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有多少人逝世后家无余财?

国计已推肝胆许,家财不为子孙谋。每个人的起跑线是不一样的,前进速度也不一样,有些人凭借自身能力可以实现弯道超车。本篇来聊聊汉末那些家无余财者。

写在前面,为了方便阅读照例列一个名单:张邈、李丰、荀彧、荀攸、袁涣、张范、毛玠、鲍勋、司马芝、华歆、杨沛、杨阜、满宠、徐邈、胡质、田豫、王基、夏侯惇、梁习、薛夏、和洽、裴潜、董和、邓芝、朱桓、陆逊、锺离牧、是仪。

以上共计26人,均是逝世时家无余财,或者始终保持着清廉作风的。其中魏国官吏占据绝大部分,季汉和吴国入围的极少,这与魏国史料较为详尽有关。筛选条件也较为苛刻,如鞠躬尽瘁的诸葛亮也没能入选,因为他曾对刘禅提及自己家中有桑有田,仍有些许富余。

“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馀饶”——《三国志·诸葛亮传》

张邈,与曹操一样好任侠,经常仗义疏财,甚至倾尽家财来接济他人,也借此收拢了一批士卒。

李丰,就是拉着张缉意图谋逆的那位,约束着自家人不能耽于享乐,把朝廷的赏赐都分给了亲族。谋逆事发后,朝廷清查他的资产,发觉家无余财。

荀彧、荀攸,这对叔侄风评极佳,不负温良恭俭让,也是将朝廷的赏赐都分给宗族子弟、故交好友了。

袁涣,他获得的封赏并不少,但也都散出去了,坚决不自营产业,没什么收入来源,过不下去就找人周济一下。

张范,这位名门公子也经常救济百姓,身边聚了一批百姓,家财也散尽了。

毛玠,他早就对曹操说过天下分崩离析,公府都没有几年积蓄更何况百姓。毛玠自身也为官清廉,身居高位依然布衣蔬食,除去抚恤兄长子嗣,其他的赏赐也都分给家道中落者了。

鲍勋,或者从他的父亲鲍信开始,作为曹魏功勋臣子赏赐也不会少,但他廉洁清正且乐善好施,身没后家无余财。

司马芝,这是曹魏最优秀的河南尹,在河南任上逝世,家无余财也是良好的带头作用。

华歆,一贯过着清贫的生活,家中连一石粮食都没存,曹丕对此颇为感慨,赏赐华歆御衣,还下令为华歆妻子儿子做衣服,也是不忍看三公过得这么惨。

杨沛,自家没有营生,又不阿附权贵,虽然担任过二千石的太守,但也没积蓄。

杨阜,身故后家无余财,在曹叡时期他一直提倡节俭,虽然没啥效果。

满宠,这位重臣也是因为自家没有产业,他有多达9600户封邑,还是把自己整到家无余财。

徐邈、胡质、田豫,这三位是被曹丕统一表扬的,也放在一起说吧。他们都有着清廉的作风,最终都是家无余财,为了表彰他们的贡献,曹丕下令赏赐每家2000斛谷、30万钱,也是表示自己没有亏待功臣。

王基,曹魏后期名将,为官清廉家里也没啥富余,也因此被选为励志典范。

夏侯惇,夏侯氏能征募义兵显然不缺钱,以夏侯惇与曹操的亲密程度更少不了赏赐,但是夏侯惇也是乐善好施,自身没有经营产业。

梁习,他作为并州刺史时,政绩在曹魏名列第一,自己却过着清贫的生活,曹叡为此还增加了他的赏赐。

薛夏,生活贫困,曹丕曾把自己的袍服赏赐给他,也想着要重用薛夏,但是曹丕、薛夏都早早逝去。

和洽,孝廉出身也真的过着清贫的生活,为了维持生计连自家田地、房屋都卖了...

裴潜,作为兖州刺史也是一方重臣,但对家中没有过多照顾,连他的妻子都得去织藜芘lí pí维持生计。

董和,季汉仅有的两位入选者之一,为官二十余载,逝世后家里连一石存粮都没有。

邓芝,为官廉洁在这份名单里是常规操作,但连他的妻子都免除不了饥寒,吃不饱穿不暖呐。

朱桓,他的丧葬仪式还是靠着孙权赏赐的5000斛盐办的。

陆逊,虽然曾位极人臣,但家中没什么余财,不过子嗣教育很成功。

锺离牧,也是散尽家财救济百姓,逝世后获得百姓追思。

是仪,听说他生活清贫,孙权还亲自跑到是仪家去验证,尝过是仪家的饭后叹息不已,回去追加赏赐。

这里的“家无余财”是相对来说的,既不是家财万贯,也说不上家徒四壁。察举制重视的德行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以上这26人中不乏名门望族,也不乏朝廷重臣,但他们没有选择去过锦衣玉食的生活,反而尽其所能去救济他人,为其他官吏作表率。

奉献余生,燃烧殆尽。

丹阳兵:为什么丹阳兵在汉末如此受欢迎?

杨俊:杨俊:同郡后辈,相互提携

青州兵:曹操:为什么我要雪藏青州兵?请看看他们的作为

看官如感兴趣,关注下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