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范仲淹“民本思想”的成因

试论范仲淹“民本思想”的成因

朱振波

范仲淹,北宋著名“庆历新政”代表人物,一篇《岳阳楼记》传诵近千年。范仲淹“忧乐天下”,其“民本思想”何时形成,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而其青少年时代生活的山东故乡长白山,究竟有没有对他民本思想的形成产生影响呢?答案是肯定的。

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极其重要的思想资源,古代民本思想经历了从敬天重神到敬德保民,再从重民轻天到民贵君轻。范仲淹民本思想的核心是为民,它包含着重民、爱民、养民、顺民、济民以及乐民等基本要素,其思想形成即有后期应天书院的影响,也有前期多方面原因。

一、母亲谢氏对范仲淹的影响

范仲淹的母亲谢氏,是一位身世坎坷的人物。范仲淹不到两岁时,丈夫范墉便去世了,其扶着丈夫的灵柩,带着襁褓中的范仲淹,远赴丈夫的故乡江苏平江府(现苏州)。在安葬丈夫后,由于家族不对其认可,无奈寄泊于墓地附近咒钵庵中,靠替人浆洗缝补勉强糊口度日,直到平江府推官朱文翰的出现。朱文翰,字苑文,山东淄州长山县人,太宗端拱二年进士。江南平江府(今江苏吴县)推官。召试馆职,授秘阁校理。真宗即位,拜户部郎中。景德初出为淄州(今山东淄川县)长史。历盐铁度支判官,知宿州(今安徽宿县),摄河中府(今山西永济县)事,迁平江府刺史,后解组归。

朱文翰知平江府推官时,原配初氏去世,遗一子,生活需人照顾。经人介绍认识了谢氏。值谢氏守服已满,贫而无所依,遂改嫁朱文翰,待朱文翰任满后,归山东老家居住。谢母至朱家后,上顺翁姑,下抚幼子,还要照顾朱文翰的衣食住行。范仲淹在范母去世后,上书朝廷的《求追赠考妣状》中说的非常明白:“窃年臣襁褓之中,已丁何怙,鞠养在母,慈爱过人,恤臣幼孤,悯臣多病,夜扣星象,食断荤茹,愈二十载,至于其终。又臣游学之初,违离者久,率常殒泣,几至丧明。而臣仕未及荣,亲已不待,既育之仁则重,罔极之报曾无,夙夜永怀,死生何及!”

范母谢氏去世后,朝廷曾封赠范母“惠婉存诚,柔嘉秉性,腾敦断机之风、早着择邻之训”。其中的“断机之风”和“择邻之训”,均为古代孟母的故事,而孟子的名句正是“乐民之乐者,亦乐其;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范仲淹在此基础上又予升华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千古名句。

孟母和范母都是中国母亲的典范,她们不但培养孩子成人,更为天下育才。巡按山东监察御史钟化民在《祭孟母文中》说:“子之圣即母之圣,妻之圣即夫之圣。不有三迁之教,孰开浩然之圣。人生教子,志在青紫。夫人教子,志在孔子。古今以来,一人而已。为丈夫者,瞻对慈颜,安可不愤然独往,必求至于孔子。尚享!”其中的“志在孔子”与范仲淹少时“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远大抱负异曲同工。

“闺阃乃圣贤所出之地,母教为天下太平之源”。儿童少时的教育,大部为母教,这是每个人一生的基础,是人生最重要的“三观”成长期,每一位母亲都在默默的用自己的方式来影响孩子,帮助孩子健康向上的成长。而范仲淹“民本思想”的形成,与谢氏的教育分不开,她用自己的善良、慈爱、勤劳、奉献、节俭、坚强,默默地影响着少年范仲淹,成就了他“见金不取”的高尚品格和“施爱予人”的优良品质。

(范仲淹画像,来源网络,侵删)

二、进士家庭文化对范仲淹的影响

很多人在强调范仲淹成就时,鲜有人提到进士家庭对范仲淹的影响,主要原因为尊者讳,为圣贤讳,不愿提及范仲淹随母改嫁的这段历史,而从范仲淹这些成就的取得来看,又离不开朱文翰进士家庭文化的影响。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家庭文化的熏陶及师资方面的支持

