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雄风系列——古中山国之王室宝藏玉石器篇
古中山国之玉石器
中山王族墓共出土1000余件,有玉环、玉璧、玉璜、玉佩、玉带钩、玉饰、玉片等,玉质莹润,造型生动,公益细腻,鲜明地反映出中山国玉器的独特风格,代表了战国时期玉器制作的最高水平。中山王cuò墓出土的一批书字玉器,是十分罕见的文物珍品。中山王族墓出土的石器有随葬明器,也有实用器物,其中的边框饰和石刻板雕刻线条豪放,纹饰生动。
代表性文物
墨书双龙青玉佩中山王cuò喜爱收藏美玉,墓中出土的许多玉器上有墨书文字,有人名、玉器名及“集玉”、“集它玉”等字样,为研究古玉的定名和用途提供了可靠地材料,也记录了器物的流传经历。这件玉佩双龙体表遍饰虺纹,身形修长,体似弯弓,斜向相交,构成优美的弧线。在两只龙尾间还夹有两条相背的小龙,别致精巧,形态可爱。上有墨书“它玉珩”三字。
龙耳谷纹黄玉系璧黄玉质,栗黄色,玉质较细,不透明。整体弧曲,中间为长圆形璧,璧上装饰谷纹,璧的两侧各有一蟠龙形耳,龙身凸起,身上有孔,周缘有棱。
谷纹青玉环青玉,灰绿色,半透明,有光泽,局部沁蚀处泛灰色。边有棱,两面雕谷纹。
双夔耳青玉环青玉,半透明,玉质细腻,纯净无暇。一面光素无纹,一面有谷纹。环的内外周缘起棱,肉的上部中间有一孔。环两侧各饰一夔龙耳,长角,枣核眼,嘴内勾,下有两肢,尾部内卷。
龙凤白玉佩佩为白玉,因经火焚而白中闪灰。造型为双龙双凤的组合,由对称的二龙二凤和一卷云状环构成。龙独首双身,龙头居于中心,身体向两侧对称伸出,双尾向下勾卷成长冠斜立、嘴尖如勾的凤头。龙身各有一足,爪尖相接形成系孔。器物中下部有一椭圆形卷云状环,环的周围龙环凤绕,成为器物的核心。如将玉佩颠倒,则是两只飞凤,凤头为龙尾,凤翅为龙身,凤足为龙足,构思十分巧妙。用浮雕和阴刻线在不同部位雕有丝束纹、斜格纹、长毛纹、勾云纹等多种花纹,层次分明,细腻精致。
透雕夔龙黄玉佩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中山王族墓共出土龙形玉佩204件,数量之大,式样之多,前所未见。这件玉佩为黄玉质,用圆形玉片透雕而成。中心是一只圆环,环上刻扭丝纹,环边有棱。环的外廓透雕三条形态相同的夔龙,夔龙曲颈回首,口微张,吻上翘,身刻鳞纹,拱背翘尾,体态矫健,充满张力。
龙形青玉佩青玉,青绿色,质细,半透明。作拱背回首状。粗角稍前曲,饰有涡卷纹的长吻与背部连接,下唇向内勾卷,尾部上折直竖,尖端外卷。腹下有一长足折曲并有卷毛,腹的前部、后部及尾端各有一足。卷勾的尾端同上面的短足结合在一起构成鹦鹉头形象,短足即为鹦鹉长冠。中部有一系孔。体表在阴线边框中雕有涡纹。
拱背回首龙形黄玉佩中山国墓葬出土最大的玉佩。黄玉,半透明,通体雕琢谷纹。龙头较小,短角前曲,枣核形眼,上吻圆而长,躯干粗壮,腹背隆起,尾巴上翘,昂首回头,有腾飞之势。
龙形墨玉佩墨玉,沁处呈灰色。尖耳,菱形眼。上吻与背部相连。胸下一短足,腹下一长足。尾尖外卷。中部有一系孔。身雕谷纹,周有边棱。
