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蔡山有个舒家埠 (徐灿斌)
黄梅|蔡山有个舒家埠
图文作者 徐灿斌(女)
舒家埠村,位于黄梅县蔡山镇段塘一带,前有江心寺,后依太白湖,山水环绕,可谓山清水秀,人杰地灵。
舒家埠的来历,出自一个神话传说,是舒家子弟与龙王斗争的结果。为了打败龙王,击退洪水,舒家人修了渡口闸,建了龙王庙,才打造了一个风调雨顺的鱼米之乡,这就是现在的舒家埠。
“ 七仙奔月”
进入村内,阵阵清爽的凉风迎面吹来,那是从村前的月亮弯塘散发出来的。月亮弯塘是根据它的形状来命名的,当年战争时期祖先们为了切断交通要道,阻碍鬼子们入侵,他们就用智慧与汗水沿着村庄的四周挖掘了一个连接着另一个的水塘。
月亮弯塘就是从村前环抱村庄的池塘,因其内覆盖了七口井,被诗意为:“七仙奔月”。村里流传着这七仙奔月塘很有风水与灵气,在清朝时期就出了名人胡作章和胡宪章,以及流传千古的由他们联名上奏清朝朝廷的"桥倒百孔”的历史典故。奏折写到:“十三省要道,七十二县出水,白湖渡,桥倒百孔。”实际上,是桥的北面倒了,只因了一字之差,”北“写成了”百“,导致朝廷误以为倒了百座桥梁,于是拨下真金白银万两,遂修建了今日通南北的白湖桥。
“过河拆桥”
解放前,日本鬼子就在白湖渡驻扎过,离咱们村挺近,村民时常受到侵害,于是村民们自发的组织起一支抗日队伍,终究因为种种原因,没能形成大的气候。但是,现在仍存活的八十多岁的胡金盘老人,就是用刺刀势单力薄的亲手杀死了两个日本鬼子,他亲口跟我说,那时候他还小,拼了吃奶的力气才赢在了最后,也许是人与生俱来的求生本能,在那种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时刻,只有孤军奋战以死相博了。当两个日本鬼子断了气,他也瘫软下来了,根本走不回家。战争是残酷的,血淋淋的,惨不忍睹的。所以祖先们费尽力气挖掘了那么多的水塘。连接月亮弯塘的是中塘以及尾随的下塘,它们包围保护着整个村庄和村民。战争时期,没有门庐没有村村通的公路,这是解放后才修建起来的。那时候村民仅通过一个石板桥进村,我猜想很可能在当时的情况下,村民进入后就实行了“过河拆桥”的方式以阻断后路,防止小鬼子进村吧?听老人们讲,那时候池塘周围种满了树木和芦苇以作为掩护。如今闲暇时,我总会沿着石板桥抄着小径走在剩存的古老的拾阶而上的石板路上,感受着想象中的小村的昨天。这些青石板据说就是修建白湖桥时多余的,村民们就搬回村庄,铺成了村庄的路。走在这幽静而古老的小路上,听着池塘里说着丰年的一片蛙声以及树上小鸟叽叽喳喳的欢叫声,身心瞬间轻松明净起来,灵魂一下子就回归到了自然。
“民康物阜”
继续向村后行进,就是一望无际的田野以及太白湖前的堤坝筑就的围里围外。围里是一望无际的田野,围外仍然是一望无际的田野。在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春天,抑或在荷叶田田清香扑鼻的夏夜,你若伫立在这广袤的苍穹下,你就会感觉自己是置身在人间仙境里,耳边只有幻觉中的风吹麦浪的歌声,顾不上欣赏星星萤火,顾不上聆听蝉鸣蛙声。富裕的祖先留给了子孙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活源泉,只要你用辛勤的双手劳作,你就一定有理想的收获。
从圩里到圩外的田野里劳作,必须借助一艘小船才能荡过水去。圩外的田野都是几户人家承包起来的。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对于良田万顷,湖水无边的先天优势,村民们包田的包田,养殖鱼虾的养殖鱼虾,种植莲藕的种植莲藕。小日子过得踏踏实实,红红火火。平日里,我忙于生计,很少到这村后的堤坝上来。每每有空出来,我都会雅兴大发,轻驾一叶小舟在清澈见底的湖面上悠然的荡起双桨。那些宁静惯了的水鸟一下子被我惊吓得腾空而起,这让我更觉无比的惬意,脑海中反复的浮现李清照当年的情境以及她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白天,除开季节性的农忙外,村民们便自娱自乐,特别是老年人,自搭台自唱戏,家喻户晓而又富有民间特色的黄梅戏便这样拉开了帷幕。一曲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的新时代乐曲便这样抑扬顿挫的悠扬开来。而傍晚,三五成群的广场舞也紧跟着旗鼓相当的优美而激情起来。
乡间,没有灯红酒绿,没有觥筹交错,但却有原始的静谧与祥和,自然的人文与风光。谁不说俺家乡好?
评析《蔡山有个舒家埠》
黄梅县八角亭中学 毛少龙
沫浴着江心寺的佛光,依托着太白湖的润泽,蔡山的舒家埠可谓享尽地利之势,“山青水秀,人杰地灵“,走进它,便走进了一个奇妙的故事王国。
走向村里,一弯水塘,像明镜一样,展现在面前。它就是“月亮弯塘“,形成于抗战期间,像弯月亮的形状,扮演“护城河“的角色,它阻碍了鬼子的入侵,护佑着村内安全。
“七仙奔月”,是村内意象传说,七仙为七口井,它们共在“月亮弯塘“里,固为“奔月“。此地是村子的福址,风水好,灵气足,滋养着一代又一代村民。
相传清朝的名人,胡作章和胡宪章就出自此地。他们联名的“桥倒百孔“典故,因一字之差,把“白”写成“百“,而传为佳话,据此获得朝庭万两真金白银,修建了白湖桥,造福于村民。
“过河拆桥“的故事,让读者走进了抗战年代。现在还健在的胡金盘老人,就是一位抗日英雄,“一刀穿俩“的战绩,被津津乐道。为了躲避鬼子进村,村民们在村子周围,挖掘了许多水塘,塘塘相连,仅留一个石板桥进村,待村民回村后,则抽掉石板,借树木和芦苇掩护,让鬼子无法进村。村民的勤劳和智慧在那个年代彰显得光芒四射。
在舒家埠,从圩里到圩外劳作,需借小舟游渡。圩外是良田万顷,水塘密织。种田,植藕,养鱼,殖虾等农作,让村民的“小日子过得踏踏实实,红红火火”。圩外亦是心灵放松,灵感突现的地方,置身于湖面上,李清照醉酒归家,惊动水鸟四起的美妙情景,会在心头和眼前乍现。
白天,舒家埠一片和谐和生机;晚上,它有着“原始的静谧与祥和“。徐家埠的故事说不尽,道不完,它旧曲不停,新歌不断。不管,你来还是不来,它的故事都一直在流传。
曹锦军围炉微信公众号:
caojingjun1973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