宋朝,因重文轻武,科举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和规范,并成为朝廷官员的主要来源。宋太祖更是放宽了进士的录取限制,并亲自主持殿试。天下文人士子欢欣鼓舞,刻苦读书,以进仕迹。朱文翰进士出身,其自身文化素质之高和对后代的期望,都促成了对朱说(范仲淹29岁前用名)和朱氏兄弟们的严格要求。《涑水记闻》曾有“与朱氏兄弟俱举学究””句,可见在求学方面,朱文翰给予了少年朱说(范仲淹)和朱说同母异父弟兄们同样的支持。

(二)名人名士们的接触、影响

在淄州长山期间,范仲淹接触的名人有记载的主要有崔遵度、张蕴、姜遵等人,朱文翰与崔遵度是非常要好的朋友,与张蕴同州为吏。而与姜遵是相去十里的老乡,姜遵比朱文翰早中进士十一年。

崔遵度,原籍淄州人,曾任忠州知州,后被贬归乡,乃当时著名的音乐家,善操琴。 《渑水燕谈录》记载:“崔遵度清节纯德,泊于荣利。事太宗为右史十余年,每侍殿陛,侧身轩楹以自屏蔽,不欲当上顾盼。其恬晦如此。琴德尤高,尝著琴静室,往往通夕,妻、子罕见其面”。《东轩笔录》载:“真宗为寿春郡王开府,太宗诏宰执,为朕选端方纯明、有德学无过阙臣僚二人为王友。佥择累日,惟得崔遵度、张士逊尔。遵度与物无竞,口未尝言是非,清洁宇靖,不喜名势。掌右史十年,每立殿墀,身楹槛之外,以避顾眄。善琴,得古人深趣,着琴笺十篇,鸣琴于室,妻子殆不得见,通夕只闻琴声”。在父亲朱文翰的推荐下,范仲淹拜在崔遵度的门下学习,在名师指导下,他的琴技日益精进,并对《履霜操》情有独钟,后世人称其为“范履霜”。

王辟之《渑水燕谈录》记:“咸平中,契丹举国入寇,南至淄、青。淄川小郡,城垒不完,刺史吏民皆欲弃城奔于南山,兵马监押张蕴按剑厉声曰:‘奈何去城隍,委府库大众一溃,更相剿夺,狄未至而吾已残矣。刺史若出,吾当斩以徇’。由是无敢动者。后,君为环州马岭镇监押,虽处穷塞,犹建孔子祠,刻石为之记。庆历中,范文正公过其地,书其碑阴以美之。其子揆、倓以文学才行有名于世,皆登侍从”。在淄州期间,朱说认识了淄州兵马监押张蕴的两个儿子张揆、张倓,范仲淹与张揆同龄,渐成知己好友,因父辈同州为官的原因,范仲淹有幸向张蕴学习剑术。后范仲淹携琴剑游历关中,便是在两位老师教导下,所习技艺之得。

(范公堤遗址)

宋史《姜遵传》记载:“姜遵字从式,淄州长山人。进士及第,为蓬莱尉,就辟登州司理参军,开封府右军巡判官。有疑狱,将抵死,遵辨出之。迁太常博士,王曾荐为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开封府判官。知吉州高惠连与遵有隙,发遵在庐陵时赃事,按验无状,犹降通判延州。复入为侍御史、判户部勾院。利州路饥,以遵为体量安抚,迁知邢州。仁宗即位,徙滑州,为京东转运使,徙京西。未几,以刑部郎中兼侍御史知杂事。建言三司、开封府日接宾客,废事,有诏禁止。历三司副使,再迁右谏议大夫、知永兴军。奏罢咸阳富民元氏岁贡梨。召拜枢密副使,迁给事中,卒。赠吏部侍郎”。

范仲淹考取学究后,曾赴十里外姜家村拜访姜遵。据司马光等人编撰的(涑水记闻)卷十记载:“范仲淹字希文,早孤,从其母适朱氏,因冒其姓,与朱氏兄弟俱举学究。少尪瘠,尝与众客同见谏议大夫姜遵,遵素以刚严著名,与人不款曲,众客退,独留仲淹,引入中堂,谓其夫人曰:‘朱学究年虽少,奇士也。他日不唯为显官,当立盛名于世’。遂参坐置酒,待之如骨肉,人莫测其何以知之也。年二十余,始改科举进士”。如果不是父辈的友情,同为朝廷尽职,姜遵这位朝廷大员又岂会会见一名年轻学究,并置酒相待呢?