虎形黄玉佩黄玉。虎头,尖耳,耳后有卷毛,椭圆形眼,宽鼻大口,下唇内勾。背部弓曲,腹部圆垂,尾部上前折,前后各有一足。脊部和面部各有一系孔。造型奇特,线条繁复。体表雕饰阳纹和阴线结合,边缘主要饰丝束纹或扭丝纹,上半身为似虎皮斑条纹的节片纹,头及腹部为似云纹的蚕纹。
双虎黄玉佩黄玉,灰黄色。双虎连体,近似璜形。中部凸起,腹部下侧有一系孔。虎耳前勾,椭圆形眼,厚吻。虎身下曲,头上勾,身之上下各有一勾形足。一面浮雕边棱、体表满雕蚕纹和丝纹,另一方面勾有线稿草样,但未经雕刻。
鸟形白玉佩白玉,质地细腻,光泽莹润。尖冠,圆眼,弯勾嘴,背上有翼,腹下有足,后尾上翘,体态娇美。阴线刻边,翼、足、尖喙等处饰卷云纹。
透雕云形白玉佩白玉,质地细腻,光泽莹润。尖冠,圆眼,弯勾嘴,背上有翼,腹下有足,后尾上翘,体态娇美。阴线刻边,翼、足、尖喙等处饰卷云纹。
蚕纹玉璜一件为白玉,单面浮雕蚕纹,蚕纹中有丝缕和丝束纹,两端各有一孔。另一件有大块黑斑,双面饰蚕纹,除两端各一孔外,中间置两孔。质地细腻,光泽莹润,雕工精致。
虎头青玉璜青玉,质地细腻,光泽莹润。整体为半环形,两端均饰突出的虎头,虎方耳,方唇,前额突出,憨厚可爱。
龙首谷纹玉玦玦为带一缺口的环形玉器,多作耳饰或佩饰。两端为相对的龙头,龙为方立耳,枣核形眼,上吻上折。上中部有一系孔。器表雕谷纹,有边棱。
龙首卷云纹黄玉觹用黄玉龙形佩改制,栗黄色,光泽莹润。整体呈圆弧形,前部为龙头,后端尖锐,龙角上有一系孔。龙角较长并上湾,饰涡卷纹的长吻上卷,椭圆形眼。体表雕饰卷云纹。玉觹又名玉冲牙,是古人用来解结的工具,商州以后演变为实用器兼佩饰。
卷云纹虎头黄玉觹黄玉,淡黄色,光泽莹润。弯弧角形,一端为虎头,一端尖。虎为长尖耳,涡纹上吻,口部有一系孔。阳雕卷云纹并以阴线刻边。
兽形青玉觹青玉,青白色,半透明,光素无纹。整体作兽形,小兽昂首俯胸翘臀,身躯略呈“S”形,活泼灵动。头部有一系孔。
四凤白玉饰白玉,玉质细腻,由镂雕的四凤组合而成。四只凤鸟均为长冠、圆眼、尖喙,体态柔美。上部较大的两凤双喙相连,张翅翘尾,双足踏于一半璜形架上;璜架的两端各侧立一凤,双足伸踏于上面的凤身之上,凤尾下翘。四凤体表雕琢涡卷纹及阴刻线。
蛙形小玉兽共出土17件。小兽头部较扁,鼻和眉横竖相接,鼻子较宽,眼睛细长。身体像蛙,但有尾,上曲的尾巴紧贴臀部。按形状可分为两种:其中一种有8件,玉色较匀净,雕琢较精细,形体挺拔,头颈稍长,四肢着地。另一种9件,玉色黑白相杂,体形较胖,下垂的腹部与足部相平。小兽昂首蹲伏,憨态可掬,十分生动。
小玉人为随葬人俑,呈片状,有白玉、墨玉、黄玉和青玉等多种质地。分为儿童、青年女性及中年妇女几种形象。男童头顶梳单髻,身穿窄袖方格纹袍,袖手而立。女佣头梳牛角双髻,身着圆领窄袖对襟衫,身穿方格长筒裙,圈手而立。方格纹衣裙和牛角状发髻,是战国时期中山国特有的服饰和发型。
螭纹青玉梳青玉,灰绿色,玉质莹润。梳柄中部透雕独首双身、身体蜷曲的螭龙,龙身上下雕饰卷云纹,似蛟龙在云中翻腾。五根宽齿上雕琢有竖阴线。背面留有起草纹样的线图,尚未雕琢纹饰。
