最终目的都是解决问题,就像从一团乱麻中找到最重要的那个线头。而只要找对了线头,也就是系统中的“关键解”“破局点”,往往就能实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其实这种情况也是很常见的,比如我们在调研时,通过调研用户的需求,整理出系统的业务流程,然后拿着这个流程跟客户确认时,通常用户会出于负责的角度给你提出所有极端和异常的路径。
面对这种场合,猛然间你会觉得好像说得有道理,这个是需要加的功能,那个也是需要加的。但是照此思路去调研,你会发现最后的系统设计是极其臃肿的存在,无论是人力物力都不允许你这么做了。
这就犯了被异常路径左右,抓不住重点的毛病。我们应该把主流程和异常流程拆分开,分别应对,在主流程跑通的情况下再逐步完善支线流程。
书中举了一个例子,我也是比较认同的。微信做支付,并不是为了和支付宝比拼支付功能的完整度,覆盖度。而是仅仅提供了一个发红包的功能,满足了社交金融场景的需求,最终占据了移动支付的半壁江山。
演化思维
互联网时代的产品最讲究的是什么?快速迭代,快速试错。在复杂的互联网环境下,我们根本不可能从一开始就定位准确产品的方向,大部分产品真的是需要试出来的。
但是演化思维绝不是一个产品试错——觉得不行,立刻放弃换另一个产品。试错的目的是把同一目标下的错误路径识别出来,进而逐渐逼近对的目标。而频繁更换目标,则是一开始没能想清楚,完全是两回事。
寻找真正的问题
一般我们在做产品规划时,大概的流程是问题—拆解—方案—结论。
那么具体的步骤一般是,先定义问题。一般要了解目标是什么,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然后才能拆解问题,将复杂的问题拆解成若干个简单的小问题。第三步是推导解决方案,通过一个个若干小问题的解决,推导解决方案。最后评估结论,比较解决方案的优劣,最后做出决定执行。
以上四步呢,真正致命的是第一步发现问题,可以说90%的产品规划偏差,都出现在没有发现问题的本质,或者说没有解决根本问题。
以上是我个人印象比较深刻,产生共鸣的见解。就像我在文的开头所说,每个人看同一本书都会有不同的见解和理解。
我更倾向于对于产品设计前置内容:关于产品思维和需求分析部分,这也和我平时咨询项目做的比较多有关系。书的后三章,产品设计和运营的部分对于构建产品经理知识框架也有可深入学习的价值。
好的书籍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希望每个人都能从阅读中得到自己想要的知识,领悟。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