(三)资金和举荐方面的支持

读书,需要资金的支持。不论是邹平醴泉寺的励志苦读,划粥断齑,还是应天书院的和衣而眠,都需一定的基本生活费用支持。而这些费用的来源只能出自朱氏家族。《事实类苑》中曾有“范文正公仲淹少贫悴,依睢阳朱氏家”之句,可见在应天读书时,亦有同宗宗亲予以照顾。

长山知县韩泽,于范仲淹去世后十三年,倡修了全国第一座奉祀范公祠,在他写的《新修范文正公祠记中》:“夫公家世姑苏,幼则孤弱,无父所怙,而后随其母来居兹土,留而不去,遂为邑人。及其长也,卓有所立,乡人奇之,尝庐于长白,日自讽诵,虽刻苦不暇,每患其寡友,一日超然遐举,四走方外,求老师巨儒,以成就其业,不数日间大通六籍,声名倾动世。祥符中会明天子诏天下举贤能者,公素擅乡间之誉,为乡大夫之所宾兴,一上而中殊科”。如非范仲淹在“乡间”有一定名声,何来为乡大夫所推荐,而考中进士,这与地方举荐人才是分不开的。

三、齐鲁地方文化对范仲淹的影响

(位于邹平长山的范公祠,来源网络,侵删)

范仲淹青少年时期成长的长山县,位于山东省的腹地,距“稷下学宫”齐国故都临淄不足百里,距鲁国故都曲阜亦不过三百多里。而历史上的孔子、孟子、管子、孙子……等等圣贤对山东文化的影响,可谓根深蒂固,而陈仲子墓、祠距朱家一河之隔,伏生、董永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处在这样的环境中,范仲淹自然会有更深刻的认识。“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始于道德学问之外,兼取经济非常之才。“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些在范仲淹后来的执政中,更是体现的淋漓尽致。

四、佛教文化对范仲淹的影响

在山东期间,范仲淹亦受到了佛教文化的影响,这种影响,第一,与母亲有关。范母谢氏当年寄居于咒钵庵中,身处困境,自然常叩拜于佛前。而再嫁山东,生活安定后,自然感恩观音救助,长期诵佛当在情理之中。第二,与寺院有关。宋代对寺院持保护态度,而范仲淹青少年时代与寺院有缘。16岁时,朱文翰任淄州长史,母亲去博山照顾,范仲淹也到博山荆山寺读书。21岁时前往邹平青阳醴泉寺书。如果把范仲淹在长山县的官学,称为小学,那淄州荆山寺读书及崔遵度、张蕴的教导可以称为初中,而醴泉苦读当为高中阶段。范仲淹为什么去寺院中读书?有以下几方面原因。一是范仲淹读书刻苦,长山县的官学及个人存书已无法满足他的需要,据说范仲淹在醴泉寺读书时,不但学习六经,还把所有佛学书籍通读了三遍。二是唐末五代,很多读书人为避战火,大量迁徒到偏僻山野之中,并依附于寺庙观堂之中。这些人自发组织起来,研习经文,建舍讲学。而寺庙中的僧人,看中这些文人墨客的影响力,为更好的促进人文资源将来的利用,为他们建立了或书院、或经室等建筑。而荆山寺和醴泉寺恰具备此功能,这也就有了范仲淹和刘姓同学共同读书醴泉寺的说法。三是在醴泉寺的范仲淹,已得知自己的身世,他崇尚孟子之学,用身体的磨砺,来锻炼自己,以备将来“天降大任于斯人”。

综合以上四条,不难看出,范仲淹“民本思想”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既有身边人的影响,又有环境的原因,更有自已的奋进。而后来的捍海堤,灾年大兴土木带动经济,青州命吏博州买粮……等等政绩,无不透着“以民为本”的思想,也成为历代名宦学习的榜样。

作者简介:朱振波,中国范仲淹研究会理事。

(0)

相关推荐

  • 死都不愿葬在苏州的范仲淹

    火车站,是一个城市的名片. 在苏州火车站的南广场上,矗立着八座铜帱雕像,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最高的一座,是范仲淹的雕像,居中,高达10米,其余七座分列两边,高度居半,分别是伍子胥.孙武.祖冲之:泰伯 ...

  • 范仲淹:划粥断齑,苦读成才

    作为蜚声古今的政治家和文学家,范仲淹在当时是安邦济世.勇于革新的能臣干吏,他不仅以拳拳报国之忠让人景仰有加,而且以发奋苦读的经历令人敬佩不已,比如"划粥断齑"的故事,便是对他学习精 ...

  • 《龙文鞭影》卷四 八 庚 仲淹复姓 潘阆藏名

    <龙文鞭影>卷四  八 庚 仲淹复姓 潘阆藏名 仲淹复姓 潘阆藏名 [拼音]:Zhòng yān fù xìng   Pān Làng cáng míng [人物故事]: 范仲淹的曾祖曾任 ...

  • 长山寒儒(随笔)

    长山寒儒 作者:田艳艳     主编:非   鱼 世间再无"姜含秋" .若说人间几真情,堪比姜氏含秋颜!       一代名儒范仲淹,       不负天下负秋寒!       昔 ...

  • 千秋人物记(17)--“君子世无双,陌上人如玉”--请君唤他范仲淹

    "君子世无双,陌上人如玉"--请君唤他范仲淹 范仲淹像 一个人的一生,有些人的精彩,有些人的平庸.无论精彩或者平庸,无愧我心便好. 范仲淹在万千人尖子中博得头筹,固然与个人努力分不 ...

  • 苏俊林:“政之所兴,在顺民心”古代民本思想

    作者:苏俊林 来源:<历史评论>2021年第1期 中国古代民本思想源远流长,对中华文明的发展产生重要推动作用.中国古代统治者不断践行民本思想,让广大民众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安居乐业,从而促进了 ...

  • 中国民本思想的起源——西周时期的“敬天保民”

    永恒的争执:君与民孰贵? 若要讨论中国历史,肯定无法忽视一个贯穿整个历史的重要议题:在中国人的思想中,究竟是"君"地位高,还是"民"地位高?诚然,按照我们平时的 ...

  • 《战国策》里的智慧(20)赵威后的“民本思想”

    我国古代一直是男权社会,重大的历史事件,精彩绝伦的谋略几乎都是以男性唱主角.所以,当长河之中偶然泛起闪烁着女性光辉几朵水花,就会显得那样耀眼夺目.今天我们来看看一位杰出的女政治家的故事,她用最朴素的语 ...

  • 还说《大秦赋》 ——兼谈民本思想

    还说<大秦赋> --兼谈民本思想 朋友读过我写的<过自己想过的生活>一文以后,该给我发微信问道:你两次写了对<大秦赋>的不满,对这部戏深仇大恨呀? 无语.元旦想了三 ...

  • “五福”是什么?以《尚书》的“五福”,走进上古的民本思想

    我们身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我的理解,就是中国人民经过百年学习和奋斗,已经崛起为世界经济政治军事大国,但我们面临着中外思想领域的话语权之争. 西方工业.信息革命的经验能为我们借鉴,但西方的思想并不 ...

  • 试论孔子仁学思想及其内涵

    仁是孔子思想中最重要观念,是孔子继承西周思想过程中最具创新意义的思想.孔子提出仁的观念,作为礼的理论基础,目标是恢复周礼. 一.什么是周礼? 礼是政治与伦理的规范,由西周统治阶层制定,维护西周社会的等 ...

  • 朱元璋的侧面:民本思想深入骨髓

    农民皇帝朱元璋,暴君还是雄主?他爱民重农的一面让我感动 文/六不和尚 公元1368年正月初四,朱元璋在应天府(今南京)即皇帝位,建立大明,年号洪武,开始他长达31年的统治. 朱元璋,这个"泥 ...

  • 民本思想

    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极其重要的思想资源,它发端于商周交替之时.古代民本思想经历了从重天敬鬼到敬德保民再从重民轻天到民贵君轻这样发展历程.自国家产生之后,中国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社会性质也从原始社会 ...

  • 孟子的民本思想有哪些?

    民本思想并非是孟子的首创,但民本思想在孟子这里,却变得更加系统,更加完善,更加大胆,孟子甚至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这个思想在铁板一块的以王权为至高无上的时代,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