双凤纹黄玉梳黄玉,半透明。梳柄为半椭圆形,正中透雕两只相对站立的凤鸟,双凤长颈相连,曲体回首,身姿柔美。体表用银线雕琢出羽毛纹,清晰而生动。玉梳上弧边雕刻勾云纹,下横边雕琢细密的斜格纹。十根梳齿齿端薄扁,便于插戴。
龙首青玉带钩青玉,半透明,玉质细腻,光泽莹润。钩首为龙头、钩尾雕虎头纹。钩身正面雕琢凹凸相间的六个方格,凸起处饰卷叶纹,凹陷处雕桃形叶纹、交叉云头纹和卷叶纹等;背面纹饰以三组含苞的芙蓉花为主,钩钮处有柿蒂纹。琢刻细腻,是战国琢玉工艺的代表作。
墨玉斧青墨玉质,墨黑色,玉质较细腻。呈长条板形,平顶,刃部微弧凸。器身平整光滑。
透雕蟠虺夔龙纹墨玉饰三角形,墨玉质。三角形边框刻竹节纹,内填斜方格纹。框内上部透雕一大头蟠虺,双尾分别向两侧上卷其下透雕二夔龙,作背向卷曲状,龙身刻满鳞片纹。
玉琀白玉,玉质细腻,洁白无瑕,光泽莹润。体形圆润,近似蝉身,下半部作弧状突起,两侧凹下,仿佛蝉翼。背面平直。通体光素无纹。
殓葬用玉春秋战国时期,贵族死后以“含珠鳞施”的方式厚葬,“鳞施”即在死者身上覆盖如同鱼鳞的玉片,是汉代玉衣殓葬的前奏。中山国出土的重要殓葬用玉有新月形墨玉眼盖、八棱墨玉鼻塞、青玉耳瑱、舌形青玉器及玉手指盖等,应是专为国王殓葬所用。
墨绿水晶环环的断面呈棱形,环内晶体呈墨绿色棉瓤状,非常罕见,别有韵致。
水晶环罕见的大水晶环。环的两面及内外缘均呈棱状,棱边整齐利落,形状非常规整。材质晶莹柔润,环内的冰裂状纹理清晰可见,仿佛一触即碎。
蜻蜓眼琉璃珠圆形,中间有孔,有玻璃光,半透明。蓝色玻璃体饰蓝点纹珠,即所谓蜻蜓眼。蓝点有白边,是嵌入器表的装饰,嵌入后加高温,使之与器胎结为一体。
兽纹石刻板青石。石板上用浮雕手法刻出线条遒劲的饕餮纹和夔龙纹,构图为上下角对称。右上、左下部为对称的两个饕餮兽面,饕餮卷角、圆眼、曲眉、双钩鼻,形象稚拙可爱。左上、右下部为两条夔龙,长角、大眼、卷鼻,躬身回首,尾部上卷,作咆哮怒吼状。兽身刻有装饰纹,画面于豪放中见细腻。
兽纹石刻板青石,局部经烧呈橘黄色。石板上浮雕四条蟠虺形兽,两两相对。四虺兽均有双形尾,身体呈“S”形弯曲。其中两只有四爪、身刻细斜线条纹,另两只有三爪、身刻鳞片纹。动物形象弯绕曲迴,线条遒劲流畅,充满活力。
石制六博棋盘六博,又称六储、陆博,是古代流行的棋类游戏。棋具包括棋盘、棋子、箸、骰子,分黑白两方,每方六子,一枭五散,故称六博,其中以枭为贵,具体游戏规则已失传。这件棋盘用16块青石板拼成。盘面中心为一正方形石板,在由对角斜线划分上午四个等腰三角框中浮雕饕餮纹。中央石板的上下左右四方,有盘曲环绕的蟠虺纹,纹饰细腻流畅;中心石板的四角,对应四组饕餮纹饰,装饰华丽,稚拙可爱。棋盘的四角,分别雕刻四只小虎,曲颈咆哮,生动有力。四角的小虎和四组蟠虺纹之间,还有独首双身的虺兽。棋盘构图上下左右两两对称,纹饰繁复而清晰,是中山国能工巧匠的艺术杰作,也是目前发现年代最早的石质六博棋盘。河北博物院
古玉鉴定
提供专业的指导意见