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行渐远的爱
父母和子女的关系,是渐行渐远的。那天坐在咖啡馆里,和当初一起玩过婚庆的马导沟通,本来聊的是商业推广方案,突然讲到他正在谋划的一个亲子摄影项目,哥们悠悠地来了这么一句,我感觉心里有根筋抽了一下,忽然有点疼。
是的,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就是渐行渐远,别看孩子小时大家腻歪在一起,你亲我,我亲你,长大了亲亲都不是你的。谁的?一个你一定不认识的陌生人。分享下我的朋友的一段经典教育语录,问女儿,爸爸爱谁,答曰妈妈;再问妈妈爱谁,爸爸;接着问,那么你爱谁,答曰我未来老公。话说这段对话堪比后现代教育论语,而这妈怎么看怎么像后妈,可女儿却是体贴父母赚钱不易,虽然朋友收入不差,但是女儿也不攀比,收了红包还能上交,说妈妈给我交英语兴趣班的学费,不便宜。她说从小就给女儿灌输一种想法,爸妈不会永远陪着你。
父母得意识到这一点,虽然痛苦,但是必然得放手,换种爱的方式,让大家都自由和幸福。中国家庭里有很多父母,爱是波涛汹涌一般,裹挟而来,小的时候很幸福,但是孩子长大以后,这样的父母往往会深深陷入和孩子的冲突。我件件事都是为你好,却被当成了驴肝肺。你不把家当家,不把家长当家长,翅膀硬了不要我了,我也不要来管你……但是,还是会微信问你什么时候来吃饭,然后忙碌一整天,就为了做一桌子你最爱吃的菜。
曾经向洪新老师求证,我说是不是中国式父母多2号人格,所以常常以爱的名义来掌控你的人生,参与你的决策,要活他的活法。洪老师不愧是心理学和九型专家,他说不是2号人格的原因,而是缺乏安全感和自我价值感的缺失。进一步和他探讨,这背后不就是不同渴望没有被满足吗?渴望被需要的2号觉得不那么必不可少,需要掌控的8号感觉自己的无能为力,需要被关注的3号觉得自己不被重视,需要完美规矩的1号觉得所有都错乱不对,所以出现了父母和孩子之间各种针锋相对不相上下。我忽然就明白了为何朋友能有那段后现代教育论语,而在我们父母那一代,会有碎碎念到窒息的爱。
去年母亲节,恰逢和父母一起给女儿入幼儿园报名,我感慨他们的那份浓烈的爱和付出(可见去年的文章《親之爱》),又是一年过去,孩子大了一岁,他们老了一岁,而我呢?痴长一年,又收获了什么?我自以为自己折腾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又建立在父母的那些不安全感和缺乏价值感之上了,为他们增添的恐怕还是担忧,疑虑和面对他们未知事物的不确定性。
忽然想起一首苏芮的老歌,深夜里循环播放,陪着我的思绪一起飘荡:
长路奉献给远方,玫瑰奉献给爱情,我拿什么奉献给你,我的爱人;
白云奉献给草场,江河奉献给海洋,我拿什么奉献给你,我的朋友;
我拿什么奉献给你,我不停的问,我不停的找,不停的想;
白鸽奉献给蓝天,星光奉献给长夜,我拿什么奉献给你,我的小孩;
雨季奉献给大地,岁月奉献给季节,我拿什么奉献给你,我的爹娘;
我拿什么奉献给你,我不停的问,我不停的找,不停的想。
歌者深深地向心灵扣问,找不到答案。歌词优美,却是一场误会,本来就不存在谁为谁奉献,长路和远方无关,玫瑰和爱情无关,雨季和大地无关,星光和长夜无关。父母和子女关联的,是血亲和亲情,在这亲密的关系中双方又都是彼此独立的人格,会活在不同时代,不同价值观,不同意识流,不同生存方式。相互关心和照料是天性也是道德,除此之外,没有什么是一定要的奉献。
在这段渐行渐远的关系里,要做的事情其实还是有很多的。除了该做的老吾老,幼吾幼,就得靠各自修行了。不说做一个后现代父母,至少我们这一代的努力,是为了把握自己的安全感和价值感,等我们老了的那一天,明白这一辈子自己深深的渴望和恐惧,便是自知者明,再能和孩子们心平气说点知心话,就足够了。
素芳于2016年6月18日夜深
做子女的角度来说,双亲节谈这个话题有点不应景,从为人父母的角度来看,我也常常思考我们应该如何做父母。必须要说的是,感谢父母多年来的照料和支持,我还是非常非常爱你们。
最近忙着充呗的项目,业余时间折腾了正念坊的学习沙龙,留给素芳自己的时间真的是一丢丢了,【在水一芳】第41篇,姗姗来迟,大家见谅。虽然更新的慢,但是此事一直在我心头,只是我心头肉厚,想的事有轻重缓急。夜深人静,抽个空时还得还这个债。借吴律师的地方,给自己打个广告啦!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素芳的【在水一芳】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