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三国志》中涉及“贼”的詈语有多丰富吗?
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提及黄巾之乱,脑海中蹦出来的第一个词是什么?有没有想起“黄巾贼”的,本篇要聊的就是《三国志》中涉及“贼”的詈语。
写在前面,先为上一篇动物园补充仨:猘儿、犬子、豺虎,“猘儿”指的是孙策,像猛犬一样。“犬子”大家都很熟悉,是关羽拒绝孙权联姻的措辞。“豺虎”指的是赤壁之战前挥师南下的曹操,本文中曹操会反复出现......
为了方便阅读,在这里先总结一下:国贼、大贼、奸贼、逆贼、妖贼、盗贼、寇贼、山贼、水贼、海贼、蛑móu贼、米贼、宗贼、老贼、剧贼、汉贼、蜀贼、吴贼、魏贼、晋贼。
除了以上这些内容,先从最简单的开始。案《说文》,“贼”指的是败、毁、缺,如《荀子》所言,害良为贼,伤害良人者就是贼。有时候叙事单单一个“贼”字就够了,或者稍稍加上其活动范围,如长沙贼、颍川贼、泰山贼等。
有姓氏在前,后边跟一个“贼”字的,董卓就是董贼,袁绍就是袁贼,曹操就是曹贼。注意,有种职务叫“贼曹”,人家主要职能就是抓捕盗贼,恰好是“曹贼”反过来,既然反过来那就对着干咯。或者“贼”在前面,后边跟一个名,比如贼亮,指的是诸葛亮,贼姜维、张翼、廖化、董厥等就是直指全名了。
国贼、大贼,国之大贼,就是危害极大的那一类人,主要被拿来骂董卓、曹操两人,董卓在世时当之无愧,而曹操争议就比较大了。妖贼,在汉末流民作乱一般就被称作“妖贼”,宗教作乱时也会被称作妖贼。黄巾作乱时一般被称作“黄巾贼”或者“蚁贼”,像“米贼”就比较特别,谁让人家入教就要交5斗米呢。
奸贼、逆贼,性质都差不多,至少也是为祸一方,或者说在己方的立场看来,被冠以这些詈语的人都是祸害。比如伍孚就要刺杀董卓,认定董卓是奸贼,曹操又和董卓结伴出现了,许邵给他的评价就有“清平之奸贼”一语。
盗贼、寇贼、山贼、水贼、海贼,都不是省油的灯,小到鸡鸣狗盗,大到烧杀掳掠,无非换个时间换个地点,全都属于治安隐患。发展成张燕这样的,已经不只是治安隐患了,而是割据一方的势力。蛑贼,吃粮食的害虫,乱群之马,这是袁绍写信吐槽公孙瓒时用到的词语。
宗贼,或者说宗部、宗伍,一般是由宗族、乡里人组成的,只为了保证自身利益,刘表只身入主荆州的时候,就花了一年时间收拾了不少宗贼。
汉贼、蜀贼、吴贼、魏贼、晋贼,这几个詈语就是魏、蜀、吴、晋相互之间的称呼,写到这真是笑出了声,真是充满了地域色彩,不关战事打得怎么样谁都不输嘴。孙权一度向魏国称臣,处得好的时候那就是吴王,一翻脸就是吴贼。
老贼,曹操又来啦,还是赤壁一役,孙权决绝地表示“我跟这老贼势不两立”。剧贼,其实和“大贼”差不多,不过这是魏国给诸葛亮的专属詈语,用来表彰诸葛亮几次北伐对魏国经济造成的巨大打击。
看看就好,别学。
看官如感兴趣,关